那些偶遇,如此温暖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那天是周末,女儿去幼儿园培训班练琴,我在教室外的院子等着。这时,我看见两个老人从大门口走进来。那是一对老年夫妇,都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看打扮,是农村的老头老太。老太太腿脚不便,还拄着一根拐杖。尽管如此,老头还是挨得很近,时不时用手扶妻子一把。
  两个人的步幅很小,边走边看。我想,他们是在等上课的孙子或者孙女下课吧。只听老头说,这是县直单位育儿园,这是教学楼。他的口吻和语态很像一位导游。经过教学楼,他们并没有停留,老头又兴致勃勃地说,老婆子,里边是儿童游乐同,走,我带你去看看。然后两个人慢慢又向院子里面走去。
  这样的情形分明表明,他们只是到此一游的闲散人,并不是接孩子的家长。隔着稍远的距离,我又看见老头边指指点点,边说着什么。老太太顺着他指点的方向,很专注地看。
  想来,二老是来城里走亲戚的吧,或者,儿子女儿在城里刚买了房,这才有机会同时进城。老头应该是经常出门,所以对城里比较熟悉。老伴少有空闲,她要照看家里的家禽牲畜。现在,她跟老头一道进了城,老头出于体贴,要带着老伴四处走走,让她开开眼界。在城里,他们走得如此近,比他们此前任何时候都亲密。他们在家时可能也经常磕磕绊绊,吵架、相互怄气,可现在,老头语气温柔,举止绅士,老太太也是一副依顺的模样。
  这一对在城里闲逛的农村老年夫妇,是那个周末傍晚我见到的最美的风景。
  2
  单位请来一个厨艺女工,修剪绿化树木。
  这天上班,我绕到最偏僻的小径去办公室。路边的一溜儿十来棵灌木差不多已快被修剪完,断枝败叶零落在路旁。那位女工正在小径尽头对着最后一棵挥动剪刀。奇怪的是,绿化带中间还有一棵显然没有修剪过。难道是她忽略了?经过那位女工身边时,我向她打了个招呼,提醒她漏剪了一棵树。不料,她停下娴熟的操作,说,并不是自己忘了修剪那棵树:“那丛树里面有一个鸟窝,窝里有四只小鸟。你看,它们的父母还在旁边急得大叫呢!”我望过去,这才发现有两只黄臀鹎围着那个灌木丛翻飞,鸣叫,声音急切。“我要是剪了那棵树的枝叶,鸟窝就很容易暴露,一些调皮的孩子也许会掏走小鸟。再说,没了遮拦,也不能遮风挡雨。”
  原来是这样,这位朴素的同艺女工只是想保护一窝小小生灵。“可是,那棵灌木不修剪,你不是等于没有完成工作吗?你怎么拿工资呢?”她微微一笑:“那有什么关系?你们单位面积这么大,需要修剪的树木这么多。等我把所有的树木修剪好,起码也得十天半月。等那时,小鸟的羽毛都长齐了,应该就能离窝了。等它们飞走了,我再来修剪那棵树。”
  哦,这位善良的女工,是想给一窝小鸟宽限时日,让它们能平安地长大。看来,生活固有的粗糙还没有将她心性中最柔软最细腻的部分打磨殆尽,她还有配得上她一双巧手的美好心灵。
  3
  我经常去的书店,在双桂巷。
  店面不大,门口有一棵扭着腰身的冬青树。树上一人高的横枝上常年挂着一个鸟笼,笼里蹦跳着一只并不会说话的八哥鸟。门口有镏金对联:“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店内墙壁灰暗,书架是黑漆的木架子,古色古香,有些年头了。
  之所以是这里的常客,就是因为这店清雅、养心。
  店主是一个七旬老者,瘦,面容清癯,下巴上蓄有灰白色的山羊胡,戴一副老花镜。惭愧的是,我不知老者姓名。最近去的这日,微雨。我去还书,看店的竟不是他,而是他的老伴——经常从家里来为店主送饭,我认识。
  出于客套,我顺便问了句:“老板呢?”店主人的老伴说:“去医院了。”我一惊:“病了,在住院?”老太太忙说:“那倒不是,他是去看望病人。”
  “哦,你们的亲戚吧。”
  “哪里。他看的是店里的一个常客。那个人从我们的店开张起,20年来一直都来借书买书。我们家老头子说他总是喜欢买刚上架的新书,从来不买打折扣的旧书,说他是一个真正懂书的人。昨天听另外一个顾客说,那个人住院了,老头子就唠叨着说要去看他。今天去的时候还给他带去了一摞书。他呀,名字呀、是做什么工作的、住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那一刻,感觉一股暖流在我体内激荡,为这个老板,更为这个买书的人。
  我偶遇了这样的时刻,见证着他们的美与真、纯与善,还有温馨、朴实和真挚。他们是我偶遇的真正主人,因为是他们赋予了偶遇独具的魅力。我希望,这些偶遇能够经常出现在我的身边,给予我茉莉的浅香,给予我温柔的感动,更给予我一种生活的美好气息,使之环绕心田,丰富心灵。我更希望,在他们偶遇我时,我也能带给他们这样的暖,温润如三月之春。
  编辑 邱文瑾
其他文献
妈妈合上手机,看了儿子一眼,不放心地问:“儿子,真的不要请一个阿姨来照顾你吗?”儿子咧开嘴,挤出一丝笑容,“不需要,真的不需要。妈妈,你放心地去忙吧,我只是脚崴伤了而已,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我一个人行的,再说,医生和护士阿姨会照顾我的。”  妈妈将儿子的床单理好,病床太小了,床单老是往下滑。又看了一眼儿子腿上绑着的绷带。上体育课时,儿子不小心崴了脚,所幸没有伤着骨头。下午接到老师电话时,正忙得焦头烂
在1988年,当昔日一直默默无闻的二月河,凭借150万字的四卷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而一举成名后,每天找他采访和签名的人络绎不绝,以致他刚一坐下写作,马上就有人敲门采访或请签名。而在工作时,他喜欢绝对安静的环境,所以,他十分讨厌别人在他写作时来打扰他,因此,他无情地拒绝了很多来访者。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还背上了“冷酷无情”“高傲自大”“摆名人臭架子”的骂名。可面对这一切,二月河却十分淡定地说道
我最喜爱读《做人与处世》,薄薄的一小本,情、志、理却全在其中,不但让爱好文学的我能在愉悦的海洋中冲浪,还让我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没有《做人与处世》,我就不可能这么快从痛苦中走出来;没有《做人与处世》,我就更不可能有如此平稳顺利的生活。  《做人与处世》是晨露,是阳光,它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懂得了珍惜。我盼望早日回到故乡,更爱故乡江城的《做人与处世》,还有那期待已久的家人。  读者:张彦羽
“火争一炉烟,人争一口气”。一个“争”字掀起惊涛骇浪,激起狼烟四起,搅得满塘鱼跳,惊得遍山鸟飞。争,《现代汉语词典》上列有争夺、争脸、争气、争胜、争先等多种争法。概言之,就是要通过争力求得到什么或者达到什么。  漫漫人生路,有些事是一个人必须要争的。比如,比赛要争。不争就分不出胜负,分不出名次,看不出水平,比赛就失去了意义。运动员训练刻苦,才能取得好名次,争在平时训练上,体现在比赛的名次上;学习要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林斤澜应邀到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研究生班讲课。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充满了期待。很多同学为了能够亲耳听到自己渴望得到的写作“真经”,课前都认真地做了功课,纷纷准备好提問的小字条。  讲课开始了,教室里座无虚席。林斤澜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没有吱声,把它放下。然后,他又拿过一张字条,看了看,还是一言未发地放下。后来,他又了看了几张字条,终于笑着发话了:“有人要我评价一下当代一些著名
1973年9月11日至17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全程陪同了蓬皮杜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这既是法国也是西方国家第一位元首应邀访华。它有力地推动了中法关系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17日中午,蓬皮杜一行准备乘法方专机回国,周总理和部分官员到机场为他们送行。然而天公不作美,在飞机场送行时,下起了大雨。一大批去机场为蓬皮杜送行的群众,他们冒着磅礴的大雨,淋着雨整齐地列队
19世纪初期,伦敦有一位小伙子很想当一名作家。但是,他做什么事情都很不顺利,他父亲正在坐牢,因为欠债累累。他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找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又脏又乱的货仓里贴鞋油底的标签。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因此,才会在深夜里溜出去寄自己的第一篇稿子,因为他怕被别人看见了会笑话自己。一篇又一篇文章被退了回来,但是他还在坚持。最终,他的一篇文章被接受了。虽然没有报酬,但是编辑夸奖了他,承认了他的价值,认为
郑哲敏8岁那年,父亲郑章斐对他说,工农兵学商,商是最受人看不起的,你长大以后不要经商,而要好好念书,将来为祖国效力。郑章斐希望儿子能够完成他的愿望。  由于战乱和身体原因,郑哲敏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历程中,有很多残缺的片段。在这些断断续续不能上学的时光里,郑章斐总是利用出差机会,带郑哲敏到不同城市旅游,以便开阔他的视野。  郑哲敏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哥哥郑维敏
驶过岁月蹁跹的觥筹,聆听流年迂回的浅唱,触摸往事茕茕的沧桑……这一路,我一直与你同行。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习惯了有你的生活。算一下,也该有七年了吧。我们由不经意的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这七年我们曾经风雨兼程,我们也一路共享阳光。  还记得那一次数学竞赛,考前的一整天我都不在状态,考场上更是有些神情恍惚。考完后和你诉说,你说你也考得不好。我没有任何怀疑,心理似乎平衡了一些。可是当结果出来以后,我
贝时璋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自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为人处世,他友好、善良;搞研究做学问,他踏实、细致。???  贝时璋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负责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课程时,讲授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他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他在浙江大学生物系辛勤耕耘20年,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实验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