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梢叶损失对刺梨生长和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机理分析

来源 :西北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4397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以3年生的\'贵农5号\'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为材料,于5月初开花期前采用人工摘叶的方法,对试验树当年春梢进行失叶率20%、40%、60%和80%处理,以不摘叶的植株为对照(CK),研究失叶后3年中不同失叶率处理对刺梨新梢生长、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理,分析摘叶后30 d内的失叶春梢中内源激素含量,存留叶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失叶当年刺梨果实中影响维生素C和黄酮合成积累的关键酶(GalLDH、MDHAR、DHAR、AAO、APX和PAL、C4H、4CL、CHS)的活性,探究失叶对刺梨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机理,为刺梨合理采叶量的确定和因灾失叶的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刺梨春梢失叶后会促进当年夏梢萌发,增加夏梢数量,抑制当年秋梢和翌年、第3年的新梢生长.(2)在摘叶后的30 d内,失叶春梢中IAA和ABA含量迅速降低,GA1+3和ZR含量迅速增加,内源激素的变化对当年夏梢的萌发具有协同促进作用.(3)在摘叶后15d内,春梢存留叶的Pn迅速增强,之后迅速减弱,失叶春梢存留叶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光合作用补偿反应,但难以长期持续.(4)春梢失叶率超过20%后,会导致刺梨植株的养分损失,尤其是叶中的N、P、K、Mg元素的损失极为严重,导致树势衰弱,新梢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5)在刺梨果实维生素C和类黄酮物质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果实中GalLDH、PAL、C4H、4CL、CHS的活性均随失叶率的增大而明显减弱,果实中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物质的含量也随之明显减少.研究发现,春梢失叶率过大会明显降低刺梨叶中的养分含量和果实的产量及品质,且这种不利影响可持续多年;在春季对果叶兼用的刺梨嫩叶进行采收利用时,采叶量应控制在20%内.
其他文献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湖盆水体盐度较大,其形成演化和发育模式与淡水环境存在异同点.笔者基于三维地震、钻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资料明确了该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潜江凹陷潜江组湖相泥岩颜色较浅,局部井见浅红色泥岩,且泥岩中常见干裂,Mn/Fe值和Sr/Ba值较高,为盐湖浅水沉积环境.碎屑物质借助盐湖水体强携砂能力长距离搬运,相对高密度的携砂水团下沉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或浊积砂体,相对低密度的携砂水团在湖盆盐水的顶托作用下呈悬浮状或漂浮状进一步向湖盆方向搬运,在远岸处形成滩坝砂或
利用岩心、测录井、分析化验及试油试采等资料,从岩石学特征、储集性能、流体性质、砂岩分布特征等入手,分析工区内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认为工区内延长组长7油层组浊积砂岩发育,属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以小孔隙为主;原油性质好,为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的轻质原油,具有低含硫、可流动性强等特点.同时,长7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Ro平均为0.78%,已进入成熟阶段,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长71和长72亚油层砂岩厚度大、分布广,是致密油富集的关键;断层的发育对致密油富集起破坏作用
地质工作已迈入大数据时代,但地学信息被记录成的报告、图件等非结构化数据,仍按照较为简单的方式组织归类到一起并存储在文件系统中,形成很多个内部构成复杂的数据集.这种方式不能很好的表达非结构化数据承载的丰富地学信息,也不便表达信息之间的复杂关系,更不利于发现跨数据集存在的深层知识.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多粒度级别内容树模型和支持演化的数据建模方式.这些特性使得通过模型可以对数据内容进行不同尺度的拆分,对信息的精确定位,还可以使模型根据数据主体需要,拓展主体特征描述的维度,逐步发现数据包含的信息和建立信
SPL(SQUAMOSA-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家族,在花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以桂花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对SPL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花组织中较高表达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亚细胞定位及酵母自激活验证,为解析SPL基因参与调控桂花花朵开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提供基因资源.结果 显示:(1)共鉴定出29个桂花SPL基因家族成员,它们均具有SBP结构域,且不均匀分布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