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解读的现状及策略论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15295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經观摩过肖培东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颜色》一课。这节课上,肖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解读文本入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与文章的主人公居里夫人近距离接触,进而发生灵魂的碰撞,感悟到伟人那散发着光辉的美丽的人性。肖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教学方式花样翻新,多媒体手段眼花缭乱,但是教师教得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学得仍是不痛不痒、所获不多。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崔峦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总结发言中更是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可见,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应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文本解读的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读教材,只看教参
  很多教师不是研究教材,而是研究参考书、教师用书。这样就一方面造成唯参考书为上,唯教材编者的观点为上,参考书上怎样写,教师就怎样教;另一方面造成不研究教什么,只研究怎样教的现状。而事实上,“教什么”是前提,不知道教什么,“怎样教”就会陷入迷茫。况且,教参书上的观点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全面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以前是正确的现在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我们从前提到的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的理解不是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扼杀,而是鲁迅先生对幼时学习生活的美好记忆。又比如《散步》的主题不只是亲情、责任,还有生命这一主题,而如果淡化了生命意识来看本文会使文本解读不够深刻。这样导致师生成了“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
  2.经验至上,僵化少变
  除了不研究文本以外,很多教师全凭过去的经验,过去教什么,现在也教什么;过去怎样教,现在也怎样教。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如《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况且,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就不值得推崇吗?
  3.盲目崇拜,有人无己
  有的教师奉行“拿来主义”,备课时会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凡是专家对文本解读的观点,一律拿来为我所用,不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理解,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名家怎么讲,我也怎么讲。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最初有老师设计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情节,于是许多教师都拿来运用,却抛开了文本,表面看起来也很热闹,事实上学生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浅层次上,没有进入深度思考。这种浮光掠影的教学,又有多少的效果呢?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现状必须改革。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及时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那么,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强调陌生阅读,读深读透
  陌生阅读,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困难。此时,我们要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不要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忘掉这些结论。
  2.充实文化底蕴,自我提升
  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个文本搁在我面前,我就什么感觉都找不到?那些专家名师怎么就解读得那么到位?”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其实,解读文本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
  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教学文本的时候,你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生活。读书还要广博,不能只读第一类书,就是教学业务类的书。还要读第二类书——文学书,第三类书——大文化书。尤其是第三类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要成为一个“杂家”。这样你的知识结构才能完善。我想:自己有了功底之后,解读文本就不难了。老师是有三个层面的:文化底蕴层面,教学理论层面,实际操作层面。让自己的文化底蕴更厚重,让自己的教学理论更广博,再加上深刻的文本解读与精当的教学设计,老师的实际教学就一定能有质的飞跃。
  3.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引导
  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成为主人,而不是傀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一篇课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阅读过程并没有彻底完成。因为这只是获取了原材料,还没有进行加工,没有实现内化,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要把阅读的课文变成自己所需的东西,就要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认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作出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提供作者的经历和阅历,更重要的还要不失时机开诚布公地想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阅历”,同时又要启发学生回忆联想自己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历”和“阅历”,展开广泛的联想或想象,把课文当人生读,把人生当课文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以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和内化。
  文本的解读的过程就是老师为学生开辟登山的盘山道的过程,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对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多多阅读就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我们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我们的文本解读才会正确、深入、有创意,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作者通联:江苏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采用BPM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玻璃波导中场的分布,提出了考虑增益后的光场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比较了加入增益因子前后光场的变化,讨论了抽运功率、掺铒浓度及步长的变化对光场的
在王荣生的《散文阅读教什么》中对散文阅读的要领做过这样的总结:“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会精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层面来说,任何类型的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对其言语形式的学习。这种因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言语表达,往往可以在“这一篇”独抒心机的谋篇,流露心扉的语句,仔细推敲的字词选择中体会出来。但是,在我们目
透镜的单色光焦距是激光应用中的重要参数.概括了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利用分数傅里叶变换测量透镜焦距的实现方法和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单缝的分数傅里叶变
本文从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拉大现象的产生出发,就贫富差距拉大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要采取的对策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重点在于原因和对策,力求客观的表明对贫富差距拉大现
俞平伯先生素以诗人、散文家和红学家闻名遐迩,然与许多现代文人相似,他亦长期投身教学教育事业。1920年秋,刚从北大毕业不久的俞平伯赴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其教书生涯由此开始。1922年暑期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俞平伯以视学的名义前往美国考察西方现代教育近四个月,以期运用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嗣后,俞平伯主要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国文系讲师、教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德育内容、方法、途径、手段都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与拓展,向现代经济道德拓展与延伸,要特别强调培养新的经济发展观、资源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