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镇江之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对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海龄的功过是非,史学界褒贬不一:一说其坚持抗英,反对投降,最后在激烈的巷战中慷慨殉国;一说其不作战守,“昏暴顽劣。”本文拟通过镇江之役的不同阶段,根据其对敌斗争的态度、表现和作用评价海龄。海龄,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1841年初,任京口(今镇江)副都统,是卫护镇江的军事要员,也是镇江之役的主要指挥者。 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妄图进而控制长江下游航道,截断清政府的漕粮供应,攫取更多的权利。要挫败侵略者这一企图,守住镇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镇江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为南京门户,大江锁钥。镇江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南京的安危和北京的漕稂运输。作为守护镇江的军事指挥者,如何加强镇江下游关隘之地的设防、充分发挥我军之长拒敌于镇江之外?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还在1840年底,海龄奉命察看沿江形势时,提出了在圌山“安设炮位,派委妥员,带领兵丁,时加巡防”的建议。圌山位于镇江东北五十里,四峰插云,横截江身六分之五,是拒英军上驶的关隘之地。“江岸之防,惟在京口,而江中置防,则圌山为最要”。1841年初,他一到任所,即时察看了圌山设防的情况,再次提出在圌山增兵防堵;稽查夷逆汉奸;移大炮四位安设象山东码头隘口;封闭沿海各码头,断夷兵粮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