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应“以生为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如何评价一节课达到了“以生为本”的标准?学生参与度、发展度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指标。但是,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考量的“尺子”往往握在领导、专家手中,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游离于评课之外!这样的“以生为本”是不彻底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打造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我校积极尝试构建一种“以生为本”的新型评课模式。而变革的关键,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评课”为“学生评课”。
  下面请看一个评课的范本——一份“学生听课后的问卷调查”:
  1.你是否喜欢这节语文课? ( )
  A.不喜欢B.没兴趣C.一般D.喜欢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希望这节课老师能采用哪一种方式(可多选)?( )
  A.老师讲,学生听
  B.老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C.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3.在听课时,你最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是( )
  A.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新知识
  B.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获得新知识
  C.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学习,获得新知识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课堂上处于什么状态?( )
  A.发呆或开小差
  B.以听老师讲为主
  C.常处于思考感受中
  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思想的碰撞
  5.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你希望( )
  A.老师滔滔不绝,自己是听众
  B.老师提问,你回答
  C.老师引导你们学习探究,共同交流
  6.老师是否给你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7.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你为什么会经常抓住发言机会?( )
  A.老师的问题很简单
  B.我想展示自己
  C.老师的问题很有趣,我想试试自己能否答对
  D.你为什么么会经常放弃发言机会?
  E.老师的问题太难了
  F.我只愿做听众
  G.老师的问题很无聊,我不想回答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一篇课文时,老师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你是否有兴趣去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当老师要求大家同桌、小组相互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你是()。
  A.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讨论
  B.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C.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讨论,找出答案
  10.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你能否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A.不能B.有时能C.能,但条理不清D.能
  11.你是否喜欢这节课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A.喜欢B.一般C.无所谓D.不喜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学习方法是怎么得来的(如未掌握任何学习方法,则不填写 )?()
  A.老师同学一同总结出来的
  B.自己总结出来的
  C.老师告诉我们的
  13.这节语文课之后,你感觉最大的收获是?()
  A.认识了字词句B.了解了课文内容
  C.听到了一个道理D.学到了知识并有了自己的感悟
  学生个人体验千差万别,导致调查结果的五花八门。不过,课堂是否能够体现“以生为本”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学生是否觉得这节课有意思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语:“课上得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有意思一定有意义。”事实告诉我们,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听得有多专注,而在于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气氛,是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与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相比较而言,不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二、学生是否还想了解更多
  如一位教师执教《钱学森》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充分感受钱学森的“一颗中国心”,对钱学森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受到这种浓浓爱国情的熏陶。应该说,课上到这里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教师却讲述了“钱学森之问”的由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主动探寻成为创造性人才之路,可谓是真正走近了钱学森。
  三、学生是否觉得学有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今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从而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现象。为此,我们倡导: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双基教学。而新课程下的“双基”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词语解释、段意归纳等。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
  一份问卷调查,表面上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好课观,实质上折射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才有正确的好课观。评课,应“以生为本”!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在特殊疫情时期“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进行了居家光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具体介绍了利用生活器材来开展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自组望远镜放大倍率测定和水滴显微镜的教学实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社会需求的推动,中国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与综合化决定高等教育
近五年来,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校启动“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工程。学生们在经典古诗文诵读中汲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下面,我想谈谈本班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一些做法:  一、制定周密计划,“挤”出诵读时间  ①每周二、四早读课进行诵读。  ②每节课前准备时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并将诵读内容化整为零,反复读,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  ③每天晚上休息前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好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我充分利用讲台这个小舞台,为学生创造各种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这个小舞台”成为课堂中最美的风景。  一、讲台前的“忆”  每堂课的伊始五分钟,我随机抽一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回忆上一节课学的主要内容。这是我给学生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为了下一节课能更好地表现自己,不但课上做到了认真听讲,课后也
如何科学地进行评价,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与课改贯彻实施的要求?我们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六种方法。  1.激励评价法  激励评价法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