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如何评价一节课达到了“以生为本”的标准?学生参与度、发展度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指标。但是,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考量的“尺子”往往握在领导、专家手中,课堂的主体——学生却游离于评课之外!这样的“以生为本”是不彻底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打造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我校积极尝试构建一种“以生为本”的新型评课模式。而变革的关键,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评课”为“学生评课”。
下面请看一个评课的范本——一份“学生听课后的问卷调查”:
1.你是否喜欢这节语文课? ( )
A.不喜欢B.没兴趣C.一般D.喜欢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希望这节课老师能采用哪一种方式(可多选)?( )
A.老师讲,学生听
B.老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C.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3.在听课时,你最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是( )
A.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新知识
B.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获得新知识
C.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学习,获得新知识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课堂上处于什么状态?( )
A.发呆或开小差
B.以听老师讲为主
C.常处于思考感受中
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思想的碰撞
5.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你希望( )
A.老师滔滔不绝,自己是听众
B.老师提问,你回答
C.老师引导你们学习探究,共同交流
6.老师是否给你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7.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你为什么会经常抓住发言机会?( )
A.老师的问题很简单
B.我想展示自己
C.老师的问题很有趣,我想试试自己能否答对
D.你为什么么会经常放弃发言机会?
E.老师的问题太难了
F.我只愿做听众
G.老师的问题很无聊,我不想回答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一篇课文时,老师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你是否有兴趣去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当老师要求大家同桌、小组相互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你是()。
A.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讨论
B.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C.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讨论,找出答案
10.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你能否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A.不能B.有时能C.能,但条理不清D.能
11.你是否喜欢这节课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A.喜欢B.一般C.无所谓D.不喜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学习方法是怎么得来的(如未掌握任何学习方法,则不填写 )?()
A.老师同学一同总结出来的
B.自己总结出来的
C.老师告诉我们的
13.这节语文课之后,你感觉最大的收获是?()
A.认识了字词句B.了解了课文内容
C.听到了一个道理D.学到了知识并有了自己的感悟
学生个人体验千差万别,导致调查结果的五花八门。不过,课堂是否能够体现“以生为本”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学生是否觉得这节课有意思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语:“课上得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有意思一定有意义。”事实告诉我们,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听得有多专注,而在于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气氛,是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与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相比较而言,不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二、学生是否还想了解更多
如一位教师执教《钱学森》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充分感受钱学森的“一颗中国心”,对钱学森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受到这种浓浓爱国情的熏陶。应该说,课上到这里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教师却讲述了“钱学森之问”的由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主动探寻成为创造性人才之路,可谓是真正走近了钱学森。
三、学生是否觉得学有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今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从而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现象。为此,我们倡导: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双基教学。而新课程下的“双基”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词语解释、段意归纳等。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
一份问卷调查,表面上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好课观,实质上折射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才有正确的好课观。评课,应“以生为本”!
(责编杜华)
下面请看一个评课的范本——一份“学生听课后的问卷调查”:
1.你是否喜欢这节语文课? ( )
A.不喜欢B.没兴趣C.一般D.喜欢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希望这节课老师能采用哪一种方式(可多选)?( )
A.老师讲,学生听
B.老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C.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3.在听课时,你最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是( )
A.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新知识
B.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获得新知识
C.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学习,获得新知识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课堂上处于什么状态?( )
A.发呆或开小差
B.以听老师讲为主
C.常处于思考感受中
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与老师同学产生思想的碰撞
5.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你希望( )
A.老师滔滔不绝,自己是听众
B.老师提问,你回答
C.老师引导你们学习探究,共同交流
6.老师是否给你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7.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你为什么会经常抓住发言机会?( )
A.老师的问题很简单
B.我想展示自己
C.老师的问题很有趣,我想试试自己能否答对
D.你为什么么会经常放弃发言机会?
E.老师的问题太难了
F.我只愿做听众
G.老师的问题很无聊,我不想回答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习一篇课文时,老师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你是否有兴趣去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当老师要求大家同桌、小组相互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你是()。
A.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讨论
B.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C.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讨论,找出答案
10.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你能否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A.不能B.有时能C.能,但条理不清D.能
11.你是否喜欢这节课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A.喜欢B.一般C.无所谓D.不喜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学习方法是怎么得来的(如未掌握任何学习方法,则不填写 )?()
A.老师同学一同总结出来的
B.自己总结出来的
C.老师告诉我们的
13.这节语文课之后,你感觉最大的收获是?()
A.认识了字词句B.了解了课文内容
C.听到了一个道理D.学到了知识并有了自己的感悟
学生个人体验千差万别,导致调查结果的五花八门。不过,课堂是否能够体现“以生为本”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学生是否觉得这节课有意思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语:“课上得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有意思一定有意义。”事实告诉我们,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听得有多专注,而在于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的问题,是否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气氛,是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与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相比较而言,不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那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二、学生是否还想了解更多
如一位教师执教《钱学森》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充分感受钱学森的“一颗中国心”,对钱学森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受到这种浓浓爱国情的熏陶。应该说,课上到这里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教师却讲述了“钱学森之问”的由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主动探寻成为创造性人才之路,可谓是真正走近了钱学森。
三、学生是否觉得学有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今的语文课堂,过于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从而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现象。为此,我们倡导: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双基教学。而新课程下的“双基”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有所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词语解释、段意归纳等。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
一份问卷调查,表面上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好课观,实质上折射的是什么样的学生观。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才有正确的好课观。评课,应“以生为本”!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