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高度抽像的学科,枯燥乏味、难教难学。其实数学因为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每个概念、术语、公式等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都富含发现、验证、确立的生动故事。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阐述了趣味吸引的纠正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趣味吸引;作用;方法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数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难点在于它的抽象性,但如果教师能注重教学艺术,善于运用故事吸引,还原数学的生活之美、创造之美,就会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畏学厌学变为爱学乐学。
1 巧用导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精彩的导入是上好每节新课的开端,教師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与新课相关的趣味引题,不仅在较短时间里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和欲望:
1.1 借用故事导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1.2 巧设“悬疑”,引发求解热望
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挑战性的刺激。然后,引导学生消除疑问,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温故引新,深化理解
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或者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学生的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步骤中所发现的规律,导入新课。
1.4 运用借用游戏,体验成功乐趣
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好玩”,不妨借用某些好玩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 动手实践,促进感悟
在讲授某些新课前,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或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从而引入新课。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运用多元化评价,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一个个难题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的数学家”;又如当学生发现还有另一种解题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3 引导欣赏数学之美,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优美的学科。数学中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每一个重要方法,都隐载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的表现形态、数学的应用、数学知识的关联性等等无不具有美的特征。一旦领悟了数学美,数学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它能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美的大花园,教给他们赏析数学美的能力,他们一定会在数学的花园里留连忘返的。
3.1 简洁之美
简洁美是数学最基本的美。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例如:如果这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这是一个多么简洁的数学表达形式,它表达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全部的外延,表达形式简单明了,真是太美了。这样的表达,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3.2 思维之美
数学被誉为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它对人们思维的训练作用在所有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展现“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赏析到数学的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美,并改变单纯寻求题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解题之美
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是枯燥的,实际上很多数学题都有多种解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最简捷的解法。把数学的解题美反映出来,不断地感染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
3.4 创造之美
创造美是数学美的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并应用数学美去创造数学美,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圆规设计出美的图案。学生设计后,评出最佳作品,在班里进行展示。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用圆规画圆,还体会到数学可以装饰我们美好的生活,感觉数学非常有趣,更喜欢上数学了。
4 紧密联系生活,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4.1 利用生活实例突破教学难点
有时单纯从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应用题,学生会感觉难懂,甚至丧失听课兴趣和解题信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2 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一堂新课结束之后,我往往要求学生将新学的数学知识、基本方法“现学现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正确运用趣味数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胜利乡中心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9300
【关键词】数学教学;趣味吸引;作用;方法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数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难点在于它的抽象性,但如果教师能注重教学艺术,善于运用故事吸引,还原数学的生活之美、创造之美,就会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由畏学厌学变为爱学乐学。
1 巧用导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精彩的导入是上好每节新课的开端,教師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与新课相关的趣味引题,不仅在较短时间里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有效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强烈兴趣和欲望:
1.1 借用故事导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1.2 巧设“悬疑”,引发求解热望
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挑战性的刺激。然后,引导学生消除疑问,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温故引新,深化理解
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或者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通过总结、归纳学生的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步骤中所发现的规律,导入新课。
1.4 运用借用游戏,体验成功乐趣
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好玩”,不妨借用某些好玩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 动手实践,促进感悟
在讲授某些新课前,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或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从而引入新课。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运用多元化评价,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一个个难题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的数学家”;又如当学生发现还有另一种解题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3 引导欣赏数学之美,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优美的学科。数学中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每一个重要方法,都隐载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的表现形态、数学的应用、数学知识的关联性等等无不具有美的特征。一旦领悟了数学美,数学就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它能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美的大花园,教给他们赏析数学美的能力,他们一定会在数学的花园里留连忘返的。
3.1 简洁之美
简洁美是数学最基本的美。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例如:如果这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这是一个多么简洁的数学表达形式,它表达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全部的外延,表达形式简单明了,真是太美了。这样的表达,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3.2 思维之美
数学被誉为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它对人们思维的训练作用在所有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展现“活生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赏析到数学的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美,并改变单纯寻求题目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解题之美
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是枯燥的,实际上很多数学题都有多种解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最简捷的解法。把数学的解题美反映出来,不断地感染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
3.4 创造之美
创造美是数学美的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并应用数学美去创造数学美,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圆规设计出美的图案。学生设计后,评出最佳作品,在班里进行展示。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用圆规画圆,还体会到数学可以装饰我们美好的生活,感觉数学非常有趣,更喜欢上数学了。
4 紧密联系生活,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4.1 利用生活实例突破教学难点
有时单纯从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应用题,学生会感觉难懂,甚至丧失听课兴趣和解题信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2 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一堂新课结束之后,我往往要求学生将新学的数学知识、基本方法“现学现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正确运用趣味数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作者单位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胜利乡中心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