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抓培育 精准培训显成效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x_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9万亩,辖18个镇248个行政村1796个社,2016年年末全县农村户籍人口22.91万人,农村劳动力11.36万,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26.94%、43.13%、27.73%。民勤县以种植玉米、葵花、小麦为主。近年来民勤县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4.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49.7万亩,养殖肉羊100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涉农资源,搭建培训平台
  根据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民勤县委、县政府整合全縣涉农部门、单位师资、条件、项目资源,搭建一个集教学、管理、培训、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培训平台——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资源整合后,实施培训做到了“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的目标,这样既增加了服务项目,又拓宽了服务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实践、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
  为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民勤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涉农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全县各级政府着力支持,同时县政府每年下发《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经费、保障措施予以明确,有力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地推进和落实。为资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产,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作用。
  (三)健全基地网络,完善培育体系
  为满足职业农民就近学习,提高生产水平,民勤县扶持镇村两级农民培训阵地建设,探索和引导镇村把培训基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在全县各镇、村、社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为职业农民搭建了一个经常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台。
  (四)按照培育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理论知识集中培训。按照培育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培训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二是现场基地实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及时组织培育对象在实训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进行生产技能实践,使其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三是全程跟踪服务。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职业农民生产基地进行跟踪指导服务,解决他们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四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周边省、市、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五)开发培训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后,民勤县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培训平台。平台集成应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绿洲科技》栏目、农业科技直通车、多媒体信息室等“六位一体” 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为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通过介入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傳播、生产经营服务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为农民适时提供技术服务,满足职业农民学习需求。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生产技能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实现“进棚会操作、进圈会饲养、进园会管理”的目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六)规范认定程序,强化考核管理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民勤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考核管理,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效益等作为职业农民晋级的主要衡量标准。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对接受过中等学历以上农科教育或农业系统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合格的颁发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分类建立认定学员信息库,做好认定登记,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七)采取多方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为扶持新型职业产业发展,民勤县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出了“三免、五优先”扶持政策,即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参加涉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涉农专业的中职学历教育,优先享受民勤县设施蔬菜产业和草畜产业扶持政策、优先流转土地、优先项目支持、优先技术服务、优先推荐评先树优等奖励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模式特点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选准培育对象是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民勤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时,培训机构根据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农业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产业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从业农民的状况、产业特点以及本人意愿,合理确定类型。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科技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上述人员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通过精准培育对象遴选,满足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精准选拔培训教师
  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一是与省内外涉农院校、培训机构密切合作,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队,使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授课;二是从涉农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中选聘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专职教师,根据培训学员的需求,让他们重点讲授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三是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技能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心贴心的与农民技术交流,进而提升职业农民学习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
  (三)围绕产业精准培训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民勤县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针对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技巧、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技术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培训中,培训机构将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主体生产模式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使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种养技能有明显提升。
  (四)强化跟踪提升发展
  为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民勤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利用平台机制灵活、信息共享、高效快速、系统权威的服务功效,根据农时农事,适时将关键技术、信息刊登在《民勤新农村资讯》,发送到手机科技短信,播放在《绿洲科技》电视栏目。通过及时的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跟紧农业生产。同时农技专家在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农民来电咨询,农业科技直通车在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深入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创新异地提升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机构每年挑选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前往设施种养业发达的省市进行异地培训,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发达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接受外地的发展理念,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而通过查找自身的差距,转换脑筋,解放思想,使他们转变了农业生产理念,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提升了做大做強现代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在全县农业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职业农民连学忠、窦永有、王多福、王国林、刘建华、段吉福等140多人被县上聘为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员和科技助理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周边农民传授技术,有效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是培育了農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不但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能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于生产,成为民勤县农村的科技骨干,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农民杨明、王淑萍、潘多荣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行温室育苗,有效解决日光温室种苗问题,既增加了收入,又造福于乡邻,同时还无偿为日光温室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三是充实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推进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带头示范,乐于奉献,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为全县农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找到了路子。目前已有50多名职业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梦想。职业农民叶长炼带头种植温室沙葱30棚、试种沙葱套枣树20亩,还在全县其他9个乡镇指导农民种植沙葱600多棚。
  四是带出了一批示范户。技能促创业、技术带产业、产业促增收。已掌握种养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了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骨干农户和核心示范户,9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流转了土地,成了专业大户,注册登记家庭农场,开始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而且通过他们持续的传帮带,全县农民对主体生产模式发展有了更多了解,增强了发展信心。职业农民李开明流转、租赁土地100亩建设金腾现代农业示范园,示范园区搭建日光温室20座、60亩,栽植特色林果业40亩,打造成了集育苗、实验、示范、推广、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五是促进收入的稳步增加。获得了技术和政策支持的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规模扩大了,管理精细了,把握市场能力增强了,收入明显提高了。他们有的扩大了种植规模,有的创建农业示范园区,有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的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有的做农资销售服务,还有的探索发展新兴产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成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人提高了收入。
其他文献
教育部印发《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指出,各地开放大学应完善专业建设制度,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强化质量保障,确保“宽进严出”;各地可设立“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为学习者提供便利服务;各地可通过招聘、引进、培养、培训等方式,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并鼓励开放大学通过联盟、共建等形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
安徽省南陵县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3年,南陵县农广校承担了县里2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任务。办学三十年来,南陵县农广校已发展成集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函授学历教育、新型农民培训于一体的办学机构,具有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已为南陵县培养了二千多名本科、大专、中专实用人才。目前,在校注册中专以上学员达900余名,在安徽省新型农民民生工程培训项目中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全省“阳光工程培训
陕西省镇巴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理条件差,底子薄,产业规模小,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科技支撑,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解决镇巴贫困问题,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为让农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8%的农村富起来,县委县政府依据镇巴县情,将茶叶、魔芋、生猪养殖确定为镇巴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吸引了众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镇巴县杨家河镇杨家河村,地处镇巴、西乡交界的半高山,土地肥
栏目名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乡村讲堂》  播出频率: AM720千赫 播出时段: 23:00-23:30  栏目定位: 普及农业科技 培训生产技能 倡导健康生活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党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密切关系。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
山西省农业厅起草《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试点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突出的7个县(区)开展精准培育试点,以提升行业劳动者素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品牌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职业农民从业情况数据库。开展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培训,即在开展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传感器、精准农业等应用技术的培训,开展乡村
2012年10月,春露联合社在洪湖岸边成立,依托洪湖自然生态和资源优势,推进再生稻全产业链开发。联合社由37家合作社、2户家庭农场和1家粮食加工销售企业组成,服务和带动农户3450户。春露联合社能发展成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联合社,主要得益于“三香”。  一是统一服务品种“香”。洪湖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仅1.5亩,单家独户农业生产效益低。为寻找新出路,联合社大力发展再生稻,第一季稻谷收割后,由稻
本片主要向观众讲述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黑山寨村的普通村民张海疆的故事。在发现板栗树林下种植栗蘑这个商机以后,先后遭遇栗蘑个头太小、产量高、销售难,以及传统种植方法费工费力等诸多难题。最终他通过改善生产技术,如改变菌棒的摆放方法,拓宽产品销路,如把农家乐作为栗蘑销售点、举办栗蘑摄影大赛、带着栗蘑进社区等生产和经营上的独特方法解决实际困难,不但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而且还让合作社里种植的大蘑菇产量在2015
栏目名称: 农科讲堂  承担培训: 农业部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  栏目时间: 互联网7*24小时点播  卫星网工作日8:30-12:30,13:30-17:30轮播  节目形式: 以专家讲座和访谈为主  节目定位: 宣讲政策法规、普及科学技术技能,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系统干部及时了解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方法,切实提高他们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开展科研和推廣工
江西省新干县桃溪乡地处丘陵山区,山林资源丰富,桃溪乡是远近闻名的香菇之乡。2007年3月成立永安香菇合作社,自2008年开始先后荣获市、省、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10年省工商局表彰为“样板合作社”。目前香菇合作社入社社员有116户,股金达到116万元,2012年种植香菇实现总产值达3500万元,获纯利325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永安香菇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新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年内要确保10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社会保险体系。《通知》还要求,各市、区要努力形成一支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抓紧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建立工作,将新型职业农民统计信息纳入信息库,进行电子化管理,逐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