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集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个“家”,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当前,在教育应该“学会关怀”的时代诉求下,积极在班集体中创设一种充满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试图以“家”为视角探讨关怀型班集体应该具有的某些特质,主要从家的开放性、家的包容性和家的梦想性这三个层面来论述家之于班集体建设的启示,以期对在中小学中积极倡导与建设关怀型班集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家的开放性——“我的班级属于我”
家的开放性意味着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向孩子敞开,孩子可以自由地出入家里的每一个处所。一般来说,孩子对一个环境的认同度越高,就越无所拘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所拘束不仅指身体的不受束缚,更表明心灵的自由度。
家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场所,它对孩子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在家里,孩子能畅所欲言、无所拘束,自由地设想、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抒情和自由地抗议。在家中,孩子总能以积极的、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家庭生活,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心智水平,而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这样一个小集体中的价值,这对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孩子在其中的自由度和安全感直接决定其对班集体的认同度,进而影响其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班集体中感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度,这个孩子很可能不会积极地在班级生活中表达和敞开自己,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自我封闭于狭小的圈子里。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自然应该向每一个孩子敞开,但实质上,因为不同的孩子对班集体的认同度差别较大,因此很多孩子会在无形中与班集体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对班集体认同度的高低与其的心理、性格等因素不无关系,但一般而言,还是与教育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更为密切。从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到较为具体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再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学生观,等等,这些不同的层面都于细微处体现着一个班集体对孩子的开放程度。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其开放性应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接纳。其次,需要学生之间敞开心扉。只有在班集体中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氛围,才能使孩子摆脱心理上的顾虑,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再次,班集体理应为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体认自身在班集体中的身份和价值,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班级的生活,切实感受到“我的班级属于我”。
从长远来看,班集体对学生的开放不仅仅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更意味着对未来国家公民之自由、自立和自主身份的尊重。基于此,班集体这种开放型的关怀氛围的建立对于公民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根本的意义,是培养和成就合格公民、建立和完善公民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家的包容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般来说,家之于孩子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场所。家是坚固的城堡,家是感情的港湾,家是灵魂的栖息地,它可以抚慰一个流浪者心灵的创伤,可以宽容一个成长者的错误和缺点,还可以鼓起一个挫败者的信心和勇气。家的包容性表明,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班集体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二个“家”,理应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建设关怀型班集体要有像家一样的包容情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关怀型班集体的包容性至少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要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有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该改变那种站在道德判断的立场上谴责学生的态度,因为这样容易把我们判断的人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道德群体分离开来,以至于被谴责一方的内心道德挣扎被忽视。[1]基于此,以包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不足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是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班集体需要你。为了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找出一个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动机。这样,孩子才容易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自觉体认自我的价值,积极融入到班集体中。其次,要有差别性地包容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我们不让每一个孩子落下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充分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分。即教育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殊能力和独有兴趣而區别对待之。正如内尔
一、家的开放性——“我的班级属于我”
家的开放性意味着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向孩子敞开,孩子可以自由地出入家里的每一个处所。一般来说,孩子对一个环境的认同度越高,就越无所拘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所拘束不仅指身体的不受束缚,更表明心灵的自由度。
家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场所,它对孩子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在家里,孩子能畅所欲言、无所拘束,自由地设想、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抒情和自由地抗议。在家中,孩子总能以积极的、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家庭生活,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孩子的心智水平,而且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这样一个小集体中的价值,这对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孩子在其中的自由度和安全感直接决定其对班集体的认同度,进而影响其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在班集体中感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度,这个孩子很可能不会积极地在班级生活中表达和敞开自己,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自我封闭于狭小的圈子里。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自然应该向每一个孩子敞开,但实质上,因为不同的孩子对班集体的认同度差别较大,因此很多孩子会在无形中与班集体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对班集体认同度的高低与其的心理、性格等因素不无关系,但一般而言,还是与教育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更为密切。从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到较为具体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再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学生观,等等,这些不同的层面都于细微处体现着一个班集体对孩子的开放程度。
班集体作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二个“家”,其开放性应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接纳。其次,需要学生之间敞开心扉。只有在班集体中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氛围,才能使孩子摆脱心理上的顾虑,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再次,班集体理应为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体认自身在班集体中的身份和价值,从而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班级的生活,切实感受到“我的班级属于我”。
从长远来看,班集体对学生的开放不仅仅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更意味着对未来国家公民之自由、自立和自主身份的尊重。基于此,班集体这种开放型的关怀氛围的建立对于公民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根本的意义,是培养和成就合格公民、建立和完善公民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家的包容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一般来说,家之于孩子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场所。家是坚固的城堡,家是感情的港湾,家是灵魂的栖息地,它可以抚慰一个流浪者心灵的创伤,可以宽容一个成长者的错误和缺点,还可以鼓起一个挫败者的信心和勇气。家的包容性表明,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班集体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二个“家”,理应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建设关怀型班集体要有像家一样的包容情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关怀型班集体的包容性至少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要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有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应该改变那种站在道德判断的立场上谴责学生的态度,因为这样容易把我们判断的人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道德群体分离开来,以至于被谴责一方的内心道德挣扎被忽视。[1]基于此,以包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不足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是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班集体需要你。为了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找出一个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动机。这样,孩子才容易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自觉体认自我的价值,积极融入到班集体中。其次,要有差别性地包容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我们不让每一个孩子落下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充分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分。即教育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殊能力和独有兴趣而區别对待之。正如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