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业评价等方面经历着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当然,快速成长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的。
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感到枯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课件,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2 配合自助课件进行单元组合教学,提高学习
兴趣
信息技术的知识内容有时相连的几部分有很大的关联,单独介绍一部分较难让学生认识。教学不能仅把一个大机器拆散了一块块地交给学生,只看学生是不是拿全了,却不管他们是不是还能把这堆零件组合到一起。对这些章节笔者通常采用单元组合模式进行教学,简单说就是把一部分内容在一节课上整体介绍给学生,而安排的任务却要通过两课时或更长时间来完成。最长的设计是一章内容设为4个单元,以一课时为内容的引入与练习;接下来可用几课时继续作品的完成及小组内交流;部分为优秀作品的推选、评价与知识点的重新认识和任务作品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这样的过程安排,让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各有事做,同时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思维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文件的选中、移动复制、删除和重命名时,分开讲有重复也有差缺,笔者安排一课时全部介绍给学生,而后安排一节内容较少的课,留有时间对本内容进行再认识。学生在几个课时内围绕一个主题操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相应调整不同模块的练习时间,同时也节省教师的演示教学次数。
信息技术课程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多采用“练”的模式,尽量少讲、精讲。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3 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改进学习效果。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4 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其教学结构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讲Word绘图工具时,可以展示一篇图文并茂的海报,或是一张编排合理的文章,让学生照着做。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海报装扮得图文并茂、精致华丽。当遇到没有学过的内容时,他也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采用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当堂订正反馈练习作业,学生希望得到正确答案的欲望最为迫切,希望获得好成绩的信心最足,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
1)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教师抓紧巡视,发现具有共性之错的,马上予以集体讲评,学生动手更正。这样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地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避免学生把错误的知识当做正确的越练越牢固,造成难以纠正的问题。
2)个别面批辅导。通过师生对答案,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应采用个别面批辅导的形式,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纠正过来。这种个别错误,教师千万不要集体订正,否则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淆,使本来不会错的也导致错误痕迹存在。
6 课后做好反思、总结
课后反思总结,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对教学而言反思可以生疑,总结可以解惑,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得到宝贵经验教训,以作下次备课的借鉴,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总之,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该加大课堂教学力度,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融入情感,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培养持久性学习的习惯。如此,笔者相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会得到升华,将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南畅支中学)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业评价等方面经历着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当然,快速成长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也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的。
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感到枯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课件,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从而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思想。
2 配合自助课件进行单元组合教学,提高学习
兴趣
信息技术的知识内容有时相连的几部分有很大的关联,单独介绍一部分较难让学生认识。教学不能仅把一个大机器拆散了一块块地交给学生,只看学生是不是拿全了,却不管他们是不是还能把这堆零件组合到一起。对这些章节笔者通常采用单元组合模式进行教学,简单说就是把一部分内容在一节课上整体介绍给学生,而安排的任务却要通过两课时或更长时间来完成。最长的设计是一章内容设为4个单元,以一课时为内容的引入与练习;接下来可用几课时继续作品的完成及小组内交流;部分为优秀作品的推选、评价与知识点的重新认识和任务作品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这样的过程安排,让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各有事做,同时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思维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文件的选中、移动复制、删除和重命名时,分开讲有重复也有差缺,笔者安排一课时全部介绍给学生,而后安排一节内容较少的课,留有时间对本内容进行再认识。学生在几个课时内围绕一个主题操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相应调整不同模块的练习时间,同时也节省教师的演示教学次数。
信息技术课程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多采用“练”的模式,尽量少讲、精讲。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3 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改进学习效果。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4 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其教学结构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讲Word绘图工具时,可以展示一篇图文并茂的海报,或是一张编排合理的文章,让学生照着做。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海报装扮得图文并茂、精致华丽。当遇到没有学过的内容时,他也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采用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当堂订正反馈练习作业,学生希望得到正确答案的欲望最为迫切,希望获得好成绩的信心最足,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处于最佳状态。
1)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教师抓紧巡视,发现具有共性之错的,马上予以集体讲评,学生动手更正。这样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地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避免学生把错误的知识当做正确的越练越牢固,造成难以纠正的问题。
2)个别面批辅导。通过师生对答案,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应采用个别面批辅导的形式,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纠正过来。这种个别错误,教师千万不要集体订正,否则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混淆,使本来不会错的也导致错误痕迹存在。
6 课后做好反思、总结
课后反思总结,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对教学而言反思可以生疑,总结可以解惑,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得到宝贵经验教训,以作下次备课的借鉴,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总之,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该加大课堂教学力度,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融入情感,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从而培养持久性学习的习惯。如此,笔者相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会得到升华,将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南畅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