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本习作内容的解读认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尝试立足语文课本中习作内容的解读认知,“倒”、“顺”、“赏”、“连”,来个“玩转”教材,把习作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化“难”为“易”,为立足教材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实践的借鉴。
  〓〓一、把教材“倒”过来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习作准备期
  〓〓虽然在我国的教材编排体系中,单元习作教学往往放在主题单元教学之末,但其实教材早就将习作要求前置,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语,就能关注本单元习作的内容与要求。
  〓〓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专题学习中,单元导语不仅明确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鲁迅,还明确地提出了“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而本组习作教学就是“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假如在教学中,先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习作的方向,让学生既在学习本组课文,也在对本组习作的撰写提前准备。从而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的小伙伴们,思考写哪位小伙伴,关注、回忆那位小伙伴的信息等等。以课内学习为“例子”,以课外阅读为范引。这样,在一般学完一组课文需要的两周左右时间里,学生都为本组单元习作的撰写准备着。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习作课上有话可写。
  〓〓二、沿教材“顺”下去看,为学生顺利走进习作铺垫
  〓〓把教科书“倒”过来看,可以让学生提早积累习作的素材,但这种准备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假如把习作内容置于整组教材中进行思考,阅读教学时有意关照习作内容,就容易打开习作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从编写意图看,这次习作形式是看图习作,虽然主题确定为“秋天”,但图画内容宽泛。选择什么内容来写呢?本组课文对于习作选材具有导向作用。因为本组专题教学内容由四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古诗两首》表达秋天里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怀念;《风筝》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秋天的雨》描写了一个色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很好地为学生完成本组习作的选材打开思路。因此,在习作指导时可以先回顾第三组课文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讨论画中的内容,最后总结开思路:如果写秋天发生的事,可以学着《风筝》一课,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也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课那样从几个方面来写(色彩缤纷、丰收景象、准备过冬);也可以像《听听,秋的声音》那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大胆地取用诗歌的形式来写“秋”。
  〓〓从整组教材阅读思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充分发挥整组教材在习作中的有利因素,让学生从读中学写,开启思路,使习作内容具体化。
  〓〓三、捧教材“赏”着来看,为学生执笔而书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证明,凡习作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其阅读一般不会满足于理解内容,还会自觉地品味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技巧。把理解性阅读发展为鉴赏性阅读,是学生阅读层级的提升。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既可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成果,又能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写作能力。其重点是评价、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文章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用词句、怎样过渡照应起承转合等等。
  〓〓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习作的提示语,就是以《少年闰土》为习作范文引路。那我们在《少年闰土》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内容,知道写什么,还得“赏”着来读,知道怎么样写。那《少年闰土》如何“赏”着来读,赏什么?
  〓〓一赏以事表人:本文通过对四件事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少年闰土见识广的人物形象,这是以事表人的写作手法。
  〓〓二赏以貌阅人:所谓“外貌出个性”,文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极具个性化,在引导学生写人的外貌时,要抓特征。这种人物特征的描写是为表人服务的。
  〓〓三赏以言知人:文中在写俩人相处时,主要以闰土讲述趣事的语言为主,内含反衬法,在备课时要发现,在上课时要体现。
  〓〓四赏表达形式:同是写猹却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且对于篇章的布局在此也是显而易见,开头是印象中的“少年闰土月下刺猹”,后面讲述了此画的源由,前后照应,中心突出。
  〓〓因此,“赏”着来看,当需好好地想想“教什么”。当知道教什么不仅是内容,还包括怎样写时,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关照了习作,一篇篇范文引路,习作教学就有路可走,学生习作就有章可循,有话能写。
  〓〓四、将教材“连”起来看,找准习作教学的起点和连接点
  〓〓教学对象是人,人的学习有规可循。有效的习作教学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其自然而学,方可人人都能“摘到桃子”。比如,同是写景题材的习作,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都有编排。从专题单元的一篇篇课文学习中,可获取要求不一、各有侧重点的习作教学信息。如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可从第11课《秋天的雨》中获取先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的“先概括再具体”构段法的启示中,落实中年段“段”教学的同时,落实写好“段”的习作教学。无论是习作的指导还是点评,都应以“写好中心句,再把内容写具体”为起点和归宿点。当到了第七单元的习作教学,则可从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鱼多那个段落中获取到“总分总”构段法的启示,在习作指导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总分总”式的段落。当学生能写好“总分总”式的段落,那写起“总起写、具体写、总结写”这样的篇章来就能驾轻就熟了。四年级上册写景,再增加比喻、排比等表达方式和写所看、所闻等内容;到四年级下册写景,强调的是按一定顺序。这是教材在编排时内含的规律性知识。将教材“连”起来看,领会编者的意图,发现教材内含的规律性知识,方能找准学生当次习作的起点及连接点,而不是马上让学生谋篇布局,分段来写。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无论是写景的习作训练,还是写人的习作训练,抑或其它主题的习作训练,都得瞻前顾后地解读文本,找准每一次习作训练的起点和连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每一次习作训练的目标,使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从点到面”走向“螺旋式”的提升,呈现出“立体式”的习作训练效果。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日渐增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习作水平自然逐步提升。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孩子更直面地听懂英语的日常用语、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孩子善于用英语去交流,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人生经验。  〓〓一、充分利用所学的教材的配套软件  〓〓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配以录制的标准英语原声教学软件,可以克服教者发音上的个人差异,从而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听到纯正的语音语调。理解是根
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智障人士服务的过程中,服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过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经历的是一个同化、顺应、最后达到平衡并进行内化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结果来呈现的,而应该是过程中的体验和领悟,在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的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潜能,提升学生们的各项思维能力。  〓〓1. 用情境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们学习概念  〓〓教学情境化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情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对外资并购的监管体系,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反垄断法》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文章对我国《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定义、界定相关市场、界
现今有些方言的古入声调类已经消失,古入声字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调类中,这种变化对人们学习、掌握语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母语出发,借助与普通话的对比探求几条
调查数据显示,我区7个街镇216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英语专业教师57人,仅占总教师数的26.3%,而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也就是由其它学科转岗教英语的教师159人,占总教师数的73.61%。大专学历的占50.93%,本科学历的占43.98%。  一、有关语音的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把216位转岗教师分成7个小组,通过摸底测试的形式,让他们把试题里的音素、单词、句子和语篇逐一读出来,课
初步考察华语新词语构词单位所体现的区域差异和互动现象,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华语新词语的衍生过程中,同义构词单位的选择、同一构词单位的分布特征和构词力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