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28日,北京9岁男孩梁胜杰(笔名铁头)的一组诗作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位“中国最小诗人”刚刚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不过其创作的《爱情》《如果妈妈是只小賤猫就好了》《出口》等作品,也引起了广泛争议。
在《如果妈妈是只小贱猫就好了》中,他写道:“我觉得妈妈就像只小贱猫/因为她符合一只贱猫的所有标准/猫爱抓人/妈妈符合/猫很贱/总是黏着我/猫像妈妈/还有接我的时候/妈妈一声/‘喵’/我就知道是谁来身边/妈妈很贱/我爱她”。
而在其他几首诗中,“欲望”“爱情”等诗中出现的词语,便让批评者认为,他的用语过于成人化,有些词语甚至显得低俗,所写之作并不能被称为诗歌。更有人将矛头直指教育的功利化,认为“中国最小诗人”不过是“虎妈”式制造的产物。不过,也有网友感叹他的灵气,认为他的诗富有创造力,旁人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多维解读
男童出诗集,让“消费者”走开
铁头的诗确实给人早熟的印象。比如他写“妈妈很贱,我爱她…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太老了”等,肯定会让许多人目瞪口杲。不过这个年龄的小孩肯定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说话也是这样,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不经意间冒出一句话,会把大人噎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大人的思维来看待这些诗歌。
尽管如此,给小孩出诗集这种做法的确有些不妥。这个年龄的小孩,还在识字阶段,一般来讲字都认不全,看图说话都写不利落,很少有人懂得正儿八经地写诗。铁头这些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断行的句子,或者说是一些片段、零碎的想法。而出诗集可能会给孩子错觉,认为自己很厉害,比别的同学强。这样的话,就可能会影响小孩的学习和成长。虽说现在出版比以往便利,抱着好玩的心态,当作给孩子留下成长的印记,倒也没问题。但出版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家长在内,都很难把握诗集出版发行后的社会效应,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所以,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切勿过度消费孩子。父母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刻意规划孩子的未来。此外,出版社给孩子出诗集,不能为商业目的而过度渲染,用夸张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虽说这是商业出版行为,不过在孩子的作品面前,出版机构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充满铜臭味。
何须对9岁小诗人莫名惊诧
其实,抛开几首有争议的诗,读读铁头的其他作品,我们恐怕就不会陷入盲目的争论之中了。比如,他写《口供》:“在大街上闲逛/我捡了一辆马莎拉蒂/随后/又捡了一个银行/还不满足/到了公园里/又捡了一个秋天/不知为什么警察把我捡走了”。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童趣、童梦、童真,充满了丰沛的诗歌意象,充满了儿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诘问,读完只让人感叹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分明就是一个还没有被应试教育钳制住思维的孩子,是一个还没有被缺乏想象力的成人禁锢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有诗性语言与澎湃想象力的孩子。可为何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精神与自由想象能力的孩子,却会被人质疑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诗歌是盛放孩子独特感受的容器,培养诗意人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可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围着各种补习班打转的孩子,早就没有了写诗作赋的心性,更不要说什么丰沛的想象力、诗意的生活了。或许,正是因为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与独立思考力都被功利的应试教育所剥夺,所以当一个真正原生态、脱离了成人头脑预设的那种“天真乖巧”的孩子来到面前时,我们反而要莫名惊诧:这个孩子简直是功利教育揠苗助长的产物,他是多么离经叛道呀!
在《如果妈妈是只小贱猫就好了》中,他写道:“我觉得妈妈就像只小贱猫/因为她符合一只贱猫的所有标准/猫爱抓人/妈妈符合/猫很贱/总是黏着我/猫像妈妈/还有接我的时候/妈妈一声/‘喵’/我就知道是谁来身边/妈妈很贱/我爱她”。
而在其他几首诗中,“欲望”“爱情”等诗中出现的词语,便让批评者认为,他的用语过于成人化,有些词语甚至显得低俗,所写之作并不能被称为诗歌。更有人将矛头直指教育的功利化,认为“中国最小诗人”不过是“虎妈”式制造的产物。不过,也有网友感叹他的灵气,认为他的诗富有创造力,旁人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多维解读
男童出诗集,让“消费者”走开
铁头的诗确实给人早熟的印象。比如他写“妈妈很贱,我爱她…我和姥姥没有爱情,她实在太老了”等,肯定会让许多人目瞪口杲。不过这个年龄的小孩肯定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异想。说话也是这样,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不经意间冒出一句话,会把大人噎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大人的思维来看待这些诗歌。
尽管如此,给小孩出诗集这种做法的确有些不妥。这个年龄的小孩,还在识字阶段,一般来讲字都认不全,看图说话都写不利落,很少有人懂得正儿八经地写诗。铁头这些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断行的句子,或者说是一些片段、零碎的想法。而出诗集可能会给孩子错觉,认为自己很厉害,比别的同学强。这样的话,就可能会影响小孩的学习和成长。虽说现在出版比以往便利,抱着好玩的心态,当作给孩子留下成长的印记,倒也没问题。但出版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包括家长在内,都很难把握诗集出版发行后的社会效应,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所以,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切勿过度消费孩子。父母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刻意规划孩子的未来。此外,出版社给孩子出诗集,不能为商业目的而过度渲染,用夸张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虽说这是商业出版行为,不过在孩子的作品面前,出版机构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充满铜臭味。
何须对9岁小诗人莫名惊诧
其实,抛开几首有争议的诗,读读铁头的其他作品,我们恐怕就不会陷入盲目的争论之中了。比如,他写《口供》:“在大街上闲逛/我捡了一辆马莎拉蒂/随后/又捡了一个银行/还不满足/到了公园里/又捡了一个秋天/不知为什么警察把我捡走了”。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童趣、童梦、童真,充满了丰沛的诗歌意象,充满了儿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诘问,读完只让人感叹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分明就是一个还没有被应试教育钳制住思维的孩子,是一个还没有被缺乏想象力的成人禁锢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有诗性语言与澎湃想象力的孩子。可为何这样一个拥有独立思考精神与自由想象能力的孩子,却会被人质疑是教育功利化的产物?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诗歌是盛放孩子独特感受的容器,培养诗意人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可在现实生活中,每天围着各种补习班打转的孩子,早就没有了写诗作赋的心性,更不要说什么丰沛的想象力、诗意的生活了。或许,正是因为大多数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与独立思考力都被功利的应试教育所剥夺,所以当一个真正原生态、脱离了成人头脑预设的那种“天真乖巧”的孩子来到面前时,我们反而要莫名惊诧:这个孩子简直是功利教育揠苗助长的产物,他是多么离经叛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