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尤其是爱上诵读经典诗词,可以让他们在诵读中积累大量的诗词,在诵读中感受经典诗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怀美,在诵读中渗透道德修养的教育,再辅以各项活动,强调积累与感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关键词】选材;学习;掌握;领略;积累;践行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经典诗文语言凝练,传情言志,魅力无穷。学生常吟经典诗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感受语言和韵律之美,从而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操。我们学校在开展“诵读经典诗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的:
一、认真选材,引领方向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清明的雨纷纷、端午粽子的飘香、春节的旧桃换新符……还能感受经典诗文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的教科书里增加了不少古诗词,可还是不够的。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还有一些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的,选哪些?又怎样教学生?这些难题都一一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学校地处讲方言的山区,全社会的阅读氛围差,学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有限,能诵读经典诗文,读出经典诗文的韵味就更困难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国学底蕴也单薄,不会诵读,就难上加难了。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通过努力查找,我们找到了由赵敏俐、徐顺建主编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它不仅涵盖了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还包含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和“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及《诗经(选篇)》。这本书除了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大之外,还有诵读、吟咏的吟诵音频和吟诵谱,而且图文并茂,大大地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困境。
另外,我们还根据校情编写了《校本教材》作为补充读物,里面不仅补充了一些唐诗宋词,还补充了地方传统文化,有地方特色建筑——汶塘大屋,地方特色文化——南豐山歌、菩萨出游,地方名人——嘉庆皇帝的老师钱鸿施、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及地方特色美食——“座粉糍”等。
二、组织学习,掌握诵读技巧
有了好教材,还得会使用,才是正道。拿到《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第一时间就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诵读技巧。首先让教师掌握“平声”“仄声”,所谓平声,就是一声和二声。所谓仄声,就是三声和四声。接着掌握“平长仄短”的一般诵读方法,懂得有格律的诗词(如五绝七绝七律,还有词和曲),吟诵时,入声的字要读短,韵字要拖长。二四六位置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读低而长,如果是仄声就读高而短。一三五位置的字都读短,高低则跟后面的偶位字看齐;然后认识“吟诵谱”,明白吟诵谱上下两行表示音调的相对高低。每个字后面点的数量表示长短。入声字没有点,所以最短。韵字是三个点,最长。吟诵谱是参考,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读法和旋律。且外,要求教师们认真备好课,通过书本中的吟诵音频快速掌握要教内容的诵读、吟咏方法,以便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熟练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我们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诵读来引领学生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引领示范更好地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诵读欲望。
另外,我们邀请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组开展诵读经典研讨课,主持人多次开设有关诵读讲座,就这样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使教师们快速掌握诵读的技巧,诵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教学平台,领略经典诗文之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经典诗文含有的独特的画面美、人文美、音韵美怎样才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呢?当然是“教学平台”这一小助手了。随着我们国家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学校每一间课室基本上都配有一台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好每一首诗词,感受诗词独特的音韵美,领略诗词中的优美画面,还能提供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从而使他们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如教学《咏柳》一诗,上课伊始先播放视频动画,随即一幅春意盎然,杨柳依依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随着悠扬的琴声来到小河边,看到一条条柳枝长出了嫩嫩的柳叶,翠绿翠绿的,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多美的画面啊!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课文的意境中。接着播放《咏柳》的音频朗诵,让学生听读、跟读,最后教师指导、点播,这样学生一方面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了柳树的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体会到了诗人贺知章对柳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营造诵读氛围,积累提高
每天学生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还有什么时间诵读经典诗词呢?鲁迅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首先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观,让学生明确目的,提升语文素养,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在课内指导学习方法,课外挤时间诵读。其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教师利用这一节课指导学生诵读,交给诵读方法,检查诵读效果,布置新的诵读内容。再次,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展演,早读、午读抽五分钟诵读经典诗文。最后,借助学校宣传栏,教室走廊粘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宣传画,并在教室黑板一角挂上一首诗词,每日一读,每周一诗。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抄写的经典诗词,每学期进行一次抄经比赛或诵读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爱上诵读,积累诗词,提高诵读能力,锻炼了胆量,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知行合一,以文化人
经典诗词情感丰富,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渗透着具体的道德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同时,根据每一首诗词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学生也会通过诵读经典,感悟诗情,对比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和遵守习惯。例如,在教学《
【关键词】选材;学习;掌握;领略;积累;践行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经典诗文语言凝练,传情言志,魅力无穷。学生常吟经典诗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感受语言和韵律之美,从而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操。我们学校在开展“诵读经典诗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的:
一、认真选材,引领方向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清明的雨纷纷、端午粽子的飘香、春节的旧桃换新符……还能感受经典诗文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的教科书里增加了不少古诗词,可还是不够的。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还有一些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的,选哪些?又怎样教学生?这些难题都一一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学校地处讲方言的山区,全社会的阅读氛围差,学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有限,能诵读经典诗文,读出经典诗文的韵味就更困难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国学底蕴也单薄,不会诵读,就难上加难了。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通过努力查找,我们找到了由赵敏俐、徐顺建主编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它不仅涵盖了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还包含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和“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及《诗经(选篇)》。这本书除了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大之外,还有诵读、吟咏的吟诵音频和吟诵谱,而且图文并茂,大大地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困境。
另外,我们还根据校情编写了《校本教材》作为补充读物,里面不仅补充了一些唐诗宋词,还补充了地方传统文化,有地方特色建筑——汶塘大屋,地方特色文化——南豐山歌、菩萨出游,地方名人——嘉庆皇帝的老师钱鸿施、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及地方特色美食——“座粉糍”等。
二、组织学习,掌握诵读技巧
有了好教材,还得会使用,才是正道。拿到《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第一时间就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诵读技巧。首先让教师掌握“平声”“仄声”,所谓平声,就是一声和二声。所谓仄声,就是三声和四声。接着掌握“平长仄短”的一般诵读方法,懂得有格律的诗词(如五绝七绝七律,还有词和曲),吟诵时,入声的字要读短,韵字要拖长。二四六位置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读低而长,如果是仄声就读高而短。一三五位置的字都读短,高低则跟后面的偶位字看齐;然后认识“吟诵谱”,明白吟诵谱上下两行表示音调的相对高低。每个字后面点的数量表示长短。入声字没有点,所以最短。韵字是三个点,最长。吟诵谱是参考,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读法和旋律。且外,要求教师们认真备好课,通过书本中的吟诵音频快速掌握要教内容的诵读、吟咏方法,以便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熟练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我们的教师通过自己的诵读来引领学生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引领示范更好地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诵读欲望。
另外,我们邀请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组开展诵读经典研讨课,主持人多次开设有关诵读讲座,就这样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使教师们快速掌握诵读的技巧,诵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教学平台,领略经典诗文之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经典诗文含有的独特的画面美、人文美、音韵美怎样才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呢?当然是“教学平台”这一小助手了。随着我们国家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学校每一间课室基本上都配有一台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好每一首诗词,感受诗词独特的音韵美,领略诗词中的优美画面,还能提供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从而使他们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如教学《咏柳》一诗,上课伊始先播放视频动画,随即一幅春意盎然,杨柳依依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随着悠扬的琴声来到小河边,看到一条条柳枝长出了嫩嫩的柳叶,翠绿翠绿的,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多美的画面啊!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课文的意境中。接着播放《咏柳》的音频朗诵,让学生听读、跟读,最后教师指导、点播,这样学生一方面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了柳树的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体会到了诗人贺知章对柳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营造诵读氛围,积累提高
每天学生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还有什么时间诵读经典诗词呢?鲁迅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首先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观,让学生明确目的,提升语文素养,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在课内指导学习方法,课外挤时间诵读。其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教师利用这一节课指导学生诵读,交给诵读方法,检查诵读效果,布置新的诵读内容。再次,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展演,早读、午读抽五分钟诵读经典诗文。最后,借助学校宣传栏,教室走廊粘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宣传画,并在教室黑板一角挂上一首诗词,每日一读,每周一诗。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抄写的经典诗词,每学期进行一次抄经比赛或诵读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爱上诵读,积累诗词,提高诵读能力,锻炼了胆量,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知行合一,以文化人
经典诗词情感丰富,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渗透着具体的道德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同时,根据每一首诗词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学生也会通过诵读经典,感悟诗情,对比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和遵守习惯。例如,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