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 在情感上为学生“减负”,使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比如,在我的体育课堂上,教学过程虽有时严肃但不失活泼;在教学方法上对个别动作精雕细琢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我处于次要地位,而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角。再如,我与学生见面相拥后上课,击掌再见后下课。我和学生之间朋友相称,我从不直呼孩子的大名,有的叫他们的乳名,有的根据特点叫“小眼睛、长裤子”等。而他们也不喊老师,而是喊我“老大”。这样,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有全部的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使课堂教学兴趣化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如何使课堂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组织教法。
1、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课堂上不要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并要让他们知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再告诉他们寻找答案的途径。比如在教学生“投”的过程中,先不要进行诸如投掷角度、用力方法以及出手速度等技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我们怎样才能把手中的物体投的更远?”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交流、寻找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合作学习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式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友情组合、能力组合、互助组合、兴趣组合等。学习小组的成员形成共同的、开放的、相互依靠(不是依赖)的关系。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地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等方面的的学习体验,还有利于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如在进行耐力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摆脱学生的害怕、意志力不强等消极的情绪,我让学生进行兴趣组合的合作式学习。给出一个目标,让学生逐个进行有氧运动,提高耐力素质。要求相互交流协作,找出锻炼方法,最后个展示评论结果。结果,各组学生非常活跃,想出了很多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如游戏拉网捕鱼、老鹰捉小鸡、长绳连跳、有氧操等共同感兴趣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彻底摆脱了通常在耐力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消极抵触情绪,愉快、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麦克莱伦训练时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在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对于每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要加以充分的支持和肯定,让学生在不断有成功体验,继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学习就更会有效果。当面对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引导、启发,学生突破自己,获得成功时及时的给予赞赏和肯定。让他们树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对于优等生或进步较大的学生,我会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是大家的榜样”等;对于进步不大或没有进步的同学,我会说“你的执着老师佩服”“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不用怕,老师陪你”等。也有时会伴随着肢体语言去评价,如“伸出大拇指”“摸摸孩子的头”“和学生拥抱”等。这样,学生感动之时也增加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前提,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内容、活动方式和组织教法,把内容的娱乐性和健康性结合起来,把方法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当然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同一项内容,有的学生感兴趣,有的则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使之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且受益终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无限的激情,善于反思、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膽实践,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教学打造一个“个性化”课堂,让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与时俱进,焕发“生命色彩”。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所谓“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才能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 在情感上为学生“减负”,使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比如,在我的体育课堂上,教学过程虽有时严肃但不失活泼;在教学方法上对个别动作精雕细琢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我处于次要地位,而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角。再如,我与学生见面相拥后上课,击掌再见后下课。我和学生之间朋友相称,我从不直呼孩子的大名,有的叫他们的乳名,有的根据特点叫“小眼睛、长裤子”等。而他们也不喊老师,而是喊我“老大”。这样,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定有全部的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使课堂教学兴趣化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前提。如何使课堂兴趣化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组织教法。
1、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课堂上不要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并要让他们知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再告诉他们寻找答案的途径。比如在教学生“投”的过程中,先不要进行诸如投掷角度、用力方法以及出手速度等技术性较强的理论知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我们怎样才能把手中的物体投的更远?”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交流、寻找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合作学习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式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友情组合、能力组合、互助组合、兴趣组合等。学习小组的成员形成共同的、开放的、相互依靠(不是依赖)的关系。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地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等方面的的学习体验,还有利于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如在进行耐力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摆脱学生的害怕、意志力不强等消极的情绪,我让学生进行兴趣组合的合作式学习。给出一个目标,让学生逐个进行有氧运动,提高耐力素质。要求相互交流协作,找出锻炼方法,最后个展示评论结果。结果,各组学生非常活跃,想出了很多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如游戏拉网捕鱼、老鹰捉小鸡、长绳连跳、有氧操等共同感兴趣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彻底摆脱了通常在耐力练习中容易出现的消极抵触情绪,愉快、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麦克莱伦训练时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而在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对于每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要加以充分的支持和肯定,让学生在不断有成功体验,继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学习就更会有效果。当面对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引导、启发,学生突破自己,获得成功时及时的给予赞赏和肯定。让他们树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对于优等生或进步较大的学生,我会说“你真棒”“你好厉害”“你是大家的榜样”等;对于进步不大或没有进步的同学,我会说“你的执着老师佩服”“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不用怕,老师陪你”等。也有时会伴随着肢体语言去评价,如“伸出大拇指”“摸摸孩子的头”“和学生拥抱”等。这样,学生感动之时也增加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前提,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内容、活动方式和组织教法,把内容的娱乐性和健康性结合起来,把方法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当然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各不相同的,同一项内容,有的学生感兴趣,有的则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使之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且受益终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无限的激情,善于反思、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膽实践,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教学打造一个“个性化”课堂,让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与时俱进,焕发“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