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共青城腾飞之旅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方充满传奇与殊荣的土地!
  60多年前,新中国的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划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第一犁,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是一方发展热土文明的宝地!
  宽敞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快速发展的经济、具有地方特质的红色文化,无不凸显着共青农场的绰约新姿和无穷魅力。
  现今,这里的人民高举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旗帜,实施二次创业,倾力打造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中国北方共青城。一座历史记忆之城、精神传承之城、产业发展之城、幸福小康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永恒记忆 溯源青年垦荒精神
  “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粮食非常短缺,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得知黑龙江在三江平原上,有大片的土地没有开发,因此我就产生了要到祖国的边疆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这个心意。后来要在青年当中,特别是在北京市组织第一支垦荒队,由于事前有这个志愿,我得知以后,带头准备组织北京青年第一支垦荒队,向荒地进军,到北大荒去。”这是已故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杨华老人对当年的记忆。
  1955年8月30日,北京各界代表1500多人聚集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为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举行欢送大会。北京青年垦荒队的壮举,激动着全国青年的心,全国出现了青年志愿垦荒热潮。
  1955年9月10日,随着杨华的一声令下,垦荒第一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随后,哈尔滨、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2602名,陆续抵达萝北荒原,开始了战天斗地,劈荆斩棘的拓荒生涯。
  薪火相传 创建北方共青城
  日月穿梭,时光荏苒。当时间来到了2010年,黑龙江垦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然而,有着厚重红色历史的共青农场却淹没在了垦区100多个农场之中,成为了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普通农场,共青人曾经的光荣变成了失落。
  共青农场由于建场时间早,城镇规划无序、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建设相对落后,全场大多数居民依旧居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广大职工群众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
  “贫穷落后不是青年志愿垦荒精神,要找回共青的创业魂,就必须对农场做出重新定位。”2010年8月,刚刚上任不久的苏彦山场长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彦山白天下基层走访调查,与职工群众围坐炕头促膝交谈,倾听民意。晚上,与班子成员潜心研讨农场发展大计,机关小会议室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农场制定了弘扬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二次创业,打造“中国北方共青城”发展战略,提炼了以“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
  一场轰轰烈烈的“学场史、铸魂魄”学习热潮在全场上下深入开展。一场场垦荒文化研讨会、垦荒精神报告会,在机关、在学校、在社区举办。当年,垦荒队员们用忠诚与坚韧,青春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故事被印成宣传册,他们的事迹在广大群众中传颂。
  文化的传播、精神的传承,还需要以实物的形式将历史再现、定格。
  经过3年的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农场完成旧城拆迁2600户,28.2万平方米;搬迁居民点房屋2373户、11.7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4.2万平方米;楼房化率比2010年提高26%,城镇绿化率达到46.7%。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具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地域建筑风格和知青、军垦文化符号的七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北方共青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盏路灯、每一个细节都被烙印浓重的历史文化符号,体现了厚重的垦荒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
  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是共青人心中的精神殿堂。北方共青城则是全国青年人的精神圣地,不断为全国青年注入青春正能量。全国团干部培训班、全省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垦区青年创业史教育培训班、全国大学生记者——我的中国梦”共青农场体验活动等各类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起来。
  2013年10月8日,团中央正式命名共青农场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为支持共青农场快速发展,团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由团中央牵头成立共青团支持共青农场发展领导小组。
  2017年5月19日,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同志亲临共青农场考察调研。张庆伟书记希望共青农场领导班子继承青年志愿垦荒优良传统,而且要发扬光大,要忠诚、干净、担当,既要把事情干好,又要做到在新的时期,按照党中央和总书记要求,做一名新的农场领导好榜样好典范。
  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共青人增添了敢于担当重任,勇于自我加压的动力,也让共青人坚定了把北方共青城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现实的决心。
  先行先试 引领发展的先锋
  2014年12月26日,共青农场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黑龙江省农垦共青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共青农场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此前,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农垦共青管委会,在垦区113个农(牧)场中是唯一的试点。在发展机遇面前,共青农场乘势而上。2015年是农垦共青管委会的運行开局之年,又是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战略任务中,实施“创新产业发展,开展招商引资”的第一年。农场紧紧围绕建成历史记忆之城、精神传承之城、产业发展之城、幸福小康之城这个总目标,聚焦管委会改革发展、先试先行这个关键,在发挥基地建设、创业创新、项目建设、保障民生“四个作用”上着力,以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培植税源和规范管理为主要方向,制定了北方共青城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500万平方米的六大产业园区,努力把北方共青城建设成为青年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干部实践锻炼的大熔炉、企业投资兴业的集聚区。
  共青农场按照“攀高结贵”的发展思路,先找渠道“破冰”,后做推介“结缘”,再用服务“留人”。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同步推进,把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作为管委会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成立了招商1、2、3局,组建了招商、发改、地税、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全程负责的专业招商团队和服务团队,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实行“一个项目 一个招商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对接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招商推介和产业项目对接活动遍及京津冀鲁哈五省市、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地区。
  在团中央、省委省政府、农垦两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共青农场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招商推介和产业项目对接活动遍及京津冀鲁哈五省市、长三角、珠三角和中原地区。中节能绿碳、卓信仓储、牧康饲料水解羽毛粉、汇通风机等18个项目相继落地,投资总额达13.24亿元。
  2018年,共青农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管委会实现全口径税收2909万元。全年共赴7省市,开展洽谈对接活动17次,接洽企业126家,实现全年产业落地项目8个,同时,整合全场各协会成立共青商会,组建了农产品经销、农资销售、文化旅游三家公司,北共青品牌荣获全国最有影响力品牌称号。全场绿色认证耕地46万亩,成为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共青团中央支持下,成功召开了支持共青农场发展工作座谈会暨第二届北共青绿色农产品展示会。
  共青农场依托全国“三个基地”,完善了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培训机制。农场已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团干部、青年企业家在农场接受过垦荒精神教育。推出了“垦荒文化游”“现代农业游”、“知青故乡游”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垦荒文化、绿色生态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接待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共青农场内部改革发展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上,将充分发挥生产端的优势,补齐在经营、管理、营销、品牌、资本等方面的短板,努力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共青农场场长苏彦山说。
  当前,黑龙江农垦改革大潮奋勇前进,共青农场“二次创业”已经起航,共青人以创新的思维、超常的举措,奋力谱写着北方共青城更好更大发展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我喜欢用一个粗陶挂瓷取口的椭圆形碗盛出奶油炖菜,先把蔬菜盛在碗底,压一块鸡肉,把白色的奶油汤汁浇在上面,浓稠的奶油汤汁下面隐约着红色的胡萝卜、另一色度的萝卜、白菜和淡黄色的鸡块,看上去温婉敦厚,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双城生活的难处当然很多,有趣的是一个城市的季节是这样的而另一个城市是那样的,谁让我帝国幅员辽阔呢。都是东北,大连和哈尔滨却有南北之分,大连面海,有水的气息;哈尔滨在内陆,虽然有江穿城
我是生长在乡野土壤上的一株植物,我的笔下写过各种草蔬花木,实在是因为我爱他、它们,这其中不仅仅因为我长在同一片土壤里的缘故,还因为在大自然的江山里,万物都有哲理,影照人生,滋养生命。  说起先前写过的那些植物——葫芦、向日葵、还有土豆,它们都是长在高田旷野里眉目疏朗的大家小姐,大自然的雾帘建成闺房,把它们一众阔绰的养在里面。昨日我看见餐桌上美丽的西红柿,如果刚才提到的那些是长在大自然的闺房里的小姐
每到天气转寒时,老爸便找出他心爱的平顶软呢帽,虽然有年头了,但戴上去却分外熨帖,等到隆冬来临,老爸又会换上他心爱的貂绒帽。你若在校园里遇见了悠闲散步的我老爸,定会在心里赞一句:这才是中国学者该有的儒雅样子!  “暖帽覆我头”,春意满心间。岁末年初,老爸都是用这两顶帽子为一年的好光景划上完美的句号,开个舒适的好头。若问为什么喜欢戴帽子?回答是“老年人需要保暖”,而我的理解是:对于一生埋首学问的老爸来
1.   一切都变了样子,唯一没变的是那支小调。走在这儿,走在沂蒙山区,走在银座天蒙旅游区,时时的,会在翠色里,会在碧绿里,传来一声清脆的歌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歌声在云雾里飘来,隐隐约约的。   抬起头,远处望海楼的山峰,还有层楼,就在云雾里矗立着,就在云雾里隐约着。   多少年了,谁能说清,这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人建造的。那时,这儿一定还没有这支《沂蒙山小调》吧。可是,
作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的红岩村无疑是一个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是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办事处的下辖社区,于2012年6月成立,是由原红岩村社区、江南村社区以及黄桷村社区(部分)组成,东临重庆小镇,西与沙坪坝区(滴水岩)交界,南靠石油路街道,北与江北区隔江相望。辖区占地面积约0.7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
“现在这个时候肯定需要人,我没多想啥就来了。”说这句话的人,是双鸭山市尖山区朝阳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于国丰。平凡的他却在疫情来临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感动。现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防疫志愿者,每天都忙碌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为守护家园,保卫平安,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于国丰和妻子经营一家建材店,有两个可爱的孩子,生活甜蜜而幸福。突发疫情,讓于国丰再也坐不住了。2月1号,大年初八,很多人都沉浸在春节喜庆气
将所有欢喜苦厄。都投于古琴之中  古琴适宜修身养性,但巫娜选择古琴,却仅仅是为了逃离。年幼时,父母日日吵架,家中永无宁日,巫娜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强烈渴望着逃离家庭。刚好她的姨丈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问她要不要到北京学艺,巫娜忙不迭点头,就这样跟随姨妈姨丈离开了重庆,赴北京学习古琴。  巫娜之所以选择古琴,也是源自于姨丈的建议,他认为冷门专业更容易出成绩,巫娜只是顺势接受了这个选择,然后日日与古琴为伍
年近不惑,身体机能越发不如从前,精力和体力的日益不支,让我感同身受年近七旬的父母,为何越来越“笨拙”得像个孩子。为了减缓父母衰老的速度,我开始刻意制造“事端”,以给他们增添“负担”的方式,为二老的晚年生活加油鼓劲。   父母崇尚静态养生,运动锻炼如上刑场,于是我便时常拖家带口,回去寻找他们的“麻烦”。比如每次到家之后,母亲问我们想吃什么,我总是专挑烦琐的食物让她做,我说我们想吃水饺,纯手工现包的
朋友圈的真相  姜华生子,一众姐妹想去家中探望,却被她以各种理由推托,直到出了月子,沈玲等人终于如愿。可她们发现,姜华的生活并不像朋友圈里那么美好。  那天,姜华挨不过大家的要求,邀请大家来家吃饭。她家是前几年流行的LOFT简欧风格,大气稳重,客厅的墙上挂着她和刘存帅的巨幅结婚照片,宝宝有月嫂照看,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整个氛围温馨美好,大家都啧啧称赞姜华好福气。  “你结婚两年多了,我们还是头一次
小时候的夏天,很多事都是慢的。我们徜徉在大自然里,听蝉鸣,听蛙声,一脚踏在田埂上,就踏进了夏天,田里有许多青蛙在等着我们。   那时一放学,书包一扔,孩子们会猫着腰,勾着头,眼睛一眨不眨地,寻找地上的知了洞,若发现一个小米粒样的洞眼儿,上面又像蒙着一层薄薄的地皮,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用手指轻轻一抠,洞口豁然开朗,这时一只胖乎乎的知了会蹲在里面。我们还会满树林里奔跑,去寻找知了壳,据说知了壳是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