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食品冷藏和冷饮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无冰箱、冰柜,那么,盛夏酷暑是如何冷藏食品的呢?
  首先是“井藏法”。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曾提到:“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其次为“冰藏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即有储藏食品的“冰鉴”,这是一种铜制的用来藏冰的容器。在古籍《周礼》中就有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冰鉴,大概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冰鉴无法储存大批量的食品,因而早在周代,我国即建有简易的“冰库”。称之为“凌阴”,到汉代又称为“凌室”。是一种容积较大的冰窖。但周秦以后,只有皇宫才建有“凌阴”。至隋唐,民间肆坊始出现土冰库。据顾禄《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民间藏冰已较普遍。当地人置窖冰,每逢盛夏,街坊担卖,谓之“凉冰”。可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盛夏酷暑,古代人是怎样将新鲜食品进行长途运输的呢?唐代杨贵妃喜欢食荔枝,唐玄宗专门安排快马从岭南运来,故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然而从岭南到长安,快马接力,日夜不停,也要走上几天,所以要确保荔枝新鲜。美人开颜,盛荔枝的容器想必是经过了加冰处理的。冷藏技术到明代就更为发达了。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是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名贵的鱼,经三千里路运到长安后尚能“带雪寒”,原来用的是“冰船”。明代何景云诗云:“炎天冰雪护江船。”有人将这种“冰船”,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
  吃冷饮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用最原始的方法制冰了,《诗经》中就有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食用的记载。远在周代,宫廷就已设有“凌人”。专事藏冰之务。
  春秋末期。已开始在诸侯的宴席上出现了冰镇米酒。可见,战国时的冷饮制作已达到相当水平。三国时藏冰更盛。
  到了唐代,市场上开始出现卖冰的商人。《唐摭言》载:“蒯人为商,卖冰于市。”当时藏冰不易,价格昂贵。《云仙杂记》中说:“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宋代,冷饮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享用者由官宦贵族扩展到平民百姓。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品种繁多的饮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之诗句。就是对一种名叫“冰酪”的冷饮的赞赏。
  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制成冰雪状食品。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冰淇淋”。
  明清时代,不仅冷饮花样更为繁多,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当时以北京的“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清代诗人王渔洋曾吟诗赞道:“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可见当时冷饮已比较普遍。
其他文献
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女星戴着美瞳出场后,彩色隐形眼镜立马受到众多女性追捧,大街小巷也刮起了一股“美瞳风”。记者看到,除了眼镜店,一些饰品店甚至夜市地摊都卖起了彩色隐形眼镜,价格从60元到100多元不等,最贵不超过200元。这些隐形眼镜都装在遍身韩文的玻璃瓶中。无法确认生产厂家和注意事项等信息。    “美瞳”可导致重度角膜炎    青岛大四女生小刘,最近由于戴不合适的“美瞳”住进了医院,经诊断
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的危害。为了抵御这些伤害,防辐射服应运而生,并成为孕妇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那么,防辐射服装到底有没有效呢?该如何选购?    盘点:常见的防辐射面料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防辐射面料主要有三种金属涂层防辐射面料、金属纤维防辐射面料和银纤维防辐射面料。    金属涂层面料:触感差且不耐用  此面料通过采用含导电材料的涂层剂对织物进行涂层加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