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招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有关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与考生的重视。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考生在面对论说文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章法,随便读读、乱写一通。我们平时积累的素材,临场最好不要慌乱,稳定心神,做到心中有规划,心中有打算,行文流畅,这样才能为考生节省些时间。此文,是对中学语文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论说文
  很多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各类知识点都掌握的很好,可是语文试卷中占比分值较大的论说文阅读和写作却总是会让大家焦躁不安。当然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学生平时对于论说文阅读接触得少、写得少,阅读难以找准关键点,写作时也感觉没话说,对自己真正的写作水平难以评估。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多进行论说文的阅读,多写几篇作文尝试性练手,培养手感并确保自己写作符合赚招考试要求,这样才不至于在考前手忙脚乱。
  论说文阅读中论证的有效性分析:有关论证的有效性分析是给一篇材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在阅读与写作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梳理。
  一、理清结构知观点
  想要对材料提出质疑,必须先读懂材料。优先将视线挪到首尾段,找寻关键词(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后面的论点。从论点出发,往前看作者通过什么论据论到此观点,是否合理。通过大致浏览知道了推理过程,即梳理清楚作者的思路,就可以开始对其进行质疑了。
  二、挑出谬误想要点
  结构梳理清楚,把论据论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做简单概括,接着就要去看看哪一步推理過程存在谬误,结合我们学习的十个常考谬误,挑出4到5个比较好写的谬误,思考这几点谬误的分析要点,可以适当在谬误旁边写出关键词句,将四个谬误段的大体内容构建起来。
  三、标题首尾补成文
  很多学生在谈及论说文的阅读写作时,往往又会开始担心自己积累不够,话不会说。其实针对论说文的阅读和写作来说,只要掌握了以下几个基本策略,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太大困难。
  首先,就是要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中学生,对基本的审题立意不是问题,拿到阅读材料以后,因为需要根据材料提炼观点,而文章的主旨思想又来自于该篇材料,故第一步的阅读与分析相当重要。学生应该在第一步的阅读分析环节读懂材料主旨思想,认清材料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最终掌握材料的立意与主旨。在此过程中,需要反复精读材料,准确把握好材料中的关键词、重要转折词等,通过剖析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汇,抓住材料所体现的中心思想,顺藤摸瓜把握好文章主题,为接下来的论说文写作做好铺垫。
  其次,针对所剖析的材料主旨思想精炼提纲。将提纲明确之后,就可以围绕观点直接行文写作了。但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容易在这一环节不自觉地偏离中心思想,写偏题意,所以一个精炼的提纲往往能规避这样的偏差。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注重精炼提纲这一环节,结果往往写到一半才发现自己已经离题万里,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提纲的重视,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在行文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紧跟主题、事半功倍。
  一般列提纲都包括以下内容:题目、中心论点、分论点、主要论据、结构安排等。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列个提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可以确保思路清晰,避免偏题跑题;其次,可以减少盲目随意性,可伸可缩。最后,节约写作思维时间。通常来说,拟提纲原则上5分钟左右,写作25分钟左右。考生在考试时要严格控制好时间,方能做到从容应考。
  四、框架之外补内容
  结构确定,分论点明确后,还只是列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利用简单的框架还不足以成文,所以要补充相应的论据来把提纲梳理清楚。所以框架构建之后,需要在框架上补充内容,这就可以用到考生们平日的积累,如与论点相关的名人事例,合适的好词好句等。对每一个分论点后的内容大体有一个想法,明确要写什么内容,将关键词进行补充,把整个提纲做细致,行文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五、整合润色补充过渡成文章
  较为细致的提纲列完,成文就非常简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补充题目、开头与结尾,及对分论点的内容进行整合润色,补充,一篇文章基本上就算完成了。
  根据这个思路,考生们在语文考试时,面对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往往就不会感到力不从心了。可以在拿到试卷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有清晰的思路,能在考场上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成一篇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葛夷辰.中学语文集约型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24).
  [2]刘祖红.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下),2016(07).
其他文献
化学是理论性、方法性较强的学科。 高中化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要求。思维导图被称为心智图,主要是对思维完成发射性思考的一种工具。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學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各级的主题关系通过隶属以及层级图形进行体现,对核心关键词以及图象、颜色等完成记忆连接,能调动学生的左右脑机能,使学生通过阅读以及思考等提高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当前应走的教研之路。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课业减负,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汇总和分析,采用实践研究的方式,对有效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且相应的提出了一定的“減负”措施,以期通过本次研究对小学生的课业“减负”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优化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问题
期刊
案例描述:《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读巨人赶走花园里玩耍的孩子们后“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这句时,我运用了角色迁移法以帮助学生体会巨人内心情感,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如果你是巨人,这个冬天里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会感觉很寂寞,一个人太孤单了。  生:要是我一定会觉得很无聊,冷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生:太难受了,没意思。  这时,一位平时
期刊
摘要:随着“学、练、评”三个一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深入,如何从大单元结构化角度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成为新的思考,本文通过结构化教学角度剖析“三个一”教学理念分析认为,从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三层级设计大单元,并在每个层级体现“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的单元设计,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引领课堂。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学练“三个一”大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们的行为有巨大的作用,强烈深厚的情感是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动力。“情感本身就是动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们的自然情感,并且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渴求之火。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一般存在多种障碍,例如;心理障碍、情感障碍、听、说及记忆障碍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障碍当属情感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就要求教师投入自己的真情实
期刊
2020年春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让全国的学生体验了线上教学的便利、高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开学以后,如何让线下教学衔接线上教学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  一、线上教学的优势  线上教学不受地域限制。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线上教学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以进行。线上教学获取知识快速又及时,无需下载也无需等待。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网络资源丰富,可以查阅资料。线上教学可重复性强。直播软件
期刊
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读书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以完善与发展。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孩子语文能力、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在开放的语文教育阅读体系中,仅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孩子们爱阅读会阅读呢?就这一点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引导孩子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
期刊
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二十多年来,最令人烦恼的事情就是英语学习中的后进生问题,他们的成绩极大地影响着班级的总体成绩。面对如此多的后进生,如何让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愉快地学好英语,着实令农村中学英语老师头疼。与其他同科教师谈起来,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些后进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只是英语学科差,而其他学科并算不上后进生,有的甚至能达到优等生的行列这不能不让我们英语教师困惑不解。许多英语教师都有同感为什么
期刊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谈学生学习时说过:“我听过了,我忘了;我看见了,我记得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异。新的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抓住课堂,争取最大效益,历史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计具有一定情绪色
期刊
自然环境是地域、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综合体,是自然地理要素综合性的集中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历年高考的必考考点,所占分值比重较大。在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准确掌握和建立区域间各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性,同时,通过典型练习,举一反三,整合知识,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原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标说明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