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以感知概念、形成概念、理解概念、深化概念为序,由具体到抽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形式,把思维变式与反思渗透其中,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抽象思维;概念教学;反思提升
数学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一是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的内涵层层演绎,深入浅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或在师生的对话交谈中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但由于概念的内涵展示强调过程,因而在“八股文”式的教学评估中难以实施.二是关注数学概念的外延,教学中忽视概念内涵的挖掘,注重概念外延的深入挖掘,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方法成为目前中学教学的常态,因为它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迅速提升应试能力,参与“立竿见影”式的教学评价提供捷径.三是既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又关注数学概念的外延,既介绍概念生成的背景,又在数学概念的外延上进行变式训练,这是在素质培育与应试能力训练的结合上寻找一种平衡,本文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课例正是一次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选修1-1,§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结合实例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及其关系”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本节所讲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内容是一致的,即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但本节中,一般只要求p、q是简单命题,而不作更深的讨论.本节集中精力突破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集合思想方法来判断,因为解决了这两个重要概念,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后面的充要条件的概念,本节课不涉及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这也是教材设计者的用意之一.
一、感知概念
问题情境:
①请写出命题“若[x>a2 b2],则[x>2ab]”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②请写出命题“若[ab=0],则[a=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T:观察学生填写,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S1:逆命题:若[x>2ab],则[x>a2 b2],为假命题;
否命题:若x≤a2 b2,则x≤2ab,为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x≤2ab,则x≤a2 a2,为真命题.
S2:逆命题:若[a=0],则[ab=0],为真命题;
否命题:若ab≠0,则a≠0,为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a≠0,则ab≠0,为假命题.
【设计说明】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情境①②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为后面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1:能否改变②中的条件,即增加一定的限制条件,使原命题变成真命题?
T:数学课代表,你先来试一试!
S3: 设b为非零实数,若[ab=0],则[a=0.]
T:学习委员,你有新的命题吗?
S4:若[ab=0]且[ab]=0,则[a=0],…
【设计说明】此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層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同层次地施展,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应该具备某种关系.
T: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发现有的命题真,有的命题假,即有的命题可以从条件推得结论,有的则不能;而另外也有命题只要结论成立,就一定不能少了命题给出的条件,但是没有这个条件,结论不一定能成立.那么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到底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二、形成概念
T:为了简洁表达因果关系,当“若p,则q”是真命题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当“若p,则q”是假命题时,我们就说,由p推不出q,记作“p q”.
请用“[?]”和“ ”符号表示“感知概念”中的①和②及其逆命题.
S6:原命题条件推不出结论,填“ ”, 逆命题条件推出结论,填“[?]”.
【设计说明】理解“[?]”符号的含义,为引出定义奠定知识基础.通过研究原命题,对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充分”这个感性化的词汇获得数学意义上的认识,引出充分条件的定义;通过研究逆否命题,又让学生理解了q是p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引出必要条件的定义.
定义:“p[?]q”,也就是条件p“足以”保证或“充分”保证结论q成立,这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从命题的角度看,“[p?q]”,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等价性,也就是如果没有q成立,就一定没有p成立,q成立是p成立“必须要有”的前提条件,我们说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
T:“[p?q]” 称p是q的充分条件通俗理解:要使q成立,有p成立就足够了;称q是p的必要条件” 通俗理解:q是p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若没有q,则p一定不成立.“[p?q]且q p”表示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T:请用新定义表述完成上述两表.
S7:∵p:[x>a2 b2][?] q:[x>2ab],∴p是q的充分条件.
T:把原命题和逆命题合并思考,又如何表述?
关键词:抽象思维;概念教学;反思提升
数学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在不同的教学观指导下,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一是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的内涵层层演绎,深入浅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或在师生的对话交谈中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但由于概念的内涵展示强调过程,因而在“八股文”式的教学评估中难以实施.二是关注数学概念的外延,教学中忽视概念内涵的挖掘,注重概念外延的深入挖掘,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方法成为目前中学教学的常态,因为它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迅速提升应试能力,参与“立竿见影”式的教学评价提供捷径.三是既关注数学概念的内涵,又关注数学概念的外延,既介绍概念生成的背景,又在数学概念的外延上进行变式训练,这是在素质培育与应试能力训练的结合上寻找一种平衡,本文关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课例正是一次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选修1-1,§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结合实例给出推断符号“[?]”并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它们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教材安排了“命题及其关系”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并把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本节所讲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内容是一致的,即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若p则q”形式的复合命题,但本节中,一般只要求p、q是简单命题,而不作更深的讨论.本节集中精力突破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集合思想方法来判断,因为解决了这两个重要概念,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后面的充要条件的概念,本节课不涉及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这也是教材设计者的用意之一.
一、感知概念
问题情境:
①请写出命题“若[x>a2 b2],则[x>2ab]”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②请写出命题“若[ab=0],则[a=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T:观察学生填写,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S1:逆命题:若[x>2ab],则[x>a2 b2],为假命题;
否命题:若x≤a2 b2,则x≤2ab,为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x≤2ab,则x≤a2 a2,为真命题.
S2:逆命题:若[a=0],则[ab=0],为真命题;
否命题:若ab≠0,则a≠0,为真命题;
逆否命题:若a≠0,则ab≠0,为假命题.
【设计说明】从具体问题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情境①②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找准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生长点,为后面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1:能否改变②中的条件,即增加一定的限制条件,使原命题变成真命题?
T:数学课代表,你先来试一试!
S3: 设b为非零实数,若[ab=0],则[a=0.]
T:学习委员,你有新的命题吗?
S4:若[ab=0]且[ab]=0,则[a=0],…
【设计说明】此问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層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同层次地施展,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应该具备某种关系.
T: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发现有的命题真,有的命题假,即有的命题可以从条件推得结论,有的则不能;而另外也有命题只要结论成立,就一定不能少了命题给出的条件,但是没有这个条件,结论不一定能成立.那么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到底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二、形成概念
T:为了简洁表达因果关系,当“若p,则q”是真命题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当“若p,则q”是假命题时,我们就说,由p推不出q,记作“p q”.
请用“[?]”和“ ”符号表示“感知概念”中的①和②及其逆命题.
S6:原命题条件推不出结论,填“ ”, 逆命题条件推出结论,填“[?]”.
【设计说明】理解“[?]”符号的含义,为引出定义奠定知识基础.通过研究原命题,对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充分”这个感性化的词汇获得数学意义上的认识,引出充分条件的定义;通过研究逆否命题,又让学生理解了q是p成立的“必须要有”的条件,引出必要条件的定义.
定义:“p[?]q”,也就是条件p“足以”保证或“充分”保证结论q成立,这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从命题的角度看,“[p?q]”,根据逆否命题与原命题的等价性,也就是如果没有q成立,就一定没有p成立,q成立是p成立“必须要有”的前提条件,我们说q是p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
T:“[p?q]” 称p是q的充分条件通俗理解:要使q成立,有p成立就足够了;称q是p的必要条件” 通俗理解:q是p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若没有q,则p一定不成立.“[p?q]且q p”表示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T:请用新定义表述完成上述两表.
S7:∵p:[x>a2 b2][?] q:[x>2ab],∴p是q的充分条件.
T:把原命题和逆命题合并思考,又如何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