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小学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进行学习和教科研活动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场所。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中小学图书馆则成为全体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而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网上阅读、演算机借阅等正盛行。本文分析了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图书馆 现状 思考
一、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简称“新规程”),这个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标准,也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进的作用。在“新规程”指导下,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成数远远超过10000所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连传统的图书馆(室)还没有完善。一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及区域差距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仅有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陈旧,图书馆投入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多年来从不进行图书剔旧工作,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筛选,不少不适合学生阅读。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藏书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藏了大量的试题、教参等资料,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变化,这些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而且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但是图书馆仍不敢下架。中小学的图书馆配备一些考试辅导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是必要的,但如果这方面的书籍过多或过于陈旧,则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需要吸收多方面的阅读营养。
4.中小学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少。
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有的图书馆根本就没有,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是非专业人员。有些学校是由于教师短缺,抽不出多余的人来管理图书馆,有的学校认为来借书的学生少,没有必要配备专门教师,这就使图书馆成为摆设,变成应付检查和验收的工具,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
5.由傳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化较慢。
当今网络发展较快,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图书馆为适应时代变化也应进入数字化时代,而在这方面因各种原因,数字化进程始终较慢,这制约了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小学图书馆
1.政府投入专项经费。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图书馆馆员。
高素质馆员的创新能力是图书馆竞争力的关键,要促进图书馆(室)的发展,首先要对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养,使他们在充分了解图书馆(室)的规章制度及熟悉掌握本馆(室)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上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做成二次文献,使这些文献资料以更简便快捷的方式服务于师生。今天的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馆员、知识馆员、网络馆员,应该是信息的组织者、再造者,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应该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这些崭新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图书馆的治理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治理重心将从对书刊、设备的治理转向对学生和图书馆员的治理。人文化的治理和服务,将始终成为中小学图书馆进展的原动力。
3.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
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对学生进行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
在传统图书馆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但是一本书中的知识不能同时被多个读者共享。另外,读者必须到图书馆借取书籍,才能获得其中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图书馆是我国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它是通过电子格式,存储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操作,如插入、删除、修改、检索、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数字图书馆将提供网络环境下跨仓储的、统一的、高效的访问和利用工具,以及高质量信息的生成、组织和检索,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朱子建.贯彻新《规程》推荐学校图书工作新发展.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0).
[2]李敏,赵燕.达县福善中心小学图书管理方法调研报告.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
[3]傅少凡.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定位和职能.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3).
关键词: 中小学图书馆 现状 思考
一、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简称“新规程”),这个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标准,也首次对数字图书馆(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进的作用。在“新规程”指导下,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成数远远超过10000所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在特定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连传统的图书馆(室)还没有完善。一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及区域差距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仅有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陈旧,图书馆投入不足。
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多年来从不进行图书剔旧工作,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筛选,不少不适合学生阅读。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藏书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藏了大量的试题、教参等资料,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变化,这些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而且对学生有误导作用,但是图书馆仍不敢下架。中小学的图书馆配备一些考试辅导书,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是必要的,但如果这方面的书籍过多或过于陈旧,则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需要吸收多方面的阅读营养。
4.中小学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少。
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中,专业人员很少,有的图书馆根本就没有,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是非专业人员。有些学校是由于教师短缺,抽不出多余的人来管理图书馆,有的学校认为来借书的学生少,没有必要配备专门教师,这就使图书馆成为摆设,变成应付检查和验收的工具,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
5.由傳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化较慢。
当今网络发展较快,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图书馆为适应时代变化也应进入数字化时代,而在这方面因各种原因,数字化进程始终较慢,这制约了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小学图书馆
1.政府投入专项经费。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图书馆馆员。
高素质馆员的创新能力是图书馆竞争力的关键,要促进图书馆(室)的发展,首先要对图书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养,使他们在充分了解图书馆(室)的规章制度及熟悉掌握本馆(室)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馆藏文献资料和网络上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做成二次文献,使这些文献资料以更简便快捷的方式服务于师生。今天的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馆员、知识馆员、网络馆员,应该是信息的组织者、再造者,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推动者,应该是知识的应用者和传播者。这些崭新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小学图书馆的治理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治理重心将从对书刊、设备的治理转向对学生和图书馆员的治理。人文化的治理和服务,将始终成为中小学图书馆进展的原动力。
3.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
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对学生进行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
在传统图书馆中,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但是一本书中的知识不能同时被多个读者共享。另外,读者必须到图书馆借取书籍,才能获得其中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应有的作用。数字图书馆是我国今后几年发展的重点。它是通过电子格式,存储海量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操作,如插入、删除、修改、检索、提供访问接口和信息保护等。数字图书馆将提供网络环境下跨仓储的、统一的、高效的访问和利用工具,以及高质量信息的生成、组织和检索,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朱子建.贯彻新《规程》推荐学校图书工作新发展.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10).
[2]李敏,赵燕.达县福善中心小学图书管理方法调研报告.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
[3]傅少凡.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定位和职能.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