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与人性豹思索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sh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通过对一个青年入殓师经历的叙写,以其多重的意蕴,给观众带来理性的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入殓师》 多重意蕴
  
  2009年2月23日,日本影片《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外语片奖,这是日本时隔54年后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的电影《入殓师》之所以取得成功。因其有着多重的意蕴,给观众带来理性的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入殓师》讲述的是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迫于生计,放弃了一直为之奋斗的大提琴梦想,回到家乡做入殓师的经历。它之所以入选本届奥斯卡金像奖之最佳外语片奖,是因其符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选取的宗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奖主旨是,“面对世界文化的差异性,秉承平等对话的精神,努力发现海外不同国族电影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人文的、审美的创新性成果”。从影片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影片的主题是跟死亡有关,但看过影片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这部影片背后的意蕴是多重性的。
  首先,《入殓师》是对传统的话题死与生的重新解读,通过对咫尺天涯的死生两个世界、不同境界的展现,让观众对死亡并不是充满着畏惧。而是透过死亡更能领悟到活着的真谛和价值所在。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从一个执着地要做大提琴师的梦想破灭之后。开始为人生寻找另外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万般无奈之中的他,在报纸上寻找工作,并且去面试了报纸上所谓的“旅游助理”的工作。一切仿佛在冥冥之中,一切又仿佛在期望之外。他茫然地就踏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生涯。从第一次去拍摄为公司广告宣传所用的DVD开始,他觉得自己的这个职业是屈辱的,低贱的,受人歧视的,因此他对妻子和亲友都隐瞒了这一事实。影片到这里,还未曾对死与生的主题有真正的涉及,但是一切也都顺理成章地把小林推到了现实的面前。他第一次跟社长出去做事,是在炎炎夏日,一个已经死去两周。尸体腐烂的老太太,从未直面过死亡的小林,第一次接触了人的尸体,而且还是一个腐烂的面目全非的令他呕吐不已的尸体,对死亡的接触就这样开始拉开帷幕了。之后整部影片就穿插地表现了小林所接触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陌生人或者熟悉的人的死亡,死亡对他来说,也开始变得如同社长所说的“死是一件普通的事”了。但真正对主人公小林影响深刻的死亡应该是对他所亲近的人的死亡,澡堂的老太太和他的父亲的死亡。在这两个人的死亡中。澡堂的老太太在她临终前的那一刻还是在忙着做事,若不是死亡突然来袭,她可能还会继续开着她的澡堂。死与生,只有一线之隔,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逝去的人无可挽回,而活着的人呢,是不是该好好珍惜?老太太的儿子,在突然看他母亲最后一面时,紧紧地合住双手,低哑的嗓音颤抖地重复着:“妈妈,对不起……”,这里是生者对已逝者的忏悔,但为何忏悔,活着的人以后又该去向何处,都是一个未知数。更耐人寻味的是,小林面对着亡故的父亲时,他发出感叹。“这个人的一生,最后就只有这么一个小小的纸盒子”,这是一个儿子对自己的父亲的感慨。也是他对人活着的真谛和价值的质问和反省。
  其次,《入殓师》这部影片更能启发观众对人性本质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关键在于“是否在人性思索的层面上作出了令人心灵为之倾倒的美学发现”,《入殓师》给观众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丑陋的两面性,让人更加发现人性中美好的元素。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善良的人物形象,诸如小林的社长,澡堂的老板娘等。对于主人公小林来说,遇到了他的社长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也注定了他要与入殓师这个职业有着不解之缘。在小林由最初的对入殓师的恐惧与无法忍受。到逐渐接受并且适应这个职业的过程中,他的社长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不仅在工作上对小林严厉而富有耐心,在生活上对小林也是关心备至,最主要的是他是从心灵深处对小林的理解,既有一份长者的智慧,又有一种亲人般的关怀。他不仅在工作上。认真而严肃地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而且在心灵上帮小林摆脱以入殓师职业为耻辱的阴影。即便是在对待小林辞职之时,他依然从容地邀请小林和他一同进餐。共享人间美味。对小林的社长来说,他可能也被很多的人所不理解和不接受,但是他却以他自己独特的哲学,乐观而从容地坚持做着自己的工作。在他的身上,能让人够感受到人性内在美的静穆无声。而相对于人性美好的一面,《入殓师》也着意地刻画了一些人性丑陋的一面。在小林工作的过程中,曾为一个因事故而死掉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子,在小林为其妆扮之后,她的母亲就哭着说道:“这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是这个样子的!”之后就是这个死去的女孩子的父亲对于造成这次事故的男孩子的责骂和痛斥,他毫不顾忌地说道:“去吧,让你也做个像那个人(指小林)的工作吧,让你一辈子的赎罪吧!”当时的小林,面对着这样的自己被无端地作为侮辱和责骂的对象,脸上的颜色都变了,但是他却只能忍气吞声。这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日本人,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歧视和侮辱,但当针对着小林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对于职业的歧视,而是在恣意地践踏着小林的人格。正因为有了对比才使得人性中美好和善良显得更为崇高,使得人的真诚和理解显得更为重要,更给人以启迪和思者。
其他文献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
【摘要】 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它迎合了最时尚的反战的宏大命题,也加入了导演马楚成最拿手的感情戏来作为轴线,但由表剖里,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暗合了近年来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国家的某些观点。  【关键词】 《花木兰》 国家 女性主义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周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而这正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摘要]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影视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流行音乐畸形繁荣的20世纪30、40年代,复苏的8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影视艺术都以不同的形式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 电影 电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1891—1967)先生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算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流行音乐现已成为当代音乐文化
【摘要】都市女性主义电影给奋进中的中国乃至世界影坛带来了一阵清风,其多元化的视角,蕴含情感与人性的尺度的把握,对都市女性快节奏生活的塑造定位,必然在“她世纪”突破啁啾自哀的樊笼,在破茧的喜悦与救赎之路上向前迈进。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 电影 都市女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01    进入21世纪,“她世纪”(herstory)逐
摘要:动画的创作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需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指导。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民族特色 商业运作模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是许多行业的座右铭。回眸我国的影视动画。从第一部《铁扇公主》.到五六十年代的《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80年代的《葫芦娃》,这些获得成功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获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汲取的灵感。在动漫被重新得到肯定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严格使用反映等级尊卑及交往礼仪的谦词。谦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与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一个方面,能够深切地反映并影响社会人文。谦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象”与“镜”的关系。探究谦词的文化涵义,是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个视角。  [关键词]汉语谦词 语言文化 《孔子》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仪讲究的表现之一是礼貌语言的使用。汉语谦词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谦词与社会文化的
[摘要]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大演练,形成了以非剧情的奥运宣传片、国家官方机构制作的奥运纪录电影与奥运电视纪录片以及民间独立制作的奥运影片的创作格局。民族文化的表这是奥运纪录片的共同的文化气质和艺术特色;平民视点的叙事方式是中国纪录片话语方式的一次集体转向;对于北京奥运的集体想象是中国奥运纪录片关于民族身份演进和自我认同的一致表达。  [关键词]北京奥运  纪录
【摘 要】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影片《功夫熊猫》,在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影片的造型设计以及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等这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在娱乐至上的前提下,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和并置,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从而获得观众的普遍接受,获得票房的极大成功。  【关键词】《功夫熊猫》 叙事风格 好莱坞电影 娱乐性    从七十年代的李小龙到九十年
[摘要]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几件人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影片《叶问》通过塑造一代武术宗师叶问这一英雄形象,用中国功夫表达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契合了中国2008的主题。  [关键词] 《叶问》 功夫 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研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