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与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毛邓;发展战略;目标;标准;重点;力量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代领导核心在建国后的各自国家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对我们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将会提供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超英赶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我国经济建设的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两种战略存在着以下异同:
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毛泽东赶越战略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在其战略目标的设计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不同之处是毛泽东急于求成,以赶超英美作为近期目标;而邓小平则循序渐进,在20世纪末,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则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奋斗目标。
自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刚刚开始执行时,毛泽东便开始酝酿和思考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问题,基本的设想是由10至15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邓小平针对我党过去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实事,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十三大根据实际情况,去掉两个“高度”,定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所以,三步走的战略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标准有所不同
毛泽东当年的理想是以几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钢的产量为标准,而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模式。三步走的目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角度来描述发展战略目标的。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这样直观的语言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人们能自觉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明显不同
1956年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得出重要结论,就是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在“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我国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二是抓住了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三是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
四、两种发展战略的依靠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上,还是有所侧重的,他认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而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还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是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因此,毛泽东更侧重于依靠工人、农民焕发出高昂的热情,而忽视了依靠知识分子的关键作用。
邓小平和毛泽东虽然都是主张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邓小平更加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没有希望,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五、两种发展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两种发展战略,使我们认识到,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尽管在许多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1、两种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其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追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两种发展战略客观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缺乏经验,在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还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便提出了赶超战略结果难以实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敏锐地抓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果断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可以说,两种发展战略,都深刻地反映了我党对国情的把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
3、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毛泽东的赶超战略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而又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地推向了21世纪。
总之,我们既不能把毛泽东的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对立起来,而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也不能把两种发展战略思想混淆起来,不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应该明白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是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质的飞跃,从而能更好的实施三步走战略。
关键词:毛邓;发展战略;目标;标准;重点;力量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代领导核心在建国后的各自国家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这对我们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将会提供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超英赶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我国经济建设的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两种战略存在着以下异同:
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毛泽东赶越战略和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在其战略目标的设计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迅速增强国家实力,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现代化。不同之处是毛泽东急于求成,以赶超英美作为近期目标;而邓小平则循序渐进,在20世纪末,以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到21世纪中叶,则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奋斗目标。
自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刚刚开始执行时,毛泽东便开始酝酿和思考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问题,基本的设想是由10至15年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邓小平针对我党过去出现严重脱离我国的国情,超越实际可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起大落,遭到巨大损失,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实事,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十三大根据实际情况,去掉两个“高度”,定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所以,三步走的战略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论证,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标准有所不同
毛泽东当年的理想是以几种重工业产品主要是钢的产量为标准,而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模式。三步走的目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角度来描述发展战略目标的。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这样直观的语言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使人们能自觉地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从而增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两种发展战略的战略重点明显不同
1956年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得出重要结论,就是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在“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前提之下,“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设计我国的发展战略时,提出了我国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二是抓住了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三是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上。
四、两种发展战略的依靠力量发生了重要变化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是,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问题上,还是有所侧重的,他认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而知识分子的大多数还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是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因此,毛泽东更侧重于依靠工人、农民焕发出高昂的热情,而忽视了依靠知识分子的关键作用。
邓小平和毛泽东虽然都是主张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但邓小平更加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没有希望,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五、两种发展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两种发展战略,使我们认识到,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和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尽管在许多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1、两种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其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追赶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两种发展战略客观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过程。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缺乏经验,在国家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还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便提出了赶超战略结果难以实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敏锐地抓住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果断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可以说,两种发展战略,都深刻地反映了我党对国情的把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
3、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毛泽东的赶超战略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独立而又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地推向了21世纪。
总之,我们既不能把毛泽东的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对立起来,而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也不能把两种发展战略思想混淆起来,不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应该明白两种发展战略的转换,是我们党在思想认识上质的飞跃,从而能更好的实施三步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