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如何变成鸟的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2年,考古生物学家发现了首个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后发现这个史前生物大小及形状与喜鹊相似,它有着又宽又圆的长翅膀和长尾巴,但它的颚骨上却又长有锋利的牙齿,脚趾上都有弯爪,尾巴是骨质的,这些特征又正好和恐龙相似。始祖鸟化石成为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来的最有力证据。
  始祖鸟是从哪一类恐龙进化而来的呢?答案就是兽脚亚目恐龙,兽脚亚目与鸟类之间的共同点包括:脚掌都有三个脚趾、胸部上都有“叉骨”、骨头都充满空气等。
  在兽脚亚目恐龙的家族成员中,有巨型的暴龙和小一点的伶盗龙。暴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6.8吨,体型庞大自不必说,即使是小伶盗龙体重也有约15千克,与现代鸟类比起来,也堪称巨人了!那么,这么庞大的恐龙又是怎么进化成现在这样小巧的鸟类的呢?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化石——孔子鸟化石,尽管这种化石显示恐龙当时并没有长出翅膀,但它们全身竟然已经长出了羽毛。此前,羽毛被认为是鸟类特有的。
  想变鸟,先瘦身
  2014年,澳大利亚、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研究人员根据120种恐龙的1500多个生理特征,发现了兽脚类恐龙成功进化的奥秘——“瘦身”运动。原来,当其他恐龙还在不断“长个”时,兽脚类恐龙是唯一一类体型不断缩小的恐龙,它们的收缩速度是其他恐龙增长速度的160倍,2.1亿年前其平均体重为163千克,到了约1.6亿年前,当它们进化到始祖鸟时,体重已经降至0.8千克!
  这么说,公鸡的祖先还真的是霸王龙?
  对于恐龙来说,变成极小的身型是非常重要的,这很可能是进化成为鸟类的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小体积可能才是能够飞行的前提,尽管体积庞大可以滑翔(比如翼龙),但是真正的展翅飞行需要靠扇动翅膀产生推力,这就需要翅膀大小和体重之间维持一个特殊比例。所以,大个子恐龙变成鸟前,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瘦身”过程。研究人员估计,这一“瘦身运动”大约花了兽脚类恐龙家族5000万年的时间。
  兽脚类恐龙又是如何成功“瘦身”的呢?研究者发现在兽脚类恐龙中,发生了一个奇妙的进化过程——幼态延续!
  幼态延续是物种把幼年的、甚至胎儿期的特征,保留到幼年以后甚至成年期的现象。比如人类就是典型的幼态延续动物,人类新生儿体毛稀疏、头大,大脑学习能力强,这是幼态,到了成年后,这些特征依旧保留,大脑的学习能力在一生中都很旺盛。
  研究发现,兽脚类恐龙也发生了幼态延续,它们出生后,体形不怎么长大。随着时间推移,兽脚类恐龙的面部、骨骼在萎缩变小,腿骨也不断地变得纤细,但是眼睛、脑部却一直在发育,喙开始出现。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对比后发现,变成化石的小恐龙的头盖骨与成年的鸟类很像,而最早的鸟类跟迅猛龙的胚胎形态几乎一样。兽脚类恐龙正是借助这一过程,保留了童年时期的小体型,从而瘦身成功,创造了一个进化奇迹。
  与众不同的“硬嘴”——喙
  鸟类的嘴有的尖尖长长的,有的圆圆扁扁的,形态各异,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硬硬的。鸟类这个“硬硬的嘴”——喙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鸟儿们可以用喙寻找食物、清洁身体、筑巢,还能照顾幼鸟。在鸟类的生活中,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有些鸟类甚至是依靠它那十分特别的喙才能生活到今天的。因此,鸟类的生存能力不只是源于它们的飞行能力,其惊人的多功能性的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鸟儿们的喙,是由两块上颌骨融合而成的。其结构与恐龙、短吻鳄、远古鸟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截然不同。为了找出变化是如何出现的,美国耶鲁大学人员研究了一系列与远古鸟类有关的现存物种:短吻鳄、鸡、老鼠、蜥蜴、龟和鸸鹋。
  他们发现与没有喙的生物相比,禽类拥有一个独特与面部形成有关的基因簇。随后,研究者用化学药品抑制了蛋壳内小鸡胚胎的一些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发现小鸡胚胎骨骼开始发育时,它们长出了短短的圆形骨头,而不是鸟类那种狭长型骨头。最终,这个胚胎的喙部组织和位于嘴巴上方的腭骨都恢复到与恐龙相同的状态,一只小鸡长出了恐龙的脸!
  這一发现,再一次说明恐龙的口鼻到喙的转变,并不需要特殊的进化飞跃或者大规模的基因改变,只需要负责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活跃程度出现差异性即可。这样看来,物种内部的极小变化也能够同样驱动外部巨大的进化,使得物种进化出全新特征和新种群。
  研究者猜测,可能正是借助这种物种内部基因控制方式的微小变化,恐龙在“瘦身”过程中,才缓慢进化出鸟类特征,比如首先进化出双足行走的方式,然后是羽毛、叉骨,再是更复杂的羽茎,再然后是翅膀,最终的结果是从恐龙到鸟类之间无缝的完美转变。
  小鸡会不会通过实验,实现“逆进化”,再变回恐龙呢?
其他文献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中关村第二小学成功开展了“我和父母一起学习科学防控”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学校陆续收到5个校区同学的作品,小作者遍布6个年级,内容包含9个主题。同学们将自己假期学习的成果、生活中的智慧通过画作呈现出来。每一份作品的背后都能看到同学们对于科学的探索、知识的收获与个人的成长。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科技作品展吧!
丁丁是家里的“清洁工”,他的任务是把家里搞得干干净净,只要任务完成得好,每个月都有100元的“工资”。他是用吸尘器搞卫生的。但是,有一天……  这一天,丁丁像往常一样正在上网。进入一个购物网站,左点右点,一个黑色的“铁饼”可把丁丁吸引住了。进入界面,看了介绍,哇!原来它的大名叫“智能吸尘器”,可高级了!价钱也不贵。丁丁就买了一个,让它工作,家里果然很干净!  一天晚上,丁丁睡着了,突然听见客厅里好
过年了,过年了!吃货们终于有理由大吃特吃了。不过,总在自己家里吃那多没意思,想不想去其他地方体验一下“吃货”的感觉?准备好了吗?我们这就出发!  第一站:广西  饺子,汤圆都不要,粽子来一个。  当南北方还在为吃饺子还是吃汤圆争吵的时候,广西壮族人民已经开始包起了粽子。壮族同胞一直有吃 “年粽”的习俗,他们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寓意年年高中(粽)。广西的粽子種类繁多,个头不一,大的有一两斤重,小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海上钻井平台取名“蓝鲸”寓意着它将成为代表人类海洋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的平台。“蓝鲸1号”是中国第七代钻井平台,是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海上“巨无霸”  “蓝鲸1号”钻井平台长11了米、宽92.7米、高118米,从船底到钻井架顶足足有37层楼高,净重超过43000吨,了万吨排水量比“辽宁舰”航母的满载排水量还要大。2万多个
下雨、下雪、下冰雹……天上还能下啥?还有鱼、蜘蛛、蟾蜍、鳄鱼……  鱼雨  高发指数:★★★★  虽然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掉鱼还是可以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经常会下鱼雨,澳大利亚的报纸甚至都不愿再报道这个“日常”了。当强龙卷经过水域时,就会把鱼和水一起打包带走,再送个免费快递。除了鱼雨,龙卷风还让天上下过青蛙雨、虫雨……  血雨  恐怖指数:★★★★★  血雨……难道真是下血?太恐怖了!  其实不
我一向对科学颇感兴趣,只要发现一丝一毫的不可思议之处,我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几次发现科学现象的经历,让我明白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科学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汲取的。  星期天,我与姑姑来到一家餐厅吃饭。点菜时,我忽然对一道料理起了兴趣——分子料理。下面还有一排介绍语:“凝固的果汁,芒果做的鸡蛋。”我忍不住点了几道。姑姑对我介绍说,分子料理,顾名思义就是把蔬果中的食物分子
近日,据美媒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宣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由于燃料耗尽正式退役,这部设计寿命3年半的太空望远镜实际工作了9年多。在服役期间,“开普勒”发现了2662颗系外行星,超过了此前人类观测到的系外行星的总和。  太空轨道上的“熟练猎手”  据称,NASA为了更好地探测系外行星,寻找人类的第二个家园,揭开行星演化的奥秘,特意研制和发射了“开普勒”,它的运行轨道是专门挑选
2018年10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第二小学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答辩会”在我校百旺校区顺利举办。  “中关村二小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在我校已经成功举办过5届,学校为同学们搭建展示、交流、晋级的平台,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老师参与评价环节。五年来,几十位同学在活动中分享过自己的科学探究论文与创新作品。活动期间大家不仅拓展了广阔的科学视野,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探究方法,而且在与科学教师、外请专家交流中,提升了
2020年7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二小”)科技团队的教师们举办了一场云端科技教育总结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这一学期的工作。  本次大会共5個版块,分别是“在线教学成果篇”“学科育人事迹篇”“教师成长分享篇”“科技教育资料篇”和“积淀反思再前行”。15位教师先后发言,从学科育人到线上教学,从技术难题到录课经验,从疫情挑战到成绩收获,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分享交流会。  20
同学们,通过奇思妙想我们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物品。今天小编要和大家一起做的既是名侦探柯南手中的破案神器,又是爷爷看书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就是放大镜!放大镜功能虽多,但制作起来一点都不复杂,现在就跟随小编一起动手吧!  请准备  剪刀、打火机、签字笔、废弃笔芯、保鲜膜、注射器针筒、双面胶、透明胶带、塑料片  来动手  在塑料片上画一个透明胶带大小的圆(直径约5厘米),并用剪刀把圆剪去。重复上述步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