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介孔碳的莱克多巴胺电化学检测方法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pming_sn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ZnO为硬模板,淀粉为碳源,通过简单的混合干燥-碳化-模板去除策略,构建了一种具有三维内联结构的介孔碳材料.将制备的三维介孔碳(孔径尺寸约为30 nm)作为玻碳电极修饰材料,发现其能极大地增强瘦肉精分子莱克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信号.通过物理和电化学表征发现,制备的三维介孔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能显著提高电极表面电子转移速率和目标分子吸附能力.基于三维介孔碳对莱克多巴胺显著的电化学增敏效应,提出了一种高灵敏的莱克多巴胺电化学检测方法,线性检测范围为25~2 000 nmol/L,检出限为4.39 nmol/L.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培训者和参训教师之间天然的角色定位,使得参训教师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我们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建设“校地协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UGST)”,使参训教师成为培训者。在中学实际课堂上借助他们熟悉的课例研讨模式开展培训,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有效促进了区域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并发EB病毒(EBV)-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疗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8月7日,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平安医院收治的1例AA并发EBV-LPD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男性,60岁。根据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与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以及外周血EBV核酸及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查等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环孢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IS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2,3-二呋喃基马来酸酐(2,3-difurylmaleic anhydride,DFMA)的光致变色开关机理.在获得DFMA分子开环(O-DFMA)和闭环(C-DFMA)稳定构型的基础上,应用微动弹性带(NEB)法找到了开环与闭环之间的最小能量路径(MEP)及过渡态构型(TS-DFMA),得出O-DFMA和C-DFMA的势垒分别是24959 cm-1(3.0945 eV)和23328 cm-1(2.8923 eV),预示着DFMA分子可能为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了不同线性能量传输(liner energy transfer,LET)的重离子在碳化硅中的能量损失,模拟结果表明:重离子在碳化硅中单位深度的能量损失受离子能量和入射深度共同影响;能量损失主要由初级重离子和次级电子产生,非电离能量损失只占总能量损失的1%左右;随着LET的增大,次级电子的初始角度和能量分布越来越集中;重离子诱导产生的电荷沉积峰值位置在重离子径迹中心,在垂直于入射深度方向上呈高斯线性减小分布.利用锎源进行碳化硅MOSFET单粒子烧毁试验,结合TCAD模拟得到不同漏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