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外语教学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狗 隐喻 认知
1 隐喻及其机制
有关隐喻的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修饰手段,并不是语言所必需的,而当代的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人们认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人们最初是通过基本范畴及其原型来认识世界的,这些都是比较具体实在的内容,而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的理解则是通过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完成的,即人们借由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事物。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事物。
英语和汉语中关于狗的隐喻表达数不胜数,如汉语中的“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和英语中的“a lucky dog(幸运儿),dog eat dog(狗咬狗)”等。这类表达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信口说来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意识不到隐喻的存在。
关于狗的隐喻表达中蕴含着一个基本的概念,即“人即是狗”,人们通过源范畴“狗”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人”,属于实体隐喻。英汉两种语言都对“人即是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发展,引申出许多下义概念。
2 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隐喻
2.1英语中狗的隐喻
英语中的狗的隐喻意义十分丰富,可喻作诈唬的人,如“Barking dogs seldom bite”(爱叫的狗不咬人);喻作能干的人,如“a top dog”(领头狗)喻指享有特权或优势的个人、群体或是国家;喻作忠实的人,如“die dog for someone”(为某人效犬马之劳)喻指至忠至诚的人;喻作贪婪的人,如“The dog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舔食灰烬的狗不值得给它饭吃)喻指贪婪的人不应该给予施舍;喻作快乐的人,如“The dog wags its tail”(摇尾巴的狗)喻指高兴的人;喻作倔强的人,如“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喻指食古不化的人不容易改变陈规旧套。
2.2汉语中狗的隱喻
汉语中的狗的隐喻表达随处可见。狗可喻指诈唬的人,如“会叫的狗不咬人”;狗喻讨厌的人,如“狗汉奸”“狗屎”通常针对十分讨厌甚至是憎恨的人;狗喻贪婪的人,如“喂不饱的狗”比喻人的欲壑难平;狗喻道德败坏的人,如“狼心狗肺”比喻人的心肠歹毒,不知恩德;“鸡鸣狗盗”比喻专干坏事的小人;狗喻势利小人,如“狗眼看人低”比喻势力的人的行为。
3 英汉两种隐喻的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的隐喻的总结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以狗喻人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狗的形象基本是正面的,其隐喻意义基本是褒义或中性的,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基本是负面的,其隐喻意义也几乎都是贬义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3.1人类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的相似性
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认为人类具有许多相似的生活经验,正是这些相似的经验构成了成了人类认知的客观基础。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都对狗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十分熟悉,而这些习性或行为多多少少有着相似的地方,如吠叫、摆尾乞怜等,这些特征被映射到人的领域因而形成了相类似的隐喻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之一,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其产生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英汉两个民族从对狗的特性的认知到形成隐喻语言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解释两种语言有关狗的隐喻存在着相通之处的原因。
3.2人类认知体验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经验虽然存在着诸多共性,但是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感知、动觉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在英语国家,人们将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狗的行为方式令人喜爱,忠实而勇敢的狗还令人敬佩。森林资源丰富的西欧和北美,狩猎历来是一项高尚的娱乐活动,在这项活动中,狗与人类共同作战,为人类争得了不少荣誉。后来,战场上也出现了狗的身影,它们担任了人所不及的侦查工作,保卫了人类的生命财产。欧洲的工业文明发展较早,越来越多的人为孤独所困,于是狗又成了他们生活的慰藉。英语中狗的隐喻通常都含有褒义,至少也是中性的,个中原因就不难理解。
汉民族崇尚农耕文化,狗主要用于看家护院。虽然它们也忠于自己的职守,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们的恶习,比如以“屎”为食;对主子谄媚而对陌生人龇牙咧嘴,有时甚至不能区分敌友;在封建社会,狗经常充当富人权贵的帮凶欺压穷人等。虽然在当今中国社会,狗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狗的隐喻意义被延传下来,其负面形象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
4 小结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两个民族由于生活经验及认知方式方面的相似性,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存在着共通的地方,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意义及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2]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7-80.
【关键词】狗 隐喻 认知
1 隐喻及其机制
有关隐喻的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修饰手段,并不是语言所必需的,而当代的理论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人们认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人们最初是通过基本范畴及其原型来认识世界的,这些都是比较具体实在的内容,而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的理解则是通过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完成的,即人们借由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事物。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事物。
英语和汉语中关于狗的隐喻表达数不胜数,如汉语中的“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和英语中的“a lucky dog(幸运儿),dog eat dog(狗咬狗)”等。这类表达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信口说来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意识不到隐喻的存在。
关于狗的隐喻表达中蕴含着一个基本的概念,即“人即是狗”,人们通过源范畴“狗”来思考和概念化目标范畴“人”,属于实体隐喻。英汉两种语言都对“人即是狗”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发展,引申出许多下义概念。
2 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隐喻
2.1英语中狗的隐喻
英语中的狗的隐喻意义十分丰富,可喻作诈唬的人,如“Barking dogs seldom bite”(爱叫的狗不咬人);喻作能干的人,如“a top dog”(领头狗)喻指享有特权或优势的个人、群体或是国家;喻作忠实的人,如“die dog for someone”(为某人效犬马之劳)喻指至忠至诚的人;喻作贪婪的人,如“The dog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舔食灰烬的狗不值得给它饭吃)喻指贪婪的人不应该给予施舍;喻作快乐的人,如“The dog wags its tail”(摇尾巴的狗)喻指高兴的人;喻作倔强的人,如“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喻指食古不化的人不容易改变陈规旧套。
2.2汉语中狗的隱喻
汉语中的狗的隐喻表达随处可见。狗可喻指诈唬的人,如“会叫的狗不咬人”;狗喻讨厌的人,如“狗汉奸”“狗屎”通常针对十分讨厌甚至是憎恨的人;狗喻贪婪的人,如“喂不饱的狗”比喻人的欲壑难平;狗喻道德败坏的人,如“狼心狗肺”比喻人的心肠歹毒,不知恩德;“鸡鸣狗盗”比喻专干坏事的小人;狗喻势利小人,如“狗眼看人低”比喻势力的人的行为。
3 英汉两种隐喻的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的隐喻的总结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以狗喻人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狗的形象基本是正面的,其隐喻意义基本是褒义或中性的,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基本是负面的,其隐喻意义也几乎都是贬义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3.1人类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的相似性
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认为人类具有许多相似的生活经验,正是这些相似的经验构成了成了人类认知的客观基础。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都对狗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十分熟悉,而这些习性或行为多多少少有着相似的地方,如吠叫、摆尾乞怜等,这些特征被映射到人的领域因而形成了相类似的隐喻概念。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之一,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其产生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英汉两个民族从对狗的特性的认知到形成隐喻语言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解释两种语言有关狗的隐喻存在着相通之处的原因。
3.2人类认知体验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经验虽然存在着诸多共性,但是不同民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感知、动觉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在英语国家,人们将狗看作是人类的朋友,狗的行为方式令人喜爱,忠实而勇敢的狗还令人敬佩。森林资源丰富的西欧和北美,狩猎历来是一项高尚的娱乐活动,在这项活动中,狗与人类共同作战,为人类争得了不少荣誉。后来,战场上也出现了狗的身影,它们担任了人所不及的侦查工作,保卫了人类的生命财产。欧洲的工业文明发展较早,越来越多的人为孤独所困,于是狗又成了他们生活的慰藉。英语中狗的隐喻通常都含有褒义,至少也是中性的,个中原因就不难理解。
汉民族崇尚农耕文化,狗主要用于看家护院。虽然它们也忠于自己的职守,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们的恶习,比如以“屎”为食;对主子谄媚而对陌生人龇牙咧嘴,有时甚至不能区分敌友;在封建社会,狗经常充当富人权贵的帮凶欺压穷人等。虽然在当今中国社会,狗的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狗的隐喻意义被延传下来,其负面形象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
4 小结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狗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两个民族由于生活经验及认知方式方面的相似性,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存在着共通的地方,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意义及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0.
[2]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