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影视剧主题音乐的价值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剧作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自身的主题音乐,通常来说主题音乐只有一首,其实际使用价值对整部剧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当代影视剧作中主题音乐的价值研究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音乐事业和影视剧作品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当代影视剧作;主题音乐;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139-02
  [收稿日期]2018-04-01
  [作者简介]于琦(1978—),女,吉林白山人,硕士,长春光华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33)影视剧作品中主题音乐的使用恰当与否对整个影视剧作品有重要影响。从影视剧主体本身来说,主题音乐的使用是对主体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影视剧艺术表达特征之一。本文将以1982年著名怀旧影视作品《城南旧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题音乐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对整部影视作品成功产生的重要作用。
  一、影视剧主题音乐概述
  影视剧作品中的主题是整个影视剧中声音与效果的体现之一,与影视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影视剧作品也有着重要影响。从欣赏角度和探索角度来说,离开了主题音乐的影视作品犹如缺少了灵魂,在实际欣赏和分析思考中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音乐引导带入和环境渲染则会使得实际思考分析和欣赏方向发生变化。
  影视剧主题音乐也被称为配乐,其具体音乐内容是通过利用不同的音符对整个艺术形象和状态进行整合表达。
  1.主题音乐实际意义
  影视剧主题音乐拥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其对影视剧作品本身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就有着根本性表达作用。另外基于主题音乐,可以让影视剧作品在对人物构造和人物表现细节上增添更加丰富的情感,对于场景刻画和环境渲染,拥有良好的引导带入作用,能够将观众视角带入作品本身的发展,与影视剧作品内容发展方向并列一致,这样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影视剧作品本身,还能让观众紧跟影视剧作品发展内容,提升作品的可观赏性和实际观赏价值。
  2.《送别》概述
  在影视作品《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送别》中,通过利用含蓄、哀伤以及刻骨的音乐表达形式对整部影视作品起到了良好的人物刻画、主题深度渲染促进作用,对作品的表达内容和实际播放状态起到了一定的润色作用,增强影视表演张力和體现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通过这首《送别》将音乐表达内容与影视作品内容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使得人们在观赏作品之后会有记忆犹新的作用,让观众也能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主题音乐引导,逐渐进入作品之中,对整部剧情也起着推动作用。一部好的影视剧作品往往需要对应的主题音乐进行搭配,而不是为了满足音乐表达内容而进行影视剧创作,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但是与影视剧作品自身创作艺术表达形式相悖,因为影视剧作品中需要包含的因素有很多,主题音乐只是其中的声乐效果表达形式。
  在影片《城南旧事》中,导演吴贻弓利用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小英子”的单纯眼光和童年视角将欣赏者带入情境中,使得人们能够对往事进行回味。几乎所有人的童年都伴随着单纯、美好、难过和忧愁,这部影视作品也将这些情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影片利用《送别》这一富有多重感情色彩的主题音乐进行情境渲染和感情刻画,通过音乐表达形式对影视作品中人物感情的不舍与忧伤,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影片角色本身。尽管不同的人都与“小英子”走向离别的道路,但仍然不能阻止其成长的脚步,观众也通过这些离别的角度看到其成长的过程。这些所有看似正常的离别对孩子起着不同的作用,也同时表达出所有人内心的真正声音,使得观众在观赏时不由得发出共鸣,更好地进入影视作品本身,从而发起深思和品味。
  二、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主题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1.促使影视剧作品内容更加完善
  利用合理的主题音乐能够在影片内容和实际意义上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促使影视剧作品更具有深度和灵魂。不论是在影视剧作品中播放的哪一重点方向上,都能够与影视剧作品形成相对统一的结构,促使影视剧作品内容叙事更加完整,且相同、不同的场景运用同一主题音乐能够快速勾起观众场景和内容回忆,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2.感情内容充分表现
  影片中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状态皆是臆造出来的,而其中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多数是导演与演员努力构建的一种虚拟情感世界,而此时的世界不仅要在立意和生活状态上与实际相连,其演员表现状态和导演刻画角度也需要足够进入观众的内心中去,此时的表现形式则需要主题音乐的相对刻画,主题音乐效果过程中,能够在观众心里构造一种虚拟现实感和强烈的听觉刺激,这种刺激是演员肢体与语言表达所难达到的一种刺激,能够直击观众心灵深处,以此音乐形式来使得人物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感情内容也得到充分体现。
  3.为影视作品内容提供良好的播放状态
  影视作品中经常会以主角视角和第一视角对作品进行艺术表达,而导演往往会将一些伏笔与实际内容进行交互穿插和利用多种影视表达手法掩盖,这样的手法合理运用能够让观众随着影视作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思考,同时还能为整个影视作品提供更高层次的欣赏度,为整部影视作品的合理发展和艺术架构提供一定改造空间。而这一系列举措和方法在影视剧表达中很容易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一些相对没有欣赏价值的影视剧作品正是由于没有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完善,使得整部影视剧没有头绪,比如一些影视剧作品总共一百二十分钟,然而在播放至二十分钟的时候,观众几乎已经能猜到结尾;或者是本身片子就不是属于悬疑类状态,非要通过相对的交叉架构法进行影片正序倒放,让观众即使将影片看完也没有很好的认知度,从而对整个影视剧作品没有一丝回味,也不会发出共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影视剧作品采用的手法着实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观赏标准,另一方面是由于影视剧作品没有进行良好的主题音乐铺垫与合理使用。在《城南旧事》中《送别》一曲则很好地利用了主题音乐的良好架构铺垫与实际使用,不论是在故事内容发展到相关场景时,还是即将出现相关场景时,抑或是在对之前影视作品内容承接中,都有着良好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除了内容上的处理划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些情况,比如画面间断、声音间歇,这样的状态也都能通过音乐来对其进行很好的弥补,能够使整部影视作品变得更加自然与连贯。   三、当代影视剧作品中主题音乐价值表现总结
  《城南旧事》这部影视作品被称为新中国散文式电影的开山之作,它散布着浓郁的乡愁味道。其主题曲《送别》糅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以美国人John Pond Ordway 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与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的《骊歌》歌词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贴近影片意境内涵的曲目片段,可谓清新隽永。它符合小英子单纯可爱的儿童视角,纯真无害且真诚热烈,可谓淡雅质朴;它符合老北京胡同的文化底蕴特色,也能够代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化特色,充分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哀伤悲凉,因英子的心境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被赋予成熟的色彩。原著作者林海音在往事回忆中对所有旧物“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感以及对生活了20年故土京城的怀念,都依靠主题音乐得以宣泄和张扬。
  同时,在影视作品中,主题音乐的实际应用与出现时间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对于整个影视作品的立意把控和场景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整部影视作品提供了灵魂力与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人物情感刻画、场景渲染、思想深度提升以及演员表演情感状态和影视作品本身内容架构上都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
  结语
  主题音乐实际使用和发展为我国当代影视作品起到了重要推动渲染作用;同时,我国当代影视剧作品的产生和发展为主题音乐提供了良好的播放载体,也促进了主题音乐的繁荣发展。对于我国当代影视剧作品来说,缺少了主题音乐就相当于缺少了影视作品的灵魂,使得整个影视作品变得相对空壳化;没有合理的主题音乐应用,影视作品也会在一定表现层次和手法上缺少叙事构造能力。因此我国当代影视剧作中的主题音乐拥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为我国当代影视剧作品起到重要的推动发展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铁梅.浅谈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0(19).
  [2] A.迪克.電影的叙事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J].华钧译.世界电影,2006(06).
  [3]霍华德·康德.电影的力量[M].李迅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恒.论叙事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功能与意义[J].咸宁学院学报,2006(04).
  [5]刘艺华.新时期中国影视动画音乐民族风格探究[J].电影文学,2012(12).
  [6]崔月楠.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电影文学,2012(07).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要]  从教学、科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统一的角度,以凤阳民歌为例,探讨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阐述地方民歌在高校声乐教研中所展示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现实性要素意义,强化其对学生声腔音调训练、情感技巧把握和学术论文撰写的重要影响,对声乐教学改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地方民歌;凤阳民歌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
[摘 要]  在二胡演奏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二胡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众多的二胡作品中,王建民创作的二胡狂想曲作品可谓独具特色,既吸取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术,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并保持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既有时代的新意又具民族性,这不仅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艺,并为现代二胡曲创作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了二胡艺术以及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民族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日趋重视和鼓励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不断进步,学校教育方向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学习音乐特长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研究生,也是长期以来在高中音乐特色班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的一线教师,意在结合高中生的嗓音特点,探究如何打好声乐基础。作者认为应该从呼吸、共鳴、位置、语言、情感多角度入手,认真探索,引导学生规范、灵活地演唱。  [关键词]高中;音乐特长生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
期刊
[摘 要]  门德尔松(Mendelssohn,Felix,1809~1847)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家,他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为“德国浪漫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有力地推动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发展。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最闻名于世的,也就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0)写于1838年到1844年之间,1845年3月13日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首次公演,
期刊
[摘 要]  琴歌,作为琴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到高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从音乐与诗词本体和琴歌传承问题着手,以唐朝琴歌《别董大》为例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本人在现阶段对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所学所悟。  [关键词] 琴歌;《别董大》;傅雪漪;王苏芬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06-03  琴歌,抚琴而歌,是一种由古
期刊
[摘要]今年4月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受邀赴台参加“2017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北京周”活动,“追梦红楼”首次到台湾演出,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演绎民族经典。首演惊艳台北城市舞台,并在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隆重上演。笔者见证并记录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追梦红楼”;台湾首演;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3-0082-02
期刊
[摘 要]  声乐教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声乐教师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学习者的努力和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关键词] 声乐;教学;愉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29-03  在音乐艺术的各类表演形式中,歌唱(声乐)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同时也是最受广大群众喜爱,最为
期刊
[摘 要]  游戏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体现。它不仅蕴含着教育的动因,同时也蕴含着教育的契机,因而游戏与儿童早期的教育及其身心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游戏作为儿童早期特色的一种学习方式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是最核心的人际互动,构成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善,师幼互动关系逐渐形成,但是在师幼互动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期刊
[摘 要]  王世光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中,对歌剧、交响曲等重要音乐体裁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成果。本文结合先生的从艺之路和重要作品,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简要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 王世光;长江之歌;歌剧;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001-03  一、艺术之路  每当人们听到或见到长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