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猪饲料到贴上商标的品牌菜,普通的红苕尖,被方进鑫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摆弄成了“摇钱树”。看似奇迹和偶然的背后,深藏着一个探路者的胆识和勇气……
当贴上了“方家菜”商标、理得整整齐齐的红苕尖握在方进鑫手中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方进鑫是重庆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红苕尖注册商标的人。为了将曾经是猪饲料的红苕尖贴上商标送上市民的餐桌,他倾注了太多心血。
32岁的方进鑫原是成都市新津县的生意人,长期穿梭于川渝两地做水果生意。因为家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蔬菜,他很快发现了璧山这块风水宝地。璧山的土地基础设施好,对菜农有政策优惠;整个重庆市蔬菜供应相对紧缺,价格可观,璧山是近郊,交通便利。经过深入的考查和了解,2004年,方进鑫只身到璧山,开始了自己的蔬菜大户生涯。
初到璧山时,一切并不像方进鑫想像的那么顺利。
他开始试种各种大棚蔬菜:番茄、儿菜、黄瓜等等,他发现种植这些蔬菜,竞争大、利润薄,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次无意中浏览网页时,他发现用来喂猪的红苕尖还可以当作蔬菜吃,这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经过调查,他发现在璧山还没有人把红苕尖当作蔬菜种植,于是,他来到重庆市农科院考察。在这里,他看到了经过改良的红苕尖。改良后的红苕尖基本上不长根部(红苕),所有的营养更多地集中在菜叶中。菜叶没有绒毛,口感比重庆人喜欢吃的藤藤菜更好。
这一次考察让方进鑫的心里波澜不止,他仿佛看到了那一把把绿油油的红苕尖,从他的大棚摆上了千家万户的桌子。
他紧急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家人无一例外都支持他种植红苕尖的想法,虽然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充满着风险。
于是,方进鑫用以前卖水果攒下的20万元,购买了专门从台湾引进的优质红苕尖种苗和种植技术,承包了50来亩地,开始了他的“红苕尖生涯”。
“第一只螃蟹”并不那么好“吃”。一开始,红苕尖日产量只有700公斤,销售也不顺利,最少时一天还卖不到100公斤。人们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这道新鲜菜。
看着几百公斤绿油油的菜无人问津,方进鑫心里那个痛啊。他知道,红苕尖本身的味道绝对没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市场打开,让市民接受它。于是每天一早,方进鑫就开着车穿梭于重庆各个蔬菜批发市场推销这款新蔬菜。下午又回来掐菜、捆绑。一周下来,方进鑫瘦了一圈。
经过努力,终于,菜贩子们渐渐接受红苕尖了,可大家都是试探性地买一点,数量少不说,且始终对这个菜的销售抱有怀疑态度。为了打消菜贩子的后顾之忧,方进鑫使出了狠招:允许批发商先卖菜后付款,并打出“买10斤送5斤”的口号。果然,菜贩子来劲了,市面上开始出现红苕尖翠绿的身影,重庆人很快接受了红苕尖这一可口的蔬菜新品种,红苕尖在市民的餐桌上风靡起来。
在璧山第一个搞红苕尖种植的方进鑫,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2005年的夏天,璧山县领导和县工商局的同志一起参观了方进鑫红苕尖种植基地。对方进鑫来说,这一天是至关重要的一天,因为县领导给他提了一个他从来没想过的金点子:为红苕尖申请商标。
方进鑫心里顿时亮堂起来:建立公司、注册商标、申请认证……他要用品牌来保证红苕尖的质量,这才是红苕尖和他公司常盛不衰之道啊。
一年后,那一小把一小把翠绿可人的红苕尖上,终于贴上了“方家菜”的标志。
面对市民的认可,方进鑫没有就此满足,他给自己的红苕尖又狠狠烧了几把火。
方进鑫建立了红苕尖大兴分基地,种植面积在两年内翻了三番;同时,方进鑫加大了技术投入,与西南大学农科所等科研机构加深技术合作,不断培育、种植新品种,使自己的红苕尖产品能不断优化口感、增加产量、提高营养价值。他还深知,有了好的品质,还要有好的渠道,他加深了与市内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租赁了门面进行红苕尖专门销售。“方家菜”牌红苕尖很快遍布重庆市民的饭桌。
走过弯曲的公路,璧山县璧城街道团堡村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里,红苕尖的生产基地达到400亩。小小红苕尖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还得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安全认证。基地每天能为重庆主城区提供5000多公斤的绿色新鲜红苕尖。同时,基地解决了当地近10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昔日被用来喂猪的红苕尖,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摇钱树,更没有想到方老板租用我们的土地种红苕尖,我们为他打工每月还有1300多元的收入。”
通过杨家坪、毛线沟等批发网络,打着“方家菜”牌子的红苕尖覆盖了重庆整个主城区和江津、合川、涪陵等地。如果按每天销售5000公斤,每公斤净收入4角钱保守估算,红苕尖7个月的生长期就能为方进鑫每年带来至少42万的收入。
在今年7月的特大洪灾中,璧山全县大量农田被淹,“方家菜”红苕尖生产基地受灾面积近300亩。可雨刚一停,方进鑫立马带着员工开始补种,生产自救、挽回损失,5天之后,“方家菜”红苕尖成为全市灾后第一批走进市场的本土品牌蔬菜,为平抑蔬菜价格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到未来,方进鑫更是信心百倍。他表示自己会坚持不懈继续做大做好做强红苕尖这一产业,明年要将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他打算过几天去万州考察:“我要把‘方家菜’牌红苕尖推广到整个重庆。”
当贴上了“方家菜”商标、理得整整齐齐的红苕尖握在方进鑫手中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方进鑫是重庆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红苕尖注册商标的人。为了将曾经是猪饲料的红苕尖贴上商标送上市民的餐桌,他倾注了太多心血。
32岁的方进鑫原是成都市新津县的生意人,长期穿梭于川渝两地做水果生意。因为家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蔬菜,他很快发现了璧山这块风水宝地。璧山的土地基础设施好,对菜农有政策优惠;整个重庆市蔬菜供应相对紧缺,价格可观,璧山是近郊,交通便利。经过深入的考查和了解,2004年,方进鑫只身到璧山,开始了自己的蔬菜大户生涯。
初到璧山时,一切并不像方进鑫想像的那么顺利。
他开始试种各种大棚蔬菜:番茄、儿菜、黄瓜等等,他发现种植这些蔬菜,竞争大、利润薄,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次无意中浏览网页时,他发现用来喂猪的红苕尖还可以当作蔬菜吃,这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经过调查,他发现在璧山还没有人把红苕尖当作蔬菜种植,于是,他来到重庆市农科院考察。在这里,他看到了经过改良的红苕尖。改良后的红苕尖基本上不长根部(红苕),所有的营养更多地集中在菜叶中。菜叶没有绒毛,口感比重庆人喜欢吃的藤藤菜更好。
这一次考察让方进鑫的心里波澜不止,他仿佛看到了那一把把绿油油的红苕尖,从他的大棚摆上了千家万户的桌子。
他紧急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家人无一例外都支持他种植红苕尖的想法,虽然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充满着风险。
于是,方进鑫用以前卖水果攒下的20万元,购买了专门从台湾引进的优质红苕尖种苗和种植技术,承包了50来亩地,开始了他的“红苕尖生涯”。
“第一只螃蟹”并不那么好“吃”。一开始,红苕尖日产量只有700公斤,销售也不顺利,最少时一天还卖不到100公斤。人们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这道新鲜菜。
看着几百公斤绿油油的菜无人问津,方进鑫心里那个痛啊。他知道,红苕尖本身的味道绝对没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市场打开,让市民接受它。于是每天一早,方进鑫就开着车穿梭于重庆各个蔬菜批发市场推销这款新蔬菜。下午又回来掐菜、捆绑。一周下来,方进鑫瘦了一圈。
经过努力,终于,菜贩子们渐渐接受红苕尖了,可大家都是试探性地买一点,数量少不说,且始终对这个菜的销售抱有怀疑态度。为了打消菜贩子的后顾之忧,方进鑫使出了狠招:允许批发商先卖菜后付款,并打出“买10斤送5斤”的口号。果然,菜贩子来劲了,市面上开始出现红苕尖翠绿的身影,重庆人很快接受了红苕尖这一可口的蔬菜新品种,红苕尖在市民的餐桌上风靡起来。
在璧山第一个搞红苕尖种植的方进鑫,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2005年的夏天,璧山县领导和县工商局的同志一起参观了方进鑫红苕尖种植基地。对方进鑫来说,这一天是至关重要的一天,因为县领导给他提了一个他从来没想过的金点子:为红苕尖申请商标。
方进鑫心里顿时亮堂起来:建立公司、注册商标、申请认证……他要用品牌来保证红苕尖的质量,这才是红苕尖和他公司常盛不衰之道啊。
一年后,那一小把一小把翠绿可人的红苕尖上,终于贴上了“方家菜”的标志。
面对市民的认可,方进鑫没有就此满足,他给自己的红苕尖又狠狠烧了几把火。
方进鑫建立了红苕尖大兴分基地,种植面积在两年内翻了三番;同时,方进鑫加大了技术投入,与西南大学农科所等科研机构加深技术合作,不断培育、种植新品种,使自己的红苕尖产品能不断优化口感、增加产量、提高营养价值。他还深知,有了好的品质,还要有好的渠道,他加深了与市内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租赁了门面进行红苕尖专门销售。“方家菜”牌红苕尖很快遍布重庆市民的饭桌。
走过弯曲的公路,璧山县璧城街道团堡村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里,红苕尖的生产基地达到400亩。小小红苕尖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还得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安全认证。基地每天能为重庆主城区提供5000多公斤的绿色新鲜红苕尖。同时,基地解决了当地近10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昔日被用来喂猪的红苕尖,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摇钱树,更没有想到方老板租用我们的土地种红苕尖,我们为他打工每月还有1300多元的收入。”
通过杨家坪、毛线沟等批发网络,打着“方家菜”牌子的红苕尖覆盖了重庆整个主城区和江津、合川、涪陵等地。如果按每天销售5000公斤,每公斤净收入4角钱保守估算,红苕尖7个月的生长期就能为方进鑫每年带来至少42万的收入。
在今年7月的特大洪灾中,璧山全县大量农田被淹,“方家菜”红苕尖生产基地受灾面积近300亩。可雨刚一停,方进鑫立马带着员工开始补种,生产自救、挽回损失,5天之后,“方家菜”红苕尖成为全市灾后第一批走进市场的本土品牌蔬菜,为平抑蔬菜价格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到未来,方进鑫更是信心百倍。他表示自己会坚持不懈继续做大做好做强红苕尖这一产业,明年要将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他打算过几天去万州考察:“我要把‘方家菜’牌红苕尖推广到整个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