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苕尖贴上商标……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猪饲料到贴上商标的品牌菜,普通的红苕尖,被方进鑫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摆弄成了“摇钱树”。看似奇迹和偶然的背后,深藏着一个探路者的胆识和勇气……
  
  当贴上了“方家菜”商标、理得整整齐齐的红苕尖握在方进鑫手中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方进鑫是重庆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红苕尖注册商标的人。为了将曾经是猪饲料的红苕尖贴上商标送上市民的餐桌,他倾注了太多心血。
  32岁的方进鑫原是成都市新津县的生意人,长期穿梭于川渝两地做水果生意。因为家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蔬菜,他很快发现了璧山这块风水宝地。璧山的土地基础设施好,对菜农有政策优惠;整个重庆市蔬菜供应相对紧缺,价格可观,璧山是近郊,交通便利。经过深入的考查和了解,2004年,方进鑫只身到璧山,开始了自己的蔬菜大户生涯。
  初到璧山时,一切并不像方进鑫想像的那么顺利。
  他开始试种各种大棚蔬菜:番茄、儿菜、黄瓜等等,他发现种植这些蔬菜,竞争大、利润薄,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次无意中浏览网页时,他发现用来喂猪的红苕尖还可以当作蔬菜吃,这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经过调查,他发现在璧山还没有人把红苕尖当作蔬菜种植,于是,他来到重庆市农科院考察。在这里,他看到了经过改良的红苕尖。改良后的红苕尖基本上不长根部(红苕),所有的营养更多地集中在菜叶中。菜叶没有绒毛,口感比重庆人喜欢吃的藤藤菜更好。
  这一次考察让方进鑫的心里波澜不止,他仿佛看到了那一把把绿油油的红苕尖,从他的大棚摆上了千家万户的桌子。
  他紧急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家人无一例外都支持他种植红苕尖的想法,虽然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充满着风险。
  于是,方进鑫用以前卖水果攒下的20万元,购买了专门从台湾引进的优质红苕尖种苗和种植技术,承包了50来亩地,开始了他的“红苕尖生涯”。
  “第一只螃蟹”并不那么好“吃”。一开始,红苕尖日产量只有700公斤,销售也不顺利,最少时一天还卖不到100公斤。人们在观念上还不能接受这道新鲜菜。
  看着几百公斤绿油油的菜无人问津,方进鑫心里那个痛啊。他知道,红苕尖本身的味道绝对没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市场打开,让市民接受它。于是每天一早,方进鑫就开着车穿梭于重庆各个蔬菜批发市场推销这款新蔬菜。下午又回来掐菜、捆绑。一周下来,方进鑫瘦了一圈。
  经过努力,终于,菜贩子们渐渐接受红苕尖了,可大家都是试探性地买一点,数量少不说,且始终对这个菜的销售抱有怀疑态度。为了打消菜贩子的后顾之忧,方进鑫使出了狠招:允许批发商先卖菜后付款,并打出“买10斤送5斤”的口号。果然,菜贩子来劲了,市面上开始出现红苕尖翠绿的身影,重庆人很快接受了红苕尖这一可口的蔬菜新品种,红苕尖在市民的餐桌上风靡起来。
  在璧山第一个搞红苕尖种植的方进鑫,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2005年的夏天,璧山县领导和县工商局的同志一起参观了方进鑫红苕尖种植基地。对方进鑫来说,这一天是至关重要的一天,因为县领导给他提了一个他从来没想过的金点子:为红苕尖申请商标。
  方进鑫心里顿时亮堂起来:建立公司、注册商标、申请认证……他要用品牌来保证红苕尖的质量,这才是红苕尖和他公司常盛不衰之道啊。
  一年后,那一小把一小把翠绿可人的红苕尖上,终于贴上了“方家菜”的标志。
  面对市民的认可,方进鑫没有就此满足,他给自己的红苕尖又狠狠烧了几把火。
  方进鑫建立了红苕尖大兴分基地,种植面积在两年内翻了三番;同时,方进鑫加大了技术投入,与西南大学农科所等科研机构加深技术合作,不断培育、种植新品种,使自己的红苕尖产品能不断优化口感、增加产量、提高营养价值。他还深知,有了好的品质,还要有好的渠道,他加深了与市内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合作,租赁了门面进行红苕尖专门销售。“方家菜”牌红苕尖很快遍布重庆市民的饭桌。
  走过弯曲的公路,璧山县璧城街道团堡村的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里,红苕尖的生产基地达到400亩。小小红苕尖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还得到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安全认证。基地每天能为重庆主城区提供5000多公斤的绿色新鲜红苕尖。同时,基地解决了当地近10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昔日被用来喂猪的红苕尖,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摇钱树,更没有想到方老板租用我们的土地种红苕尖,我们为他打工每月还有1300多元的收入。”
  通过杨家坪、毛线沟等批发网络,打着“方家菜”牌子的红苕尖覆盖了重庆整个主城区和江津、合川、涪陵等地。如果按每天销售5000公斤,每公斤净收入4角钱保守估算,红苕尖7个月的生长期就能为方进鑫每年带来至少42万的收入。
  在今年7月的特大洪灾中,璧山全县大量农田被淹,“方家菜”红苕尖生产基地受灾面积近300亩。可雨刚一停,方进鑫立马带着员工开始补种,生产自救、挽回损失,5天之后,“方家菜”红苕尖成为全市灾后第一批走进市场的本土品牌蔬菜,为平抑蔬菜价格做出了重大贡献。
  谈到未来,方进鑫更是信心百倍。他表示自己会坚持不懈继续做大做好做强红苕尖这一产业,明年要将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他打算过几天去万州考察:“我要把‘方家菜’牌红苕尖推广到整个重庆。”
其他文献
2005年12月19日,刘善兵自2004年7月当选村主任后第17次回到家乡。他回来参加武隆县首届人才节,处理村上事务。拥有3000多万元资产的刘善兵,为何热衷于家乡建设,并宁愿飞机来飞机去,一心两用,心系两地,一手抓企业发展,一手抓村上建设?    庄严承诺,赢得全体乡亲的信赖    2004年7月11日上午,武隆县后坪乡白鹤村坝子聚集了500多位村民,他们在这里选举自己的当家人。  “如果我当选
2006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6亿元,比直辖前的1996年增长181.49%。2006年全市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3%,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做活流通,做大商贸,重庆商业正成为一匹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黑马。     很长一个时期,即使是在这座城市居住了几十年的人,都把去解放碑叫做“进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可以买到很多别的地方买不到的商品。   家住江北区的重庆美女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江津市针对农民办事难、行路难、看病难、增收难、调解难等“五难”的实际,市级部门、镇(街)、村(居)三级联动选派“五员”,初步建立起帮扶群众,促进农村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  便民机制——全程代办员,化解群众“办事难”。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建立集中代办服务机制。市里建立起三级服务网络,全面推行“进一道门、办一切事”的“一站式”服务,设立了380余个全程代办点,让群众办事
面对一项投资近亿元的新产品研发项目,青山公司走过了一条从“合资”到“合作”的漫长探索路,最终让自主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告别“合资”走向“合作”    作为一家生产汽车变速器的军工企业,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曾创造了连续20多年赢利的辉煌,其生产的微车变速器系列产品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半壁河山  步入21世纪,面对微车市场一片杀价声,青山微车变速器只能以“降价”两个字来应对,公司
“有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职工、怀孕后需保胎的应适当休息。保胎休息期间的待遇按本单位职工患病规定办理。”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对下列省政府规章部分条款作如下修改:将《青海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修改为:“因月经过多或痛经确实不能坚持劳动的,给予公假1-2天。”第十一条修改为:“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包括自然流產、人工流产),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怀孕4个月以内流产的女
这是春风化雨、硕果累累的一年半。  2005年1月以来,重庆市深入扎实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目标要求。记者记述的仅是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几个有特色的侧面。    市委把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作为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新任市委书记汪洋上任第一天,就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重要工作。他奔赴三峡
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历史的垂青给了重庆又一次惊喜,正当巴渝儿女满怀豪情迎来直辖十周年喜庆的时候,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古老而年轻的重庆,幸逢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双重喜庆”。  直辖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勤劳、率直、豪壮、坚韧的重庆人,没有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移民百万成就三峡工程,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活力,鏖战贫魔改变近两百万人的命运,山青水碧谱写和谐壮歌……十年励精图治,十年爬坡上坎,十年改天换地
印度有一位知名哲学家,他气质高雅,是很多女人的偶像。一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此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达十年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
“1年打工2年带工3年包工4年当上小富翁”这是三峡库区云阳县农民熟记的一段顺口溜  在这个产业结构单一自然灾害多贫困面大的库区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精心设计,创造了“云阳拆迁工”“云阳面条工”“云阳采棉工”“云阳砖工”“云阳精细石工”等劳务品牌,并定点引导劳务输出,使富余劳动力输出率达90%以上  为了破解劳务输出难题,云阳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促进城镇就业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用劳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