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在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方面占优势。由于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人的智力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由左脑支配,并需要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可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小学生都是可造之才,他们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后,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快乐,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但是在我们没有入门的时候,总是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学习起来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实际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实际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从而快乐地学习。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数学中,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把预先准备好的毛线发到每个学生的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老师今天送给你们什么礼物。有的学生就悄悄地笑了起来,大胆的学生就说“毛线是什么好东西呀”。于是,我就说:“别看它不是什么好东西,先看它躺在桌子上像什么?”这样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思考,参加了讨论。这时我拿起毛线,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用两手把毛线拉直,看看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都说变直了。此时,我再告诉学生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而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知识就很牢固了,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快乐的。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紧密联系的。在操作中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纸样,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摸摸这两张纸,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点;然后让学生動手量一量,知道四个角都是直角;再让学生折一折,用直尺量一量。这样一来,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就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给找出来了。再经过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学生就掌握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四边相等,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通过操作,学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从而就达到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运用才会有生命。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从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千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时候,刚上课时,我就在讲桌上放上一个粉笔盒,盒子里放一块小镜子,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把未来的科学家都请来了,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看看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样子吧。但看完下去不准对任何人说,就这样不到5分钟,我们班的学生都与未来的科学家见了一面。
这时,我就说:“既然我们都与未来的科学家见面了,那么就请我们的科学家们帮帮老师比较这几个数,看谁大谁小,为什么?365与384,401与403,185与385。”这时,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都主动起来了,他们是在为自己是未来科学家而努力。有同学说:“365里面有3个百,6个十和5个一;而384里面有3个百,8个十和4个一。8个十比6个十多,所以365大于384。”此时,我就表扬这位同学说:“真聪明,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通过活动,同学们就把比较千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时,我再板书:比较千以内的大小,如果两个数位数相同,就应从它们的百位比起,百位大的则大;百位相同,再比十位,十位大的则大;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大的则大。这样一来,学生就掌握了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由此可见,实践操作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形式活泼。它的优点是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并能够从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右脑在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方面占优势。由于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球相互配合,人的智力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由左脑支配,并需要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可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掘儿童的智力潜能。
小学生都是可造之才,他们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后,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快乐,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但是在我们没有入门的时候,总是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学习起来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学、好动”的心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实际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实际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从而快乐地学习。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数学中,教学“认识线段”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把预先准备好的毛线发到每个学生的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老师今天送给你们什么礼物。有的学生就悄悄地笑了起来,大胆的学生就说“毛线是什么好东西呀”。于是,我就说:“别看它不是什么好东西,先看它躺在桌子上像什么?”这样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思考,参加了讨论。这时我拿起毛线,请同学们跟我一起用两手把毛线拉直,看看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们都说变直了。此时,我再告诉学生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而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知识就很牢固了,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快乐的。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紧密联系的。在操作中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先让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纸样,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摸摸这两张纸,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点;然后让学生動手量一量,知道四个角都是直角;再让学生折一折,用直尺量一量。这样一来,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就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给找出来了。再经过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学生就掌握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四边相等,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通过操作,学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从而就达到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运用才会有生命。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从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千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时候,刚上课时,我就在讲桌上放上一个粉笔盒,盒子里放一块小镜子,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把未来的科学家都请来了,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看看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样子吧。但看完下去不准对任何人说,就这样不到5分钟,我们班的学生都与未来的科学家见了一面。
这时,我就说:“既然我们都与未来的科学家见面了,那么就请我们的科学家们帮帮老师比较这几个数,看谁大谁小,为什么?365与384,401与403,185与385。”这时,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都主动起来了,他们是在为自己是未来科学家而努力。有同学说:“365里面有3个百,6个十和5个一;而384里面有3个百,8个十和4个一。8个十比6个十多,所以365大于384。”此时,我就表扬这位同学说:“真聪明,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通过活动,同学们就把比较千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时,我再板书:比较千以内的大小,如果两个数位数相同,就应从它们的百位比起,百位大的则大;百位相同,再比十位,十位大的则大;十位相同,再比个位,个位大的则大。这样一来,学生就掌握了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由此可见,实践操作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形式活泼。它的优点是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并能够从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