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言女子非英雄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shengs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是非常非常低的。一句“红颜祸水”让女子成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的代名词。再加上孔圣人曾经说过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更是让女性的道德水准降到了最低。
  当然,孔子的话现在被认为是误解,孔圣人根本就没有任何轻视女性的意思。孔子的本意是在教训他的一个名字叫做子贡的学生:“只有你这样的人(指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离近了你看不顺眼,离远了又会埋怨。”人民日报出版社在2005年9月出版了一部名字叫做《论语新译》的书,该书是在孔子研究院的指导下完成的。这部书通过全面考证发现《论语》中收入孔子所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为“你”,都是代词,不是名词,指代说话者的另一方。
  看来,我们对孔子的意思做了曲解,他本人并没有对女性有任何的轻视或者诋毁的意思在里面。
  虽然我们对孔圣人的意思证明了是一种误解,但是却不能作为古代中国女性地位就得到翻身的明证。古代中国女性的低下地位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 诗经·小雅·斯干》这样写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希望女孩以后能纺衣织布,操持家务,从而把生下女孩子称为“弄瓦之喜”。生了男孩就让他玩玉石,生了女孩就让她玩织布的工具,这其实是重男轻女的形象表述。
  这还不算什么,女孩一生下来就陷入了封建礼教的樊笼里,再也不得脱身。终其一生,她们的身心都被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三从四德”所束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女性的终极命运相当悲苦。著名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就描述了这样的情况。女主人公刘兰芝嫁人前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人后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劳作。结果却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如此辛苦能干的刘兰芝还是没有被焦母看中。焦母硬逼着儿子把刘兰芝休了,一对苦命的鸳鸯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双双殉情,让人扼腕叹息。
  二
  然而中国的女性却是伟大的,诚如鲁迅所说:她们有着“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从古至今,我国都流传着许多女英雄,女豪杰,女能人和女才人的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梁红玉擂鼓助夫打破金兵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杨门女将精忠报国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谢道韫雪花咏絮之才留下千古佳名;苏若兰构思绝妙的《回文诗》享誉古今。在这众多的女英雄,女豪杰,女能人和女才人的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不得不说。他们其中的一个是许穆夫人,另外一个就是花蕊夫人。
  胜过众多男儿的当首数生于春秋乱世的卫国女子许穆夫人。许穆夫人,不仅容貌出众,才华横溢,而且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常你争我夺,征战不休。为了自保,诸侯国之间往往依靠婚姻来保持亲善和结盟。许穆夫人本来希望嫁给与卫国邻近而又强大的齐国,以保证将来一旦卫国有事,就可以立即获得强大的支援。可是,她的父母与那她荒淫的哥哥卫懿公却为了一己之私,固执己见,硬是将她嫁到了遥远而又弱小的许国。
  然而,许穆夫人的担忧不久却变成现实。作为一个国君,她的哥哥卫懿公实在不合格。史书记载,卫懿公每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卫国的国力日渐下滑。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卫懿公嗜好养鹤,他的所居之处均养鹤。令人称奇的是那些鹤还有品位俸禄,如朝中大臣一般,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每次外出游玩,卫懿公必带鹤随行。那些鹤载于车前,如将军一般,被人成为“鹤将军”。而且,卫懿公还大赏献鹤者,让他们得到的赏赐远远超过朝中那些因功而得到赏赐的大臣。卫懿公的这个爱好搞得卫国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北方的少数民族北狄一见有机可乘,派兵攻入卫国,杀死卫懿公,灭掉了卫国。
  噩耗传来,许穆夫人忧心如焚,她请求自己的丈夫许穆公出兵解救卫国的亡国之难,可是许穆公却胆小如鼠,担心引火烧身,不敢出动一兵一卒。而面对想要回国救难的许穆夫人,许国的大臣也是百般嘲笑,横加阻拦。面对许国大臣的无礼行为,许穆夫人怒不可遏,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迸发,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把对许穆夫人战乱的厌恨以及宗国覆灭的伤痛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她的那种亲身赴难,解救故国于倒悬的大无畏精神令那些自诩为“男人”的男人汗颜和无地自容。
  许穆夫人后来说动了当时的诸侯霸主齐桓公出兵助卫击败北狄,收复了失地,并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国得以复国。许穆夫人对卫国的复国之功让人赞叹,她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让人赞叹,但是我更欣赏她的对于那些男人的斥责。
  花蕊夫人,中国古代著名女诗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赐号“花蕊夫人”。,顾名思义,费贵妃当如花蕊一般娇嫩可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看是娇嫩无比的女子在国破家亡之后却写下了让无数男人为之汗颜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史书记载,当宋朝大军攻入后蜀时,驻守成都的十四万军队,全部解甲投降。应该说,保卫一国之都的军队是最精锐的队伍,是最勇敢善战的队伍。可惜,就是这样的队伍面对强敌却一箭不发,全部投降。这种场面让那些自诩为男人的男人情何以堪啊!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得出花蕊夫人对古国的思念,对不战而降的懦夫的鄙视、斥责和内心的无比愤懑!   三
  事实上,从古代起,就有关注女性命运的人,就有为女子鸣不平的人存在。他们反对蔑视女性,同情、尊重和赞扬女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女性的坚贞与伟大,论证了“红颜祸水”的荒诞与不羁。例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就被人看做是“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唐朝就有人为她打抱不平,为她鸣冤翻案。这个人就是晚唐著名的诗人罗隐。他写了一首著名的唐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是啊,“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诗人在诗的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兴亡与“时”即各种复杂因素相关,亡国的责任不能强加在西施这些所谓的“红颜祸水”的女人身上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人在诗的后两句巧妙地反问: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 , 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标明越国的灭亡与西施这种“红颜祸水”直接相关啊!作者把对荒谬者的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可谓绵里藏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也写下许多同情女性、关注女性的诗篇,比如《陵园妾》、《妇人苦》、《琵琶行》等。特别是面对浔阳江头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白居易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尤为后人所赞赏。
  当然,在古代中国,关注、尊重和同情女性的最伟大者当属曹雪芹。诚如周筱赞在《古代女性的终极命运》里说的那样:“整部中国历史,惟有曹雪芹是最伟大的‘哀妇人而为之代言’者,《红楼梦》具有‘妇女问题思想史上最独特最伟大最无可代替的作用’。曹雪芹之前,在男性的眼里,女性只是男子性淫虐的对象,差别只在淫虐的方式不同,而在曹雪芹笔下,在贾宝玉眼中,大观园中所有女子,‘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许是传统文学中女性第一次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形象出现。”
  事实上,对女性的关注就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命运的关注。这是因为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而“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女性总是处于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的地位,“一直受着地狱以下的待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中国古代女性却做出了令许多男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她们在国家危亡之时勇于赴难的坚毅与勇敢让人叹服;她们用自己心血与智慧创作的华彩文章动人心魄;她们面对艰难困苦与万种磨难时而永不屈服的精神流传千古。虽然,她们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低下。鉴湖女侠秋瑾的《鹧鸪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国为民不畏艰难险阻而奋勇求索的女性,而这首诗也正好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个整体写照: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作者简介:何 江(1976-),男,四川仪陇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谌 艳,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素质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教师的素质左右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发展。一个因循守旧、素质低下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学生。因此,新时代的音乐课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提升;音乐;教师;素质  师高弟子强。说明了高素质教师与高素质教育的关系。音乐教师素质与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教师素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基层政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使基层群体的思想观念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企业健
先有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降成本,后有新股发行引发利率脉冲,在这个敏感的时点,宽松预期持续发酵在情理之中,央行积极的回应则有些出乎意料。  11月19日政策再次聚焦“融资难,融资
近年来, 焦作市建立人社部门牵头,扶贫、财政、卫计、民政等部门协作,市县乡村人社部门四级联动,人社扶贫指挥室挂图作战的常态化推进机制, 实施就业扶贫等五项工程, 人社行
期刊
步入新时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站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以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转变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美术教育作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上了日程.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并深入剖析了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因素,提出了分层次建立
本文主要对农村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一些见解和解决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来到城市,这一部分群体有着本身的优点,也有着一些不好的缺点,笔
摘要:隐喻艺术,作为既古老又年轻的理论,从思维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展开研究。通过已知的某一对象的个别属性来暗示或隐含另一对象相似属性,隐喻思维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过程。隐喻即思维,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者用隐喻进行思维的过程。在叙事中研究隐喻艺术思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叙事;隐喻;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