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礼”之人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r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近日看报,一则报道颇让人心情沉重。报道说的是,导游祝先生带一个中国学生团在欧洲游历时碰上了不少尴尬事。在意大利米兰,正赶上某著名品牌的人造水晶饰品专卖店在打折。中国学生们像疯了一样涌进面积不大的小店……虽然生意盈门。店里的两名售货员却不大高兴。因为学生们看了货品就随手扔在柜台上,转头又向售货员要另一件,而且互不相让挤作一团,大声嚷嚷,精致的小店被闹得像菜市场。一名售货员面带嫌恶地用意大利语嘟嚷了一句,这些中国人配不上如此高贵的饰物。不懂意大利语的学生们还在抢购,懂得意大利语的祝先生感到难过异常。然而这样的窘境在旅行短短几天里不时发生:在一家比萨店吃饭,店主人已刻意将中国学生与其他客人分区安排,可兴头上的擎生们说话声音越来越大,不时有客人侧目,祝先生再三提醒,可总是安静了一会儿又哄闹起来;入住酒店,学生的吵闹声屡次引发其他住客的投诉,祝先生不得不一再向人致歉……
  此情此景你是否非常熟悉?或许相似的一幕幕也经常发生在你的周围。又或许你也曾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对于如今很多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让人汗颜的还不只如此,不妨让我们来揭回短:校园内,随地吐痰,满口粗话,课间楼道里横冲直撞,对同学的问候无动于衷,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回家路上,对红灯视而不见,随意乱闯,争着上公交抢座位;回到家里对父母呼来喝去,唯我独尊,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爱,更有甚者对父母恶言相向。凡此种种,归于一点,那就是礼仪观念的淡薄。
  “礼”,字典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就是人们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不学礼,无以立”,“温良恭俭让”,“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或饮食,或走坐,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等等,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似乎离今天的青少年越来越遥远了。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也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企业家和外商洽谈一项业务,经过彼此的努力,达成共识。正准备签订合同时,只见那位企业家张开嘴巴朝干净的地面吐了一口痰,这一粗俗的动作令对方非常地反感。很不幸,就是因为这口痰使他丢失了这项业务。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形象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么重要。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周围的人都对你避而远之,你又如何能立足社会?又哪来什么自我发展呢?所以,学习礼仪首先是个人的需要。
  反映个人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平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集体、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古人曾经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仪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中,诚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的空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品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因此,学习礼仪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邻邦日本就很重视文明礼仪的教育。家庭中,母亲做好了饭没让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
  
  学做有“礼”之人
  
  首先,让自己拥有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应该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如果一个人灵魂龌龊,不管其行为举止怎样彬彬有礼,充其量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已。正如美国学者哈尼-鲁宾所说:“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走进校园你会发现,那些品德不良的学生大都有出手就打,张口就骂的习惯,与人交往经常是欺软怕硬,偷懒逃学也是家常便饭。做一个有“礼”之人,首先让你的心灵美好起来吧!
  做一个有“礼”之人,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前文所述报道中的学生团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尊重他人,以礼相待,会让人如沐春风。看过一篇描写列宁的文章,写道: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例如进校门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吃晚饭时,为父母盛上一碗饭;同学之间有了磨擦,说一声抱歉;老师批评时虚心接受。如果确实是老师误解了,可以向老师解释。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正是礼仪的具体体现。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
  去过欧洲或日本的人,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红灯亮起,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也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闯红灯呢?这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文明礼仪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君子日三省乎己”,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一声“对不起”及时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让一句“不要紧”给人吹去一阵温润的春风。那么,我们生存的空间将多一份温馨,多一份和谐。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