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雄关漫道”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刊所载《“雄关漫道”作何解?》(2007年第1期)对“雄关漫道”的语义本源探讨得很清楚,但据此便认为电视剧《雄关漫道》(下文简称《雄》剧)把它作为标题是误用,则未必妥当。
  根据常理推测,作者所言对于《雄》剧的编导、撰稿人来说应属基本常识。《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毛主席的代表性作品,人们大多耳熟能详,“雄关”一句的具体解释,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也没有任何异议。《雄》剧作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性作品,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必将受到严格的审查,而且剧组还有自己的学术顾问。也就是说,“雄关漫道”出自节目制作人失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反倒可能是编导人员深思熟虑的结果。
  问题的实质在于此处运用了一个不太常用的修辞格,即运用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义,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别解。这里所说的词汇手段,指字词的多义;语法手段,指改变词性或结构层次;修辞手段,包括比喻、谐音等。《雄》剧的编导便对“漫道”作了这样的“别解”。“漫”在“雄关漫道真如铁”中作副词,是“别”“莫”“不要”的意思,在《雄》剧剧名中作形容词“漫长”讲。“道”本为动词,作“说”或“谈论”讲,在《雄》剧剧名中作名词“道路”讲。“漫道”便由原先的状中结构变成定中结构,与“雄关”一起构成一个并列短语。“雄关漫道”由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文的语义结构,因而具有自足的功能,用来比喻红军长征经过的艰难险阻和漫漫征途,能够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把红军长征的雄壮历程全面表达出来。由于有“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人们心底作背景依托,又充满着一种豪情万丈的雄心壮志,而《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是毛主席在娄山关大捷之后写的,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因此拘泥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具体解释,显然与《雄》剧大跨度、全景式的宏伟叙事要求龃龉不合。
  在当代语言实践中,这一别解存在着充分的义理依据。比如与“漫”有关的词有“漫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长得看不见尽头的(时间、道路等):~的岁月│~的河流”;有“漫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长夜│路途~│四野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白雪”。二者均指向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这就为“别解”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同时,“雄关漫道”的运用更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它的语义已经开始脱离原先的语境,具有独立的意义,用来比喻路途坎坷漫长,充满险阻,同时包含着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的隐性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雄关漫道”检索标题,共检索到117篇文章,其中完整的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题的仅48篇,“别解”的用法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例如:
  (1)《雄关漫道铸警魂——来自山阴县交警大队的报道》(《政府法制》2002年第8期)
  (2)《雄关漫道添胜景丝路明珠现生机嘉峪关建成文化旅游景区》(《丝绸之路》2002年第9期)
  (3)《雄关漫道踏歌行——酒泉烟草专卖局(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纪实》(《甘肃税务》2001年第10期)
  (4)《走雄关漫道铸农机辉煌》(《四川农机》1995年第4期)
  如此看来,“雄关漫道”作为题目不仅不是误用,而且用得很恰当。
其他文献
一、问题解决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实际需要”与“能力”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这说明:语文新课程强调听说读写能力,更强调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实际需要”的能力,自然应当在“实际”中获取。培养这种“实际需要”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学生放入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会面临一个个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突破,问题解决过程便成为最有效的学
一、关于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经常会犯一些语言错误,这些错误一般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网络、影视、报刊等公共媒体以及一些社会名人的语言运用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前两年某电影演员把自己写的书命名为“×××文集”;再如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说事儿》,其中的人物白云说“白云大妈雅正”、黑土说“黑土雅正”。这些错误通过公共媒体和权威人士的传播,往往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一种“热
一、设计思路 本诗为略读篇目。可指导学生收集关于知青的资料,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人的热情与信仰、矛盾与无奈。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
一、设计思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像独自,又像劝说,娓娓道出生活哲理。《一条未走的路》则采用象征手法传达人生哲理。学习这两首诗,可进一步认识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情感的
《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贬官滁州后写的。无论是背景还是文字,学生在理解上都没有太多困难。选读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然而。赏析从何处切入,又如何激发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有一个特点:每篇文章之后附有古人“评语选粹”。《丰乐亭记》后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是新型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如此,现在中学都提倡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就连高考也在往这方面倾斜。单纯让学生去苦读大部头的古典名著,似乎有些不太实际,也许只有极少数对这方面素有兴趣的学生才做得到。将古典名著搬上屏幕,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举措,能使学生从乐中学,将娱乐性、知识性、
电视成为一种文化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持有一种偏见:电视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啻于“洪水猛兽”,它以直观的画面替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和家长一般都反对学生、子女迷恋电视。  其实,学生迷恋电视说明学生对电视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何不把学生对电视的兴趣引导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笔者在多年来的实践和思索中发现,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现作一归纳,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侦破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一些教师运用。所谓侦破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程序,运用“设疑—取证—推理—结论”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悬念,根据课文和课外资料,凭借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对结局加以推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现有极少的教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小说教学。它关涉的主人公,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而有如此悲剧结局的
2006年第10期《语文建设》刊登了刘华正老师的《“节外生枝”也精彩》一文,文中执教者在第二课时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一是挖出了社会根源;一是归责于王安石父子。  稍加分析就知道,这堂课让刘老师感到精彩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由自己的预设演变为学生的生成,二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深度。但是,刘老师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生成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文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