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偷”与“学”的关系即借鉴和运用关系展开,指出“偷”与“学”的方法,也从古今名家的“偷”中阐明其重要性。
关键词:偷字;偷意;偷气
作文构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有了材料后如何运用它,运用才能显出艺术锤炼刻画和作家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力。大作家笔底,经史百家,佛经道藏,笔记杂谈,神话传奇,古人古事,层见叠出,挥斥自如。这样的文章读后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敬佩万千,其实这都是作家“偷”来的。
写作需要“偷窃”,乍听起来不是有辱斯文吗?不,绝对不。当然,这里的“偷”不是像贼那样,更不是“剪刀加糨糊”,而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偷”就无法丰富头脑,更无法推陈出新。
“偷”也有“偷”的学问,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里的“偷”,当然是模仿,这是初学者所为,是低层次的学习;“偷意”,即立意的模仿;至于“偷气”,则是气质风格、神韵的创新。犹如曹操取法古乐府诗歌的写法,但他又比古乐府诗歌多了一些深沉、雄壮与慷慨;又如李白师法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却又比屈原多了几分狂傲飘逸。
那么,我们如何“偷字”而至于“偷意”再臻于“偷气”呢?就是要多读,多写。读书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看、读、写、作。看,是指默看;读,是指高声朗读,领悟作品的雄伟气势;写,是指抄写,摘抄古今名言警句和记一些自己的感悟。作,才是指立意,遣词,造句成章。只有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才能对文章的精神、韵味和气势,有真切的了解。对文章的词汇、句式和结构才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在为文时才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做到得心应手,呼之即出。
古往今来的大手笔,他们都是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偷”出了水平,“偷”出了新意。就以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为例,其中有“碧云天,黄花地”的唱词,这是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而来。写文章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和实践活动,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而写作化用典故,就是一种特别的“偷”,大家名手,鸿篇巨制都少不了引经据典。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共用人事典24个,这些东西却一气呵成,无斧凿之痕,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辛弃疾一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是五人五典,用得恰到好处,真可谓珠联璧合。诗词写作如此,散文写作亦然,在散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诗文典故,不仅能拓宽散文叙事写景的时空背景,还能让读者领略知识情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偷”则是以古喻今,类比取象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是为了更好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服务。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一般是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步骤。生活中能化景物为情思,艺术构思精妙绝伦,但创作语言贫乏,也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说,在写作中“偷”不失为一条写作创新之路。
(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
关键词:偷字;偷意;偷气
作文构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有了材料后如何运用它,运用才能显出艺术锤炼刻画和作家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力。大作家笔底,经史百家,佛经道藏,笔记杂谈,神话传奇,古人古事,层见叠出,挥斥自如。这样的文章读后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敬佩万千,其实这都是作家“偷”来的。
写作需要“偷窃”,乍听起来不是有辱斯文吗?不,绝对不。当然,这里的“偷”不是像贼那样,更不是“剪刀加糨糊”,而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偷”就无法丰富头脑,更无法推陈出新。
“偷”也有“偷”的学问,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里的“偷”,当然是模仿,这是初学者所为,是低层次的学习;“偷意”,即立意的模仿;至于“偷气”,则是气质风格、神韵的创新。犹如曹操取法古乐府诗歌的写法,但他又比古乐府诗歌多了一些深沉、雄壮与慷慨;又如李白师法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却又比屈原多了几分狂傲飘逸。
那么,我们如何“偷字”而至于“偷意”再臻于“偷气”呢?就是要多读,多写。读书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看、读、写、作。看,是指默看;读,是指高声朗读,领悟作品的雄伟气势;写,是指抄写,摘抄古今名言警句和记一些自己的感悟。作,才是指立意,遣词,造句成章。只有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才能对文章的精神、韵味和气势,有真切的了解。对文章的词汇、句式和结构才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在为文时才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做到得心应手,呼之即出。
古往今来的大手笔,他们都是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偷”出了水平,“偷”出了新意。就以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为例,其中有“碧云天,黄花地”的唱词,这是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而来。写文章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和实践活动,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而写作化用典故,就是一种特别的“偷”,大家名手,鸿篇巨制都少不了引经据典。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共用人事典24个,这些东西却一气呵成,无斧凿之痕,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辛弃疾一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是五人五典,用得恰到好处,真可谓珠联璧合。诗词写作如此,散文写作亦然,在散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诗文典故,不仅能拓宽散文叙事写景的时空背景,还能让读者领略知识情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偷”则是以古喻今,类比取象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是为了更好地为作品内容和形式服务。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一般是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步骤。生活中能化景物为情思,艺术构思精妙绝伦,但创作语言贫乏,也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所以说,在写作中“偷”不失为一条写作创新之路。
(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