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州市兴东初级中学 江苏通州226301)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信源)与学生(信宿)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本文从四个方面:体验情感激发欲望、提出问题激发疑问、展现过程突破难点、开拓思维实现创造,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课堂 媒体 有效 质量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体会。
  
  1 体验情感 激发欲望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可让学生对有关数学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有接触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直观数学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 提出问题 激发疑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授特殊三角函数的运算时,可用“Z+Z”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提出问题或自己出题,自己来解答,这样学生在自编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独创性和深刻性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可以“Z+Z”智能教育平台相关软件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解决有层次性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激疑”精神,有利于培养其纵向思维的能力。
  
  3 展现过程 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动态情境,以色彩鲜明、活动的画面把书本上一些静止画面内容展现出来,变抽象为直观,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又如:《找规律》一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利用语言表达很难将清楚,多媒体课件出示“●★●★★●★★★”,问学生下面该什么图形,然后闪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就很乐意接受,而且易记,能够灵活应用。
  
  4 开拓思维 实现创造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便可以及时把信息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性质”时的课件设计了函数移动的画面,让学生归纳出二次函数性质,在提高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后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道:“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教师提出需要通过在“几何画板”上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后,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动手实验。首先学生被要求作△ABC与△DEF,接着学生按实验要求测算∠A与∠D的度数、用鼠标调整角使这两个角相等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后又测算出两个角的度数并调整角使之相等。在学生观察出此时两个三角形相似之后,他们又按实验步骤的要求测算各边的长并验证对应边是否成比例。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观察,之后学生们进行交流。此时笔者再要求学生用当堂得到的结果画两个相似三角形,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积极,当堂有好几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不同位置的相似三角形,真正实现了创造性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就会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主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蔡绍稷《信息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滕守尧《走进课题.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其他文献
(江苏靖江外国语学校江苏 靖江214500)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引入;陈述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游戏引入新课;物理实验引入新课;借助生活常见现象或熟悉事例引入新课。  关键词:兴趣 求知欲    课堂教学的引入,虽然在一节课中只是短暂的几分钟,但却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入,往往会使
(江苏省通州市通海中学江苏 通州 226311)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学生将对学习毫无热情;若以谈话为特征,学生学习也不活跃;而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对课堂教学参与性显著提高。可见,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放飞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具有多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做到:    一、营造民主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学是思维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 福建永安366000)    摘要: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魅力地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启发要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在“用”字上启发培养。  关键词:启发 原动力 类比 迁移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习过程、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它必须以
(内江市资中县第二中学 四川 内江 641200)    摘要: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知识、系统、条理、优化、提高的整合过程,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总复习 整合 反馈 系统    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是知识、系统、条理、优化、提高的整合过程,
(四川省双流县东升一中 四川双流610200)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学生创新能力为重心,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过程 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基础。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数学创新能力,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