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择校址,四易校名,作为东江边上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小学,百年名校惠州市第一小学历经沧桑和时代洗礼后显得既古老又年轻。2008年,笔者开始担任这所百年名校的校长,从那天开始,肩上责任又多了一份,不管责任有多大,26年的教育生涯使笔者明白:教育是项良心工程,一项用心来经营的事业,只有真正“心”到,“力”到,才能达到对孩子负责的目的。
师者之心,成就教育不解之缘
1987年,笔者从惠阳师专毕业,分配到惠州市惠阳县农校任教语文。由于那时才二十出头,自己经常以大姐姐的形象与学生“打”成一片: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会借钱给学生买饭票;遇到调皮的孩子,会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慢慢改变的时候,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此,笔者也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设载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2005年8月,笔者被调任至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担任校长。当时的惠州市第十五小学只是一所落后的区级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各种设施相当落后。看到这些,上任伊始,笔者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不能再被耽误了,一定要使学校环境有个根本的变化,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于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挤出一定的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笔者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三年多的任职期里,学校牵头多方,共筹集到资金100多万元,使十五小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十五小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得到了改善,学校还非常重视十五小的特色教育。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坚持长期开展特长班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得许多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脱颖而出。任职的三年间,笔者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十五小先后被评为省巾帼文明岗、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
以情感人,塑造卓越师资团队
来到惠州市第一小学任校长已有七年。七年的工作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师资问题是校长办学的首要问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本身就是缘分,因为有缘,所以要把心中的疙瘩放下,共同铸就我们的同事情、师生情,爱校、爱岗、爱学生。任惠州市第一小学的校长以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笔者都尽量用“缘”去化解,想着怎样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比如有一次,有人反映某位教师上课经常迟到,造成了些不好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位教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孩子还小,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操劳,而这位教师也因腰椎盘突出,晚上睡不好觉,导致上班迟到。笔者知道情况后,一方面被这位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所感动,一方面把这位教师的困难记在心上。后来学校饭堂需要招人,笔者便把这位教师的爱人介绍过去工作。家庭压力减轻了,这位教师的病情逐渐好转,也没再迟到了。只有用爱去感化教师,用温情去帮助他们,学校教育团队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学校的管理才会完善。
从心开始,感恩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笔者结合校情,挖掘校友资源,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把“知恩,感恩,创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目标。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校友、同学、大自然、祖国、社会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陶冶情操。
以感恩为基础的德育教育,使惠州市第一小学的孩子性格中有了更多的温暖,在他们心灵埋下感恩的种子。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言行都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孩子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而且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承担家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还送小礼物给父母,让父母非常感动。学生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学习风气更加浓厚,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教育。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和风格等对学校工作产生直接的全局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著名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让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而这,正是笔者作为一名校长的理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
师者之心,成就教育不解之缘
1987年,笔者从惠阳师专毕业,分配到惠州市惠阳县农校任教语文。由于那时才二十出头,自己经常以大姐姐的形象与学生“打”成一片: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会借钱给学生买饭票;遇到调皮的孩子,会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慢慢改变的时候,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此,笔者也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设载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2005年8月,笔者被调任至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担任校长。当时的惠州市第十五小学只是一所落后的区级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各种设施相当落后。看到这些,上任伊始,笔者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不能再被耽误了,一定要使学校环境有个根本的变化,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于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挤出一定的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笔者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三年多的任职期里,学校牵头多方,共筹集到资金100多万元,使十五小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十五小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得到了改善,学校还非常重视十五小的特色教育。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坚持长期开展特长班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得许多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脱颖而出。任职的三年间,笔者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十五小先后被评为省巾帼文明岗、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
以情感人,塑造卓越师资团队
来到惠州市第一小学任校长已有七年。七年的工作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师资问题是校长办学的首要问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本身就是缘分,因为有缘,所以要把心中的疙瘩放下,共同铸就我们的同事情、师生情,爱校、爱岗、爱学生。任惠州市第一小学的校长以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笔者都尽量用“缘”去化解,想着怎样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比如有一次,有人反映某位教师上课经常迟到,造成了些不好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位教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孩子还小,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操劳,而这位教师也因腰椎盘突出,晚上睡不好觉,导致上班迟到。笔者知道情况后,一方面被这位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所感动,一方面把这位教师的困难记在心上。后来学校饭堂需要招人,笔者便把这位教师的爱人介绍过去工作。家庭压力减轻了,这位教师的病情逐渐好转,也没再迟到了。只有用爱去感化教师,用温情去帮助他们,学校教育团队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学校的管理才会完善。
从心开始,感恩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笔者结合校情,挖掘校友资源,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把“知恩,感恩,创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目标。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校友、同学、大自然、祖国、社会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陶冶情操。
以感恩为基础的德育教育,使惠州市第一小学的孩子性格中有了更多的温暖,在他们心灵埋下感恩的种子。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言行都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孩子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而且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承担家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还送小礼物给父母,让父母非常感动。学生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学习风气更加浓厚,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教育。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和风格等对学校工作产生直接的全局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著名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让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而这,正是笔者作为一名校长的理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