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把握节奏的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份主要有教学的速度、密度、难度、强度、激情度,等等。通过这些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形成具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节奏呢?
  1.掌控适宜的教学速度
  教学的速度通常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速度太快,教师以较快的语速讲授或点拔,几乎没有间隔的时间,学生得不到喘息,这样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的情绪,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认知困难;二是速度太慢,烦琐的说明、重复的讲解,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那么,不快不慢就是最佳速度吗?也不是。教学速度若匀速不变,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单调,造成听觉疲劳。以上三种教学速度都很难成功。
  教学速度应是有变化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主有次。因此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情况下,由旧知引入新知的导入阶段,应采用快节奏,学生易懂的内容、简单例题的讲解也应如此处理。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应放慢速度,用慢节奏,尽可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要反复从不同的角度讲授,难点则先分散,然后层层推进,缓缓地铺陈,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也应适当放慢速度。
  适宜的教学速度标准是:采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活动的适度紧张,不致使他们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采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不致产生后进生掉队现象。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做节奏上的调整。
  2.把握教学中适时的强弱和适宜的疏密
  教学中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保证学生对重难点掌握,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对一些简单的或者内容相对次要的部分“轻描淡写”,对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浓墨重彩”。
  另外,教师在口头语言音量的掌握方面,要注意强音和弱音交替出现。比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A集合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其中加着重号是强音,语音要重一点,整句听起来就有起伏,不仅能给学生以节奏感,而且能让学生关注到其中的重点,一来区分出函数与映射的不同,二来也能准确把握函数的三大要素及其特征。
  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住处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有效记忆。学生通过一节课接受信息的量,最终由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知识来衡量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的短期记忆的平均值是7±2个项目即5-9个项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疏密相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
  3.挥洒起伏感受到的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思维的“张”和“弛”,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张”是指教学达到高潮,即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状态的阶段。所谓“弛”是指教学的休整,即学生思维处于较平衡、相对静止的阶段。
  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热情的投入,主动地参与,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知识要点必然能够深深地印刻在其脑海里。
  二
  如何设计课堂的教学节奏呢?
  1.根据教育目标层次来形成节奏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为“感知—理解—运行”这一过程。教学时间大体可划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感知阶段(启动兴趣,定向预习)—理解阶段(设疑讨论、总结储存)—运用阶段(练习回授、外向创造)。
  从时间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大体呈现波浪式前进,感知阶段的节奏应舒缓一些,理解阶段应急速一些,运用阶段又应舒缓一些。这样,不同节奏便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
  2.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形成节奏
  人的大脑工作是由神经兴奋与抑制两种活动交替进行的。一段时间兴奋后,就要自然转为抑制。
  在45分钟一节课中,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
  (1)开头5分钟。刚经过课间休息,注意力不稳定,这时应尽快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上来。
  (2)第6-2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紧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新授任务。
  (3)第21-25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状态,与授课阶段“快板”相对,此时教学节奏要放慢,让学生轻松度过。
  (4)第26-4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这是一节课的黄金时刻,教学节奏应加强,加快,加紧。增强课堂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并保证有充分时间有效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
  (5)最后5分钟。学生疲劳,注意力逐渐衰退,这时应放慢节奏,比如让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让一节课愉快结束。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以逻辑思维为主,右半球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大脑的左右半球必须与对侧半球交换信息,相互合作,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大脑分工的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如在讲授抽象的公式、定理、定律时,穿插一些直观形象的实例或风趣幽默的科学家轶闻、故事等,让学生的大脑左右半球交替思维,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学习外部教学环境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心理节奏尽可能一致,节拍尽可能和谐,就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深刻的教育。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花费时间最多、消耗精力最大的就是批改学生的习作,可是收效却往往不是很大。对此,教师们常常是无可奈何,甚至是苦不堪言。那么,怎样才能增强习作教学的效果呢?《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想何不把修改
目的研究近年来多指发生的类型、部位及男女比例。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治疗的拇指多指畸形(共2 463例,2 796指)的病例资料,针对患儿的性别、发生部位、家族史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男女比例为1.5∶1,左右手比约为1∶1.5,双手发生率为13.5%,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数据存在差异,且多拇畸形中有283指(占11%)特殊
目的利用多中心数据对本课题组前期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建立的基于多因素逻辑回归的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及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7家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诊治的1 314例新生儿梗阻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术前临床指标,包括性别、体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
摘 要: 高等数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新专升本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运用及教学考核等方面对新升本科高校经济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 经济类专业 高等数学教学 教学现状 提升思路    随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数学方法已成为分析、研究经济学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由经济假设出发用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呈下滑趋势,教与学的矛盾日渐突出。而高等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有关高职教育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对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课堂教学质量 方法探讨    随着
摘 要: 数学通识课是大学工科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思维、掌握数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为改变这种状况,本文采用“案例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利用数学计算机软件,做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工科大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通识课 案例 数学实验    一、 引言  工科类数学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
摘 要: 要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学效率的真正含义;第二,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多与学生互动;第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创设各种数学问题情境,丰富课堂内容。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最终又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尤其重要,因为数学学不好直接影响着物理和
教育与教学是教师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靠智慧和坚毅取得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是不断迎接挑战,让学生的需求得以满足,通过帮助别人而成就自己,使自己在精神上不断满足,在物质上不断丰富,并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寻求实现价值与满足学生的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任务。如果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揣摩学生的心态,满足学生的需求。心态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应更多地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探究应成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教师对学生下一番思维训练的功夫。  一、巧妙设计,让思维发散  发展学生个性是中专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个性是心理与思维的特征。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