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份主要有教学的速度、密度、难度、强度、激情度,等等。通过这些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形成具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节奏呢?
1.掌控适宜的教学速度
教学的速度通常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速度太快,教师以较快的语速讲授或点拔,几乎没有间隔的时间,学生得不到喘息,这样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的情绪,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认知困难;二是速度太慢,烦琐的说明、重复的讲解,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那么,不快不慢就是最佳速度吗?也不是。教学速度若匀速不变,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单调,造成听觉疲劳。以上三种教学速度都很难成功。
教学速度应是有变化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主有次。因此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情况下,由旧知引入新知的导入阶段,应采用快节奏,学生易懂的内容、简单例题的讲解也应如此处理。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应放慢速度,用慢节奏,尽可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要反复从不同的角度讲授,难点则先分散,然后层层推进,缓缓地铺陈,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也应适当放慢速度。
适宜的教学速度标准是:采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活动的适度紧张,不致使他们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采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不致产生后进生掉队现象。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做节奏上的调整。
2.把握教学中适时的强弱和适宜的疏密
教学中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保证学生对重难点掌握,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对一些简单的或者内容相对次要的部分“轻描淡写”,对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浓墨重彩”。
另外,教师在口头语言音量的掌握方面,要注意强音和弱音交替出现。比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A集合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其中加着重号是强音,语音要重一点,整句听起来就有起伏,不仅能给学生以节奏感,而且能让学生关注到其中的重点,一来区分出函数与映射的不同,二来也能准确把握函数的三大要素及其特征。
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住处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有效记忆。学生通过一节课接受信息的量,最终由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知识来衡量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的短期记忆的平均值是7±2个项目即5-9个项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疏密相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
3.挥洒起伏感受到的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思维的“张”和“弛”,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张”是指教学达到高潮,即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状态的阶段。所谓“弛”是指教学的休整,即学生思维处于较平衡、相对静止的阶段。
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热情的投入,主动地参与,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知识要点必然能够深深地印刻在其脑海里。
二
如何设计课堂的教学节奏呢?
1.根据教育目标层次来形成节奏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为“感知—理解—运行”这一过程。教学时间大体可划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感知阶段(启动兴趣,定向预习)—理解阶段(设疑讨论、总结储存)—运用阶段(练习回授、外向创造)。
从时间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大体呈现波浪式前进,感知阶段的节奏应舒缓一些,理解阶段应急速一些,运用阶段又应舒缓一些。这样,不同节奏便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
2.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形成节奏
人的大脑工作是由神经兴奋与抑制两种活动交替进行的。一段时间兴奋后,就要自然转为抑制。
在45分钟一节课中,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
(1)开头5分钟。刚经过课间休息,注意力不稳定,这时应尽快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上来。
(2)第6-2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紧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新授任务。
(3)第21-25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状态,与授课阶段“快板”相对,此时教学节奏要放慢,让学生轻松度过。
(4)第26-4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这是一节课的黄金时刻,教学节奏应加强,加快,加紧。增强课堂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并保证有充分时间有效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
(5)最后5分钟。学生疲劳,注意力逐渐衰退,这时应放慢节奏,比如让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让一节课愉快结束。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以逻辑思维为主,右半球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大脑的左右半球必须与对侧半球交换信息,相互合作,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大脑分工的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如在讲授抽象的公式、定理、定律时,穿插一些直观形象的实例或风趣幽默的科学家轶闻、故事等,让学生的大脑左右半球交替思维,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学习外部教学环境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心理节奏尽可能一致,节拍尽可能和谐,就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深刻的教育。
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形成具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节奏呢?
1.掌控适宜的教学速度
教学的速度通常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速度太快,教师以较快的语速讲授或点拔,几乎没有间隔的时间,学生得不到喘息,这样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的情绪,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认知困难;二是速度太慢,烦琐的说明、重复的讲解,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那么,不快不慢就是最佳速度吗?也不是。教学速度若匀速不变,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单调,造成听觉疲劳。以上三种教学速度都很难成功。
教学速度应是有变化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主有次。因此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一般情况下,由旧知引入新知的导入阶段,应采用快节奏,学生易懂的内容、简单例题的讲解也应如此处理。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应放慢速度,用慢节奏,尽可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要反复从不同的角度讲授,难点则先分散,然后层层推进,缓缓地铺陈,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也应适当放慢速度。
适宜的教学速度标准是:采用慢节奏时,仍能保持学生活动的适度紧张,不致使他们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采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维能跟上教师授课的思路,不致产生后进生掉队现象。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做节奏上的调整。
2.把握教学中适时的强弱和适宜的疏密
教学中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保证学生对重难点掌握,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对一些简单的或者内容相对次要的部分“轻描淡写”,对重要的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浓墨重彩”。
另外,教师在口头语言音量的掌握方面,要注意强音和弱音交替出现。比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定义时,“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A集合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其中加着重号是强音,语音要重一点,整句听起来就有起伏,不仅能给学生以节奏感,而且能让学生关注到其中的重点,一来区分出函数与映射的不同,二来也能准确把握函数的三大要素及其特征。
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住处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基础是有效记忆。学生通过一节课接受信息的量,最终由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知识来衡量的。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的短期记忆的平均值是7±2个项目即5-9个项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疏密相间,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疏而不密或密而不疏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
3.挥洒起伏感受到的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思维的“张”和“弛”,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张”是指教学达到高潮,即学生思维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状态的阶段。所谓“弛”是指教学的休整,即学生思维处于较平衡、相对静止的阶段。
当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热情的投入,主动地参与,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知识要点必然能够深深地印刻在其脑海里。
二
如何设计课堂的教学节奏呢?
1.根据教育目标层次来形成节奏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为“感知—理解—运行”这一过程。教学时间大体可划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感知阶段(启动兴趣,定向预习)—理解阶段(设疑讨论、总结储存)—运用阶段(练习回授、外向创造)。
从时间安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大体呈现波浪式前进,感知阶段的节奏应舒缓一些,理解阶段应急速一些,运用阶段又应舒缓一些。这样,不同节奏便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
2.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来形成节奏
人的大脑工作是由神经兴奋与抑制两种活动交替进行的。一段时间兴奋后,就要自然转为抑制。
在45分钟一节课中,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
(1)开头5分钟。刚经过课间休息,注意力不稳定,这时应尽快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上来。
(2)第6-2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紧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新授任务。
(3)第21-25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状态,与授课阶段“快板”相对,此时教学节奏要放慢,让学生轻松度过。
(4)第26-40分钟左右。此阶段学生注意力再次集中,这是一节课的黄金时刻,教学节奏应加强,加快,加紧。增强课堂练习的环节,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并保证有充分时间有效地进行教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
(5)最后5分钟。学生疲劳,注意力逐渐衰退,这时应放慢节奏,比如让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让一节课愉快结束。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以逻辑思维为主,右半球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大脑的左右半球必须与对侧半球交换信息,相互合作,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大脑分工的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如在讲授抽象的公式、定理、定律时,穿插一些直观形象的实例或风趣幽默的科学家轶闻、故事等,让学生的大脑左右半球交替思维,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学习外部教学环境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心理节奏尽可能一致,节拍尽可能和谐,就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