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华诞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厚重深沉的红色历史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红色故事、红色英雄的形象都更加鲜活起来,仿佛自己的心灵与历史来了一场深刻而感动的对话。经典流传,精神永续,这些耐人寻味的红色经典是光辉时代的缩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同时也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当下,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在时代的号召下,唤起作为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致敬红色经典,献礼百年华诞!
  品读红色经典,是获取先进知识、增长智慧才干、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力提倡阅读,全民阅读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阅读红色经典不仅符合全民阅读的时代要求,又能从经典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阅读红色经典,体悟党领导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感受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敢于胜利的英雄风范。从这些优秀的红色经典作品中,可以激励当代青年赓续红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从伟大的艺术的窗口回顾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之路,从而让我们青年人更坚定迈向前进的步伐。
  传承红色经典,是与历史对话、找回文化自信、找寻炎黄子孙力量的源泉动力。品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我瞬间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青春激扬的力量;《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则让蕴藏在我心底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把这些优秀的红色经典传承下去,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担当,是炎黄子孙身体里的红色血液自然流淌的体现,同时,通过与这些红色历史的对话,我们翻看历史的红色家谱,顺着历史的红色脉络,就能找回文化自信,唤醒爱国基因。
  致敬红色经典,是再现红色经典时代魅力,挖掘红色历史精华内容的时代要求。红色经典因为其独特的、历久弥新的价值得以被时代的筛子挑选出来,留给后代以流芳百世。它们记录着红色历史,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精神,值得我们用心感受。与此同时,红色经典的发展需要更丰富的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品读红色经典时,同时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思索,既要保持对红色经典的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也要结合时代的發展潮流和变化,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去品读、学习红色经典。唯有如此,红色经典才能发挥自身最宝贵的精神价值,紧紧追随时代的步伐。
  岁月静默,经典能言。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面向未来,品读红色经典,再创时代辉煌!
  作者简介:刘玖鑫,就读于临沂外国语学校,系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于美琪)
其他文献
嗨,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屏幕那端的你们好吗?欢迎你们迈入云时代,走进我的小世界。我是书,是数字阅读,是流动的故事和人生。此刻,我正感受着你们双手的温度,为你们提供最便捷、全面、丰富的阅读资料,与你们分享云时代下独特的阅读感受。  诸位,首先我想正式地做一次自我介绍。我是数字阅读,是良师益友,是信息时代下新的阅读工具,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我不是“洪水猛兽”,见到我也不必“如临大敌”。在我未成
期刊
前几天,我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一本精美的画册,名字叫《臨沂城韵》。当我看到一幅幅从未见过的照片,读到一行行令我心潮澎湃的文字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是我美丽的故乡啊,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的临沂,竟然呈献给我如此巨大的惊喜!  这本画册的作者用火热的镜头,向我们呈现出了临沂的无限美好,也是向我们展现出他对故乡和摄影的一份赤诚之心。  爸爸见我好奇,便饶有兴致地向我讲起了作者的故事。我了解到,他是一名热
期刊
我和伙伴们聊着天,一位伙伴说:“我们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尋找自己。”我想,不知道我遇见过他吗,或者我还能再遇见他吗?就这样,我去寻找从前的自己。途中我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梦里我成了人,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女孩,我想这一定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美梦。  我脸上挂着笑走进校园,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一切的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新的学校图书馆很大,马路宽敞秩序井然,好朋友就在隔壁班,新的室友友好善良,我想做人果
期刊
今年是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来,省艺术馆做了很多事,但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史册留名的事,无外乎是上下同心协力创办了面向大众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杂志《参花》。当时吉林省文化局和省群众艺术馆对创建刊物情有独钟,呕心沥血,精耕细作,浇“花”育“苗”,履园丁之责,功绩卓著。省艺术馆1956年成立,《参花》杂志1957年创办。可见,其在局(厅)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参花》杂志面对特殊情势,发表群众文
期刊
三月的北国,春天的气息已相当浓烈,沉寂已久的白玉兰次第绽开,晚醒的蜡梅、早起的迎春织就的暖黄色彩锦交映着,柳枝飘荡着嫩绿嫩绿的秀发,远看去还余留下一些新生的酥黄。  午后,阳光正好,约友二三,踏上了前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路,权做扫墓,缅怀先烈,以寄哀思。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临沂市市区,是一片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和纪念园林,距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后屡经新建、修缮。日月光华,如今处处流露出岁月淌过的
期刊
说到盛夏,满屏绿意的风袭来。  细雨过后的潮湿湖畔,小巧嫩白的脚丫踩着一串泥泞的脚印,不顾衣服会沾染上黑褐色泥土,那身着绿衣的小人儿兀自坐在了岸边。盛开在头顶的蓬蓬莲叶,为这乡间的孩童撑起一把专属夏日的伞。这景好似画中人、人中画,它绵长、悠扬,像一场燥热午后里总是睡不醒的休憩,而我金色的童年恰好酣睡在故乡的臂弯里。  绿豆醉相思  记忆里的故乡是一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煮烂的豆皮不情愿地翻滚出嫩黄的
期刊
咏梅  方方白梅无畏寒,  翩翩春雪落汉江。  为迎百花群芳艳,  傲立冰雪独芬芳。  青山绿水  一棵人参赤壁浴,  二個渔翁船头蹲。  半壁江山伴绿水,  船来船去画中魂。  乡愁  家离小河只三丘,  小桥对着大门头。  西上千丘粮田转,  东下绿水绕青山。  水深清澈不见底,  也有浅浅苔石凸。  石缝常有蟹阳下,  晴空老鹰叨虾馋。  捶谷  双手捶谷木桶间,  桶正盛粮四四方。  一粒
期刊
月地距离三十八万公里,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正是因为有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上下求索,砥砺奋进,让“嫦娥奔月”不再只停留于“玉兔翩然落月背”的神话传奇中,“嫦娥携珍贵月壤返神州”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书写了独特的中国故事。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倾注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科研心血,汇聚了世界目光的嫦娥五号承载着万千期望,顺利出征。它带着自主采集的两千克月球土壤返回地面,为之后的月球研究工程奠定了基础。
期刊
房间里,  满满的盒子,瓶子和白色的卷筒纸。  红色的烟盒和打火机和透明的茶水罐都   在餐桌上。  瘦鞋叠在一起,房间里满满的;  墙上的画是假的。  窗外满满的走着的人  天空遥远,满满的燕子。  去大麦地换粮  去大麦地换粮,  我和外婆一起。  她骑着红骡走在前面,  我骑着青骡跟在后面。  就我们俩和两匹骡子和四个袋子的土豆,  还有干粮。  路边的小水塘里,  有可以解渴的水。  那幾
期刊
清朝萧晨有《杨柳暮归图》传世,画上唯一老翁、一黄牛、数枝柳,即成诗与远方。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道上,吾辈亦当弃心头之劳碌匆匆,为灵魂留一处驿站歇脚。  如今,《见字如面》《走在回家的路上》等“慢综艺”如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一股“清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出圈,成为不少观众的心头好。其本质是一种为人们所向往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静以修身的胸襟气度。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云淡风轻的洒脱,是不疾不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