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对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分层次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应用能力 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我国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使教学突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鲜明特色。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正逐步推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也称A、B级考试。这是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现状,检测他们是否达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考核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英语水平测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规定,专科学生必须通过A、B级考试才能毕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这一考试,各个院校都对自己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番改革。在IVT,学生一年级上基础英语,重点是通过A、B级考试。第一学期里,学生主要还是进行一系列的A、B级考试训练,包括做听力、讲语法、写作文,而真正用在讲教材的时间并不多。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们还是在高中里,学英语还是为了考试,能力的培养很少。到了二年级,为了帮助学生就业,IVT主要给学生讲就业英语,让学生练习口语,而基础方面的知识很少涉及。这样对一年级还没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来说,就没有系统的训练,让他们更难通过考试。
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A、B级考试基本上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文科学生考A级,理科学生考B级,IVT也是采用这种做法。经过十年的发展,IVT的办学已初具规模,设立了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精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艺术系、工商管理系和外语系等系部,共拥有三十多个专业。在IVT,工商管理系和外语系的学生考A级。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紧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艺术系的学生全部考B级。这样,对于理科专业和艺术专业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从教学实践来看,理科专业有些学生的英语语基础很好,完全有能力通过A级考试。相反,在工商管理系中也有一些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通过A级考试的确会有些困难,如果到了毕业的时候还没有通过A级考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毕业。
最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IVT,学生都是按专业来组班,不论他们英语基础好坏,英语水平的差异,一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样给老师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在IVT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很好,认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太简单,在英语课上学不到新的东西。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现使用的教材难度适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认为教材太难,上课听不懂。这样,老师在选教材、备课、如何组织教学方面就很难入手,不能最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 高職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技能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一项技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职毕业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高职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外语。事实也表明,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的高职毕业生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承认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高职院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是保障学生公平参加A、B级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前提。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IVT,有的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而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读英语单词都有困难。因此,必须区分对待这些英语水平悬殊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制定出适合各类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如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参加A级考试,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先参加B级考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能让老师教有所得。
分层次教学便于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场所使用英语的能力。分层次教学,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能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学生陈述、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 高职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英语教学任务,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行分层次教学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进校时进行一次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A、B级考试的要求,把学生分成A、B两个等级。然后,再根据学生所属系部,尽量把学生按专业编成班级。如在IVT工商管理系,根据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编成旅游管理英语A班和旅游管理英语B班两个班级,按专业划分便于以后教学计划的实施。A、B班的分班也是灵活的,每一学期结束之后都应有一次调整。A班学习不用功的学生,到了学期结束,如果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应该淘汰到B班;而B班学习刻苦,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够达到A班标准的也应该在下一学期编进A班学习。
其次,为A班和B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设置不同的课程。通常,高职院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是两学年,即四学期。A班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因此可以采取“2+1+1”的学习模式,即第一学年也就是两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第一学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A级考试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A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通过A级考试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第二学期可以给A班学生开设一系列的大学英语四级辅导课程,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毕竟四级考试才是用人单位公认的标准。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别学习就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培养学生在职业情景中使用英语的能力。B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一点,因此可以采取3+1的学习模式,即利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A级或B级考试,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一些就业英语的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求职面试中的英语表达。
最后,为了保障各个层次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高职院校还应建设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来看,A班学生要学习就业英语和相关专业英语,B班学生也要学习就业英语,这样就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其他专业背景,大部分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这样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其英语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如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把老师派往企业去实习,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优秀员工到学校讲学,让他们把工作场所中实际使用的英语教给学生。
四、 结束语
对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英语教学的因材施教,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实行分层次教学,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求职为目标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素花.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11).
[2]戴皎.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3]孙云霞,李迎雪.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改革高职英语教学[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徐层珍.社会需求调查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徐德兰,裘广宇.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7(31).
[关键词]公共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应用能力 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我国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使教学突出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鲜明特色。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正逐步推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也称A、B级考试。这是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现状,检测他们是否达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考核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英语水平测试。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规定,专科学生必须通过A、B级考试才能毕业。因此,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这一考试,各个院校都对自己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番改革。在IVT,学生一年级上基础英语,重点是通过A、B级考试。第一学期里,学生主要还是进行一系列的A、B级考试训练,包括做听力、讲语法、写作文,而真正用在讲教材的时间并不多。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们还是在高中里,学英语还是为了考试,能力的培养很少。到了二年级,为了帮助学生就业,IVT主要给学生讲就业英语,让学生练习口语,而基础方面的知识很少涉及。这样对一年级还没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来说,就没有系统的训练,让他们更难通过考试。
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A、B级考试基本上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文科学生考A级,理科学生考B级,IVT也是采用这种做法。经过十年的发展,IVT的办学已初具规模,设立了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精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艺术系、工商管理系和外语系等系部,共拥有三十多个专业。在IVT,工商管理系和外语系的学生考A级。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紧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艺术系的学生全部考B级。这样,对于理科专业和艺术专业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从教学实践来看,理科专业有些学生的英语语基础很好,完全有能力通过A级考试。相反,在工商管理系中也有一些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通过A级考试的确会有些困难,如果到了毕业的时候还没有通过A级考试,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毕业。
最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IVT,学生都是按专业来组班,不论他们英语基础好坏,英语水平的差异,一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样给老师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在IVT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很好,认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太简单,在英语课上学不到新的东西。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现使用的教材难度适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认为教材太难,上课听不懂。这样,老师在选教材、备课、如何组织教学方面就很难入手,不能最大化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 高職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技能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一项技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职毕业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高职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外语。事实也表明,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的高职毕业生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承认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高职院校,实行分层次教学是保障学生公平参加A、B级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前提。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IVT,有的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而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读英语单词都有困难。因此,必须区分对待这些英语水平悬殊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分层次教学,制定出适合各类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如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参加A级考试,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先参加B级考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能让老师教有所得。
分层次教学便于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场所使用英语的能力。分层次教学,把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能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学生陈述、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 高职公共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完成高职英语教学任务,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实行分层次教学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在学生进校时进行一次英语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A、B级考试的要求,把学生分成A、B两个等级。然后,再根据学生所属系部,尽量把学生按专业编成班级。如在IVT工商管理系,根据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编成旅游管理英语A班和旅游管理英语B班两个班级,按专业划分便于以后教学计划的实施。A、B班的分班也是灵活的,每一学期结束之后都应有一次调整。A班学习不用功的学生,到了学期结束,如果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就应该淘汰到B班;而B班学习刻苦,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够达到A班标准的也应该在下一学期编进A班学习。
其次,为A班和B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设置不同的课程。通常,高职院校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是两学年,即四学期。A班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好,因此可以采取“2+1+1”的学习模式,即第一学年也就是两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第一学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A级考试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A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通过A级考试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辅导课程。第二学期可以给A班学生开设一系列的大学英语四级辅导课程,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毕竟四级考试才是用人单位公认的标准。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分别学习就业英语和专业英语,培养学生在职业情景中使用英语的能力。B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一点,因此可以采取3+1的学习模式,即利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基础英语,帮助大部分学生通过A级或B级考试,最后一个学期安排一些就业英语的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求职面试中的英语表达。
最后,为了保障各个层次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高职院校还应建设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来看,A班学生要学习就业英语和相关专业英语,B班学生也要学习就业英语,这样就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其他专业背景,大部分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这样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其英语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如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把老师派往企业去实习,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优秀员工到学校讲学,让他们把工作场所中实际使用的英语教给学生。
四、 结束语
对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行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英语教学的因材施教,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实行分层次教学,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求职为目标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素花.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11).
[2]戴皎.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3]孙云霞,李迎雪.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改革高职英语教学[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徐层珍.社会需求调查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徐德兰,裘广宇.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