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和图象意义的挖掘及创新思维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图1所示的v-t图象中,我们知道,∑Δt的图象意义为t1至t2的一段长度,即∑Δt=t2-t1,∑Δv的图象意义为v1至v2的一段长度,即∑Δv=v2-v1,∑vΔt的图象意义为v-t图线跟横轴之间所围的面积的值(意义是位移),即∑vΔt=s1.与此类似,∑IΔt=q(I为电流强度,q为电量),∑FΔs=W(F为力,s为位移,W为功),∑pΔt=W(p为功率,t为时间,W为功)等等.但我们是否考虑过∑tΔv的意义、∑tΔv与∑vΔt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关系的应用,是否考虑过∑I2Δt的图象意义(I为电流强度)、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在图象中的意义以及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为什么是最大值的SX(]KF(]2KF)]]2SX)],而不是平均值?这就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求和的问题举两个有关创新思维过程的案例.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碰撞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形式,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粒子物理领域都是一个极具应用价值、值得深究的问题.中学阶段,碰撞模型的建立是简单的系统概念的应用,是对相互作用矢量关系的深化.在生活上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把碰撞理解为物体之间由于内力作用导致系统内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者能量形式发生转化的过程.粒子物理中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还会导致粒子形态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粒子
应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快、强烈的求知欲,优化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一定要先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才行,这是课堂效果好、成功课的必要条件,课前一定要优化自已的课件和所使用的媒体,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做到运用自如,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情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十章为《热力学定律》,笔者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遇到两个疑点,在实际教学中较难处理.  疑点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底是描述“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还是“一切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在教材的第58页有这样的表述:“在物理学中,反映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以黑体字形式出现的.如果根据这句话,毫无疑问热力学第二定律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根本变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问
众所周知,现在的课堂最缺失的是评价.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相对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笔者提出的学生评价,其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让他们挑着学),原则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评价员和公证员.课堂教学中有了这一评价过程,课堂就显现出丰富的魅力,而且还会产生好多的生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程参与,做了主人.同时,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高考中电磁感应计算题常考考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公式表示为E=-SX(]ΔΦ]ΔtSX)],那么要产生感应电动势是否一定需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的改变呢?下面来看一道例题:  如图1所示:一个有明显圆形边界的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磁场区域内水平放置一根细金属导线,磁感应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满足B=5t,求金属导线上的感应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走进了“花样时代”,一些富丽堂皇、装饰华美、结构繁杂、理论摆设的“花样课”层出不穷.教师的课堂教学日渐迷失了知识主线,教学质量开始下滑.当教师发现问题后,由于教学质量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选择了穿新鞋走老路,回到过去,又开始课堂以讲为主,教师“讲”之风逐步盛行,以“讲”求高效.课堂上体现着教师“讲”的风范.在讲的过程中,教师生怕遗漏,通常一讲到底,下课铃声响了,还觉得“言犹未尽
1一道练习题出现两个不同的解法高中物理竞赛辅导教学时,我们遇到下列习题,教师与学生中对下面这道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得出了不同的结果.题目如图1所示,水平放置的两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