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的熏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好的事物会对人产生感染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学生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体验
  
  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有与生俱来的追求。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我们现阶段的教育的走向,有一些比较片面的但是也是比较普遍的想法,但对于美的熏陶少之又少,因为考试用不上。都说社会节奏变快了,人们变得功利了,想想也是,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看看周边的事物了,花儿开了又谢,叶子绿了又黄,而我们视而不见,行色匆匆的人们缺少了那份闲情逸致,缺少了发现美的意识。但是“美”这个概念十分宽泛,既然不可能有艺术、美学相关的课程,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贯彻美学,进行美育就可以一试。
  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重心,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再加上当今社会涌现出来的所谓“丑文化”,采用一些出格的语言、行为来吸引人的眼球,会对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的学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也许都可以通过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出正确的引导及改变。因为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课文,它是包罗万象的,内容多样,体裁形式多样,语言也各有千秋。语文教材中储存着许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由外化到内化,进而使自己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一、让学生从教材中发现美、体验美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描绘风景如画的文章:从清华园充满素淡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到世界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风光,从姿态万千的《天山景物记》到簇花似锦的南国《花城》。明媚的《春》,百花吐艳;《故都的秋》,硕果馨香,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巴金的《灯》点燃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明灯;《最后一课》迸发了爱国主义的烈焰。文天祥的爱国气节,鲁迅的斗争锋芒,毛泽东的指点江山,这民族之魂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进。这是社会美的闪光。此外,古典诗词的永久魅力,现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细腻,郁达夫的凄凉,豪放派的恢宏,婉约派的绮丽,这一切都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当你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就会感到心情的无比悲壮、自然的无比壮阔;当你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会感到生活的无比宁静与恬适。语文教师应像有经验的导游,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情动情,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对美的形象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并用语言把观察的美表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提高了运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要进行教学,就必然要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在接受审美教育了。
  三、角色扮演,感受内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也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如在讲授《雷雨》时,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疑问,由扮演者进行回答。通过这样一个互动,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美。
  四、开辟第二课堂,走向社会
  课本、教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是广阔无限的,我们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美的源泉,扩大阅读面,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大有帮助,它既是语文教学课外的延伸,又是美感教育的扩大和深化。可以选取一些报刊杂志,并让学生写一些短小的书评,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发,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质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
  学生来自社会,最终要走入社会,时刻与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感知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一双思考的眼睛发现美、捕捉美并创造美,审美水平才能进一步得以巩固和提高。由于写作是在美感教育中创造美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宝库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五、锤炼学生美的核心——心灵美
  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培养局限于“纸上谈兵”,学生听得最多的是重点,为父母争光,出人头地,有的甚至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粗俗说教。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感受生命,从而真正塑造自己的人格美。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美好,它属于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畴,应该为孩子的一生打好精神底色。”它高屋建瓴地指明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格美中所起的作用。
  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让学生融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从健全到瘫痪,又从瘫痪到“站起来”的思想变化。联系生活,平时的小困难与作者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会面对挫折,培养坚韧的精神,塑造人格美。
  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与经典名著对话,多看《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在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熏陶学生,就像春雨一点一滴慢慢渗透。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后,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人素质也必然随之提高,能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当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有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心灵,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时,语文教学也实现了它更深层次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行新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如何教学好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即从学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据说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的人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可见其寓意之深刻。读《菜根谭》,思人间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现代人与四百多年前的人在观念、方式上有许多不同,但无论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待人处事的准则,或是探求从商经营的谋略、从政识才的判别等,《菜根谭》都给人以深刻启迪,没有因日月的推移而消磨其邃智的光彩。  我偶
本文对中医药综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进行了临床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疗退行
摘 要: 北村透谷作为日本近代知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思想对日本早期浪漫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对浪漫主义创作主题的影响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前者凸显为与宇宙精神合一,实现人道主义和个体的自由。后者凸显为对艺术至上的美的追求。其典型代表为岛崎藤村,无论是创作主题还是方法都深受北村透谷的影响。  关键词: 北村透谷 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创作主题 创作方法 影响    北村透谷是日本明治初期著名的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只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翻译 影响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汤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以探讨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UC提供实验依据,寻找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方法。方法:将1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汤高、低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ASP组),每组20只小鼠。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自由饮用的造模方法制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给药10天。观察小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交际环境,从文化学角度而言,交际文化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对不同的社会交际情景,以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认识和适应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交际环境 交际文化 社会情景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即信息的编、译码过程离不开一定的交际环境,不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