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日新又新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0198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五年发展历程的精彩短片后,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发表了以“历史的锋刃残酷而宽容”为主题的祝词,回顾中心十五年的辉煌历程,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德育团队的美好未来,并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公民教育评论》这一平台,深入研究如何培育公众的宪法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公民素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中国德育》杂志主编张宁娟博士代表媒体发言,真诚祝贺中心取得的扎实成果,祝福中心及《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再创辉煌。朱旭东部长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度肯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年来在德育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往上取得的杰出成就,明确、具体表达了教育学部下一步对于中心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并祝愿中心未来能够在团队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努力成为“国之重器”,为中国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幕式后,研讨会围绕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热点话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原国际比较教育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德育专家、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李荣安立足国际前沿,发表了题为“PISA的全球技能与教科文的全球公民教育”的演讲,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公民教育上的最新政策进展及相关研究成果。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从探讨公民身份出发,提出多元公民身份建构的理论构想。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心专职研究员石中英教授主持了第一部分的专题报告,并作了简要而深入的精彩点评。
  上午论坛的第二个板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朱晓宏教授作了题为“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专题报告,深入阐述了国家国民理解的现实性与复杂性,中心秘书长林可博士则从最热门的手游导入报告的主题—培养新媒介时代的智慧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为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路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丽娟博士主持了这一阶段的学术演讲。
  下午第一场,论坛邀请了《外国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饶教授从国际比较和史学研究的角度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公民教育史,深刻揭示了日本现代国家建構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随后,中心三位毕业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在公民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演讲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叶飞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争先博士以及即将奔赴上海师范大学从事师资博士后研究的胡君进博士。三位青年学人分别围绕学校公共性建构、民国国家能力与公民教育、卢梭公民教育的自然基础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演讲,充分展现了中心毕业生的杰出才华与学术实力。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学者、中心师生踊跃发言,共同探讨了有关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诸多热点问题。众多中心毕业生也借机对中心十五岁生日表达了热烈祝贺,并对中心的培养之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菲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林可博士、班建武博士分别主持了下午各阶段的精彩研讨。
  修齐治平,日新又新。通过此次活动,中心团队回顾了过往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对中心主编的国内第一套以书代刊的公民教育辑刊《中国公民教育评论》的出版作出了规划。会场宾客满座,报告精彩纷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洪婕提供)
  责任编辑︱李 敏
其他文献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如何进行心理学课程学习与运用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个演讲题目中“通达”的意思。“通达”出自《周礼·地官·掌节》:“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庄子·则阳》中也有“通达”一词:“知游心於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对于“通达”的含义,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能“通行到达”,而后是能“通晓洞达”,进而是能“通情达理”,最终达到“通人达士”的境界。
近年来,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以及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的价值多元与冲突,网络等大众媒介的急速发展与高度商业化,都势必对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的未成年人造成影响。现代青少年生活的急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精神生命成长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生态,也必然对德育方法科学化程度和德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谈到在新形势下推进德育工作时,杭州市下城
国际教育组织呼吁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在2018年12月2日至15日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会议(COP24)上,各国通过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气候变化教育路线图。这项名为“气候授权行动”的行动计划请各国根据“巴黎协定”对气候变化教育进行投资,并敦促尚未这样做的国家任命一名国家协调员来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倡导将教育和培训系统地纳入各国开展的所有缓解和适应活动之外,行动计划还
摘要 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在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尊重、理解、开放、包容的态度。文章结合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阐述运用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则、目标与方法,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在阅读教学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增进对不同文明的理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同时关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植根于深层的公民环境素养的培养,这就离不开环境教育。  公民环境素养不仅表现为具有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环境伦理等环境意识,更关键的是应该呈现为可见行为,从生活中的环境议题着手,以实际的行动呈现,使环境意识具体化、实用化。由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围绕从意识到行动这条主线进行。  当前,在我国,培养公民树立
摘 要  参与公共生活是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校园欺凌等公共事件中,一些学生的参与表现并不乐观,除了文化因素等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公共生活教育缺失。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公共生活参与及学校公共生活教育,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学校明确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与内容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健全校园参与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认知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以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體
青少年早恋终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积极地寻找早恋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找出根本,对症下药。  不久前,又一次收到两位学生的婚礼请柬,这已经是好几对学生喜结连理的请柬了。让我想起了十二年前,因为这两人早恋引发的一场冲突。当时,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谈话,都无济于事。女生父亲便直接闹到校长室,要找男孩子算账,想揍他,甚至还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