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全美大专院校排名都是学生和家长们的升学参考宝典。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美国的大学为了争夺一个更好的排名,得到更好的生源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一、你追我赶为排名
高等教育在美国各大学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各学校对自己的排名却很在乎,因为历年来,名列前茅能让学校逐渐成为明星。30年前,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并不是美国名校团队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的成员。但是现在,它已经跻身其中。虽说杜克大学的成绩是因为它花大力气提高了师资力量和学校建设,但每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也为它的名望上升出力不少。
争取排名的斗争在美国大学之间是非常残酷的。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伊兰博格(Ronald Ehrenberg)就曾在其《学费增长》一书中解释了康奈尔如何靠劝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改变一些评比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排名,虽然这种标准的调整是合法的,却难避“沽名钓誉”之嫌。
一些批评家抱怨,这种所谓的大学排名太武断了。起码有五六个标准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过去评比的一些软性标准已经让道给硬性指标,如考试分数、教师薪资水平、学校的录取率等,这些都是在大学排名中可以进行定量评比的标准。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争夺,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上名校深造很有可能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
对此问题研究超过10年的威廉姆斯大学(Williams College)校长莫顿·欧文·斯盖皮洛(Morton Owen Schapiro)因此大声疾呼:“我们的名校正在失去四分之一聪颖的贫困孩子。”
二、老牌精英学校开始褪色
不管用何种方式和何种排行榜来评比,美国大学中最著名的学校,还是要数常春藤盟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因为美国最古老的精英学校建筑物均被常春藤覆盖而得名。常春藤盟校由美国东北部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组成。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沿用至今,已成为美国“学术实力”的象征。
比起欧洲的贵族化教育,美国人觉得自己对特权名望并不那么看重,就连老牌精英学校也觉得,他们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优秀人才,因此不得不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和老师到别的地方去。如1994年,新式精英学校华盛顿大学的新生中有60%是其就读高中里排名在前10%的好学生,到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0%。新式精英学校得到的优秀生源要比老牌学校失去的多出许多。
目前,常春藤联盟校仍然主导着罗氏奖学金的归属(Rhodes Scholarships),但是比以前要少了。罗氏奖学金是1904年牛津大学为网罗世界最优秀学生而设立的。20世纪60年代,常春藤盟校的学生能拿到该奖学金的39%,而最近十年里,他们能分到的不过是27%罢了。
这是个利益的循环。有雄心的学校渴望得到更好的学生,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却不再愿意选择老牌名校就读。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开始将精英学校的范围扩大,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第二梯队”的学校,这使得一些后起之秀排名猛增。如华盛顿大学在1987年时还排在第23位,到2003年,名次已上升到第9位,超过了哥伦比亚、康奈尔和布朗大学。即使名校们的排名不再升高,它们也能从昔日精英学院的名声中得益。在2003年的排名上,并列排在19的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和圣母大学(Notre Dame)将伯克利大学(第21名)甩在了后面,这一成就令它们欣喜不已。
三、没钱难上名牌大学
在美国,富有的孩子总是更容易跨进名牌大学的门槛。这已经成了美国教育界的共识。近10年中,在美国上大学的花费平均占富有家庭收入的6%,并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然而对中产阶级来说,10年前,这笔钱占到其收入的17%,而现在则增长到19%。低收入家庭的情况更糟,学费从10年前占其收入的64%一跃涨到现在的71%。
美国著名私立大学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的校长安东尼·马科斯(Anthony Marx)说:“我们的名牌学院和大学已经在机会之门上碰壁了。富有的孩子和贫穷的孩子比起来,能顺利拿到学士学位的机会多六倍”。
高等院校曾纷纷表示,它们在尽力克服这个问题,使生源多样化。哈佛大学宣布,不要求年收入在4万美元以下家长的任何捐献。同时,哈佛也在招收贫寒但优秀的学生。但问题是,即使哈佛和普林斯顿都有足够的财力免掉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美国的中等教育体系却并没有这样的弹性。贫家子弟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资源就较差,教室更拥挤,书本更少,甚至连申请学校的过程也所知不多。他们不敢冒险去申请自己向往的学校,以免丢弃进入更容易拿奖学金的学校的机会。
卡尔顿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就表示,其实学校一方也有难处。学生支付学费的能力是其招生的一个考虑。鉴于经费紧张,学校要招够自付学费的考生,用他们的学费补贴学校需要发放的奖学金。一些学校发放奖学金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它们提出的奖学金政策是希望用更少的钱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考,而非因贫困考生的经济需求。这样的政策无形之间将许多贫寒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机会化为泡影,但有利于学校的排名。
常春藤盟校往往设有大学预科,为考生提供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的辅导教师,但这些对贫困学生来说都只能望而却步。目前,非常春藤盟校成员的私立大学为了招贤纳士不惜悬赏高额奖学金;而公立大学也在提高学费,苦度“资金荒”。
(作者单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
责任编辑 邓明茜
一、你追我赶为排名
高等教育在美国各大学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各学校对自己的排名却很在乎,因为历年来,名列前茅能让学校逐渐成为明星。30年前,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并不是美国名校团队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的成员。但是现在,它已经跻身其中。虽说杜克大学的成绩是因为它花大力气提高了师资力量和学校建设,但每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也为它的名望上升出力不少。
争取排名的斗争在美国大学之间是非常残酷的。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伊兰博格(Ronald Ehrenberg)就曾在其《学费增长》一书中解释了康奈尔如何靠劝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改变一些评比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排名,虽然这种标准的调整是合法的,却难避“沽名钓誉”之嫌。
一些批评家抱怨,这种所谓的大学排名太武断了。起码有五六个标准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过去评比的一些软性标准已经让道给硬性指标,如考试分数、教师薪资水平、学校的录取率等,这些都是在大学排名中可以进行定量评比的标准。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争夺,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上名校深造很有可能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美梦。
对此问题研究超过10年的威廉姆斯大学(Williams College)校长莫顿·欧文·斯盖皮洛(Morton Owen Schapiro)因此大声疾呼:“我们的名校正在失去四分之一聪颖的贫困孩子。”
二、老牌精英学校开始褪色
不管用何种方式和何种排行榜来评比,美国大学中最著名的学校,还是要数常春藤盟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因为美国最古老的精英学校建筑物均被常春藤覆盖而得名。常春藤盟校由美国东北部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组成。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沿用至今,已成为美国“学术实力”的象征。
比起欧洲的贵族化教育,美国人觉得自己对特权名望并不那么看重,就连老牌精英学校也觉得,他们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优秀人才,因此不得不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和老师到别的地方去。如1994年,新式精英学校华盛顿大学的新生中有60%是其就读高中里排名在前10%的好学生,到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90%。新式精英学校得到的优秀生源要比老牌学校失去的多出许多。
目前,常春藤联盟校仍然主导着罗氏奖学金的归属(Rhodes Scholarships),但是比以前要少了。罗氏奖学金是1904年牛津大学为网罗世界最优秀学生而设立的。20世纪60年代,常春藤盟校的学生能拿到该奖学金的39%,而最近十年里,他们能分到的不过是27%罢了。
这是个利益的循环。有雄心的学校渴望得到更好的学生,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却不再愿意选择老牌名校就读。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开始将精英学校的范围扩大,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第二梯队”的学校,这使得一些后起之秀排名猛增。如华盛顿大学在1987年时还排在第23位,到2003年,名次已上升到第9位,超过了哥伦比亚、康奈尔和布朗大学。即使名校们的排名不再升高,它们也能从昔日精英学院的名声中得益。在2003年的排名上,并列排在19的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和圣母大学(Notre Dame)将伯克利大学(第21名)甩在了后面,这一成就令它们欣喜不已。
三、没钱难上名牌大学
在美国,富有的孩子总是更容易跨进名牌大学的门槛。这已经成了美国教育界的共识。近10年中,在美国上大学的花费平均占富有家庭收入的6%,并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然而对中产阶级来说,10年前,这笔钱占到其收入的17%,而现在则增长到19%。低收入家庭的情况更糟,学费从10年前占其收入的64%一跃涨到现在的71%。
美国著名私立大学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的校长安东尼·马科斯(Anthony Marx)说:“我们的名牌学院和大学已经在机会之门上碰壁了。富有的孩子和贫穷的孩子比起来,能顺利拿到学士学位的机会多六倍”。
高等院校曾纷纷表示,它们在尽力克服这个问题,使生源多样化。哈佛大学宣布,不要求年收入在4万美元以下家长的任何捐献。同时,哈佛也在招收贫寒但优秀的学生。但问题是,即使哈佛和普林斯顿都有足够的财力免掉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美国的中等教育体系却并没有这样的弹性。贫家子弟从小学开始,学习的资源就较差,教室更拥挤,书本更少,甚至连申请学校的过程也所知不多。他们不敢冒险去申请自己向往的学校,以免丢弃进入更容易拿奖学金的学校的机会。
卡尔顿学院和华盛顿大学就表示,其实学校一方也有难处。学生支付学费的能力是其招生的一个考虑。鉴于经费紧张,学校要招够自付学费的考生,用他们的学费补贴学校需要发放的奖学金。一些学校发放奖学金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它们提出的奖学金政策是希望用更少的钱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报考,而非因贫困考生的经济需求。这样的政策无形之间将许多贫寒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机会化为泡影,但有利于学校的排名。
常春藤盟校往往设有大学预科,为考生提供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的辅导教师,但这些对贫困学生来说都只能望而却步。目前,非常春藤盟校成员的私立大学为了招贤纳士不惜悬赏高额奖学金;而公立大学也在提高学费,苦度“资金荒”。
(作者单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
责任编辑 邓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