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类文明的列车驶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便是创造与创新,这不仅是因为创造与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因为创造与创新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生存的状态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自从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J.P.吉尔福特发表《论创造力》的演讲起,美国首先掀起了研究、学习、运用创造理论的热潮,其创造理论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当前,美、英、日、俄、德、法等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加强创新与创造理论的研究,不断开发国民的创造与创新潜能,已成为增强国家和民族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选项。
从共同性来看,创新与创造确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有一个“创”字,一则表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奋斗过程;二则表示打破陈规,实现新突破的成果或结果,即创新与创造都含有“新颖的、有意义的”意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便将创新与创造混用,未作严格的区分。如果说二者的一致之处在于“新颖性”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更多的表现在差别上。
1.从词源来看。创造和创新不仅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而且英语的创造(creation)和创新(innovation)的基本含义也由不同的词汇来表达。Creation和Innovation都来自于拉丁文。Creation最初的拉丁文意思是“种植”和“生长”的意思,意味着从无到有。Innovation的拉丁文词根nova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改造。由此可见,创造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则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改造,产生了新的功能和效益,二者虽然都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颖”的感觉,但是作为结果,前者意味着“从未见过”的结果,具有原创性;后者包含着“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意蕴。简言之,创造与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中生有”呢还是“有中生新”的问题。
2.从哲学视野来看。创造体现着本体论和基本理论思维层面上的原创性;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当创造在本体论和基本理论思维层面展开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关于世界本质的理论和各门科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对创造所产生的对象的一种“再对象化”的过程,创新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扬弃”,既非全盘吸收,也非全盘抛弃,是既继承又批判,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关系。简言之,创新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创造成果进行的再认识、再深化、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3.从理论形成的作用来看。一个新的基础理论的“硬核”的形成,往往是创造的结果。而其“保护带”为了保护“硬核”,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理论“保护带”的替换成为创新的必然。可见,在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和创新起着不同的作用。创造给予它的客体以“生命”的起点,完成了一个事物或理论从无到有的质变,创新接着继续完成该事物或理论的修正、补充、完善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日益趋向于完美,因而创新的结果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果说创造是某种“生命”的发生机制的话,那么只有创新,才能使该“生命”日臻成熟和完善。
4.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是人类思维的飞跃,体现了逻辑过程的中断和非连续性;创新由于兼具继承与发展双重特性,因而是逻辑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一个客体产生的原创性越强,新颖度越高,其思维的跳跃性可能就越大,其逻辑过程就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非连续性。
5.从应用的范围来看。创造体现的是主体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原创性;创新则更多地是指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方式、方法的变革。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理论上的一大创造,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明的虹极现象则是其中的一大创新。又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当马、恩创立了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后,其后继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
由此可见,创造具有原创性,难度更大,而创新则是在创造基础之上的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难度相对较小。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提“创新”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人们对大学生“创新”的要求要比中小学生高一些,比对专家、学者的要求要低得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经过专门训练的大学生来讲,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青年大学生应树立“创新潜能人皆有之”的理念。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这为高校开展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本着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逐步摸索和建立一套与学分挂钩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青年大学生应增强时代紧迫感,树立创新的信心,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加强创新技巧和方法的训练,不断提高综合创新素质。
创造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历史告诉我们,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无不是大力弘扬创造与创新精神的民族。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将更为复杂和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在21世纪实现“和平崛起”的夙愿,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创造与创新工作,从战术的角度大力开发每一位民族成员的创造与创新潜能,方有可能将几代人的夙愿转变为现实,舍此,别无他途!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人类社会竞争的制高点上,对于培育一个民族创造与创新精神的任何投入,其产出的边际收益将永远是递增的。新经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高校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让创新成为了大学生自觉的行动,我国创新性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并会向更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从共同性来看,创新与创造确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有一个“创”字,一则表示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奋斗过程;二则表示打破陈规,实现新突破的成果或结果,即创新与创造都含有“新颖的、有意义的”意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便将创新与创造混用,未作严格的区分。如果说二者的一致之处在于“新颖性”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更多的表现在差别上。
1.从词源来看。创造和创新不仅在汉语词汇组合上不同,而且英语的创造(creation)和创新(innovation)的基本含义也由不同的词汇来表达。Creation和Innovation都来自于拉丁文。Creation最初的拉丁文意思是“种植”和“生长”的意思,意味着从无到有。Innovation的拉丁文词根nova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改造。由此可见,创造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则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改造,产生了新的功能和效益,二者虽然都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颖”的感觉,但是作为结果,前者意味着“从未见过”的结果,具有原创性;后者包含着“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意蕴。简言之,创造与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是“无中生有”呢还是“有中生新”的问题。
2.从哲学视野来看。创造体现着本体论和基本理论思维层面上的原创性;而创新则更多地体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变革。当创造在本体论和基本理论思维层面展开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关于世界本质的理论和各门科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对创造所产生的对象的一种“再对象化”的过程,创新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扬弃”,既非全盘吸收,也非全盘抛弃,是既继承又批判,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关系。简言之,创新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创造成果进行的再认识、再深化、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3.从理论形成的作用来看。一个新的基础理论的“硬核”的形成,往往是创造的结果。而其“保护带”为了保护“硬核”,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理论“保护带”的替换成为创新的必然。可见,在基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和创新起着不同的作用。创造给予它的客体以“生命”的起点,完成了一个事物或理论从无到有的质变,创新接着继续完成该事物或理论的修正、补充、完善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使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日益趋向于完美,因而创新的结果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如果说创造是某种“生命”的发生机制的话,那么只有创新,才能使该“生命”日臻成熟和完善。
4.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是人类思维的飞跃,体现了逻辑过程的中断和非连续性;创新由于兼具继承与发展双重特性,因而是逻辑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一个客体产生的原创性越强,新颖度越高,其思维的跳跃性可能就越大,其逻辑过程就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非连续性。
5.从应用的范围来看。创造体现的是主体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原创性;创新则更多地是指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方式、方法的变革。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理论上的一大创造,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明的虹极现象则是其中的一大创新。又如在社会科学领域,当马、恩创立了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剩余价值学说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后,其后继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
由此可见,创造具有原创性,难度更大,而创新则是在创造基础之上的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难度相对较小。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提“创新”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人们对大学生“创新”的要求要比中小学生高一些,比对专家、学者的要求要低得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经过专门训练的大学生来讲,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青年大学生应树立“创新潜能人皆有之”的理念。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这为高校开展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本着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逐步摸索和建立一套与学分挂钩的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青年大学生应增强时代紧迫感,树立创新的信心,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加强创新技巧和方法的训练,不断提高综合创新素质。
创造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历史告诉我们,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无不是大力弘扬创造与创新精神的民族。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竞争将更为复杂和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在21世纪实现“和平崛起”的夙愿,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更加重视创造与创新工作,从战术的角度大力开发每一位民族成员的创造与创新潜能,方有可能将几代人的夙愿转变为现实,舍此,别无他途!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人类社会竞争的制高点上,对于培育一个民族创造与创新精神的任何投入,其产出的边际收益将永远是递增的。新经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高校是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让创新成为了大学生自觉的行动,我国创新性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并会向更高层次的创造型人才转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有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