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建设,还可以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过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生态农业技术由于自身的技术措施比较复杂,而且相容性、优越性以及试验性等方面的特性也比较差,因此这就使得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我国农业经济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通过对其创新特性进行相应的分析,来对其进行推广。本文首先通过对生态农业创新特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了生态农业技术在当前我国农业中的推广,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特性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了生态农业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农业经济建设当中,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当中推广的十分的缓慢,至今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在对生态农业进行推广方向的过程中,就要对农业生态技术的创新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其中,这就使得生态农业技术的优越性、相容性以及试验性等方面的特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和推广的相关内容。
1.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相对优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内容。而所谓的相对优越性其实就是指一种创新技术手段和原本的技术方法相比,有着相对的优越程度。而且在对生态农业技术出现优越性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对其采用率进行相关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这样使得生态农业的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已经将生态农业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当中,并且也都取得的不错的效果,但是,从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益上比,其优越性并不明显。而且在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上比,我国在生态农业经济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就,而且部分村镇并不依靠农业来致富的,而是通过工业生产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并不重视农作物的生产,也是将力量放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上,这就对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虽然生态农业的综合性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企业农业经济效益的优越性却不明显,为此我们在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就要对其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进行重视,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生态农业经济的相容性其实就是指,人们利用创新改造的方法和原本的农业观念在相结合,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人们在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创新改造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引导的影响,使得创新型技术和原本的生产理念存在着相互冲突的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
3.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
4.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5.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特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的问题,这就使得生态农业技术在使用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我们就要对其推广问题和创新特性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4).
[2]张劲松.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4).
[3]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6).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特性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了生态农业理念,并将其应用在农业经济建设当中,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当中推广的十分的缓慢,至今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在对生态农业进行推广方向的过程中,就要对农业生态技术的创新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将一些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其中,这就使得生态农业技术的优越性、相容性以及试验性等方面的特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特性和推广的相关内容。
1.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相对优越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内容。而所谓的相对优越性其实就是指一种创新技术手段和原本的技术方法相比,有着相对的优越程度。而且在对生态农业技术出现优越性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对其采用率进行相关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这样使得生态农业的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已经将生态农业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当中,并且也都取得的不错的效果,但是,从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益上比,其优越性并不明显。而且在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上比,我国在生态农业经济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就,而且部分村镇并不依靠农业来致富的,而是通过工业生产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并不重视农作物的生产,也是将力量放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上,这就对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虽然生态农业的综合性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企业农业经济效益的优越性却不明显,为此我们在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就要对其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进行重视,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生态农业经济的相容性其实就是指,人们利用创新改造的方法和原本的农业观念在相结合,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是,人们在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创新改造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引导的影响,使得创新型技术和原本的生产理念存在着相互冲突的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
3.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
4.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5.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特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的问题,这就使得生态农业技术在使用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我们就要对其推广问题和创新特性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4).
[2]张劲松.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4).
[3]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