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它不叫“北京”博物馆而叫“首都”博物馆?首都,它就应该有包容万象的大气,只要是好东西,就应该让它们在最好的地方亮出来。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06年的这一天,搬入新家的首都博物馆开馆了。在长安街上,这座新的建筑曾经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它的造型有点震撼,一只巨大的青铜器超乎想象地破墙而出。新家确实有鸟枪换炮的感觉。
中国各省市都有博物馆,光北京就有大大小小130家。但是在软件和硬件上能算上现代化的博物馆却很少。首博新馆无论从占地面积、设施、规模、藏品数量和级别、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一流的,它的建立,让人们对印象中死气沉沉的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
在首博新馆的馆顶有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首博新馆屋顶铺设了5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是我国目前建设的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实用工程。而恒湿不恒温的空调系统让那些宝贝舒适无比。
文物与俗物
同大多数文博馆一样,过去首博的馆藏也是古代文物多,近现代文物少;文物多,“俗物”少。在人们普遍观念中,与悠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近现代与当代将近一两百年的物件都不太配称为“文物”。这样不仅人为地缩小了博物馆的收藏领域,弄得中国的博物馆只剩下四大发明、青铜器和彩陶。
博物馆里应该收藏什么呢?据一位文博学者说,一方面应该是文物,另一方面还需要俗物。在日本大阪的民族学博物馆就专门设有中国民俗馆,其藏品之丰富超过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同类博物馆。
有记忆的城市才是丰满的城市。北京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但是北京的记忆,却不一定足够完整。好在多年来首博一直在为新馆的展陈而面向市民征集文物,并且在2001年专门成立了“文物征集部”,面向北京市民征集北京的“城市记忆”。
征集物品大到家具、生活用品、书籍、服装;小到照片、录像、录音、绘画、手稿、日记、论文等实物。几年时间,首博从民间征集到了22000多件、套近现代文物。这其中出了宣统时期银号的银票、清末贵族人家孩子玩的玉质羊拐——嘎拉哈、1937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公路路线图、光绪年间的殿试册等等。
这是一件简单却难能可贵的事。随着城市的改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建筑、道路、商铺以及家庭物品消失于历史云烟。北京的古城楼、传统饮食、文化风俗,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中或人为消除,或自然消亡,如果不是近年来人们保护意识增强,很多老北京的东西恐怕真的要成为教科书里的想象了。
首都博物馆不但收藏文物,对俗物也是不遗余力地收集与保护,显出大博物馆的风范。
首博里的洋展览
首都博物馆的根基在于展示北京的历史文物和俗物,一般人想象着,它里面的展品应该全是历史久远的,中国味道十足的。但是两个国外展览在这里的展出,让人改变了这种看法。
一个是“余震——英国当代艺术1990-2006”,展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12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照片和电影等。英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艺术爆炸”时期,把这些年轻英国艺术家们称为YBA(YOUNG BRITISH ARTIST)。
另一个展览是来自西班牙的“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展。高迪是上世纪非常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他对几何有着特殊的理解,并出神入化地把它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用变幻莫测的几何表现建筑。人们评价他的作品“严谨而艺术”。
这两个展览中的作品非常疯狂,比如“余震”展览中的《超级人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塑像在一个巨大的悬崖顶上摇摇欲坠。据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尽管霍金这样有着超人智慧的科学家,也仍然是脆弱的,那些不稳定的配件支撑着他那孱弱的身体”。而高迪设计的东西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平面。
两个展览既不中国也不古典,相反是非常的现代和疯狂,但绝对是世界顶尖一流的。YBA们的作品被认为“帮助伦敦重新恢复了其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地位”;而高迪建筑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首博要举办这样的展览,或是这些展览为什么要选择在首博展出?类似的问题是:为什么它不叫“北京”博物馆而叫“首都”博物馆?首都,它就应该有包容万象的大气,只要是最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们在最好的地方亮出来。
今天你首博了吗?
奥运会开幕的前几天,经常有人问:你去首博了吗?如果你去了,那你们可以大谈那里看见的宝贝;如果你说没去,那对方一定催你快去看看。在奥运会开幕的前几天,据说来首都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门口的队已经排得拐了弯。人们从来没有如此关心一个博物馆,关心博物馆里的展览。
首博为何能如此吸引人?奥运期间首博一口气推出五个重量级的展览。一般的展览规定,一级文物所占比率不能超过20%,而这次五大展览中的文物个个都算得上国宝级的。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文物集中展示,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很多老文博专家都说,短时间内看到这么多国宝级的藏品,一个人也许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除了“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收费30元外,其他展览全部免费。“中国记忆”之所以收费,是因为它太难得了。这个展览的藏品来自26个省市,是从上至国家文物局,下到全国55座博物馆征集来的,能称得上镇馆之宝的就有169件。如果说这是一次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大联展一点也不为过。不说绝后,但这样的展览可以说是空前的。
“中国记忆”的展厅,展厅不大,只是相对来说人太多了,完全是摩肩接踵,你几乎很难靠近展柜。只能站在外三层,等里面的人出来后你再使劲向里面挪。到了跟前,隔着玻璃,国宝虽然看到了,但是上面的文字解说很难仔细读,因为灯光暗,因为后面的人在催你。
很多年没见到这样拥挤的场景了,尤其是在博物馆里。这里的东西都似曾相识,比如:金缕玉衣、表情丰富的说唱俑、西安兵马俑、伏羲女娲图、2000年前的丝帛,这些在教科书上、在电视上不厌其烦提到的宝贝,如今算是在首都博物馆里聚齐了。
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出场的节目就是“击缶”,缶是中国最早的打击乐器,这里就能看到在湖北博物馆看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鉴缶。尽管以前读过资料,仍不免大为震惊。居然在2300年前就能生产如此精美绝伦的器物!不过,这种鉴缶是储冰用的,并不是打击乐器。
北京文物展是首博的常年展,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自辽宋以后中国瓷器进入了辉煌时期,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各地著名瓷窑,尤其是景德镇官窑的瓷器精品,犹如万川归海,汇聚在古都北京。北京地区出土和收藏的瓷器多为上乘之作。
还有金银器,从帝王王冠到民间饰物。金银器在皇家贵族、官吏豪绅,以至布衣百姓各个阶层中都广泛使用。最精美富丽的金银器历来为帝王所专有,用于祭祀、庆典、封赐。古都北京金银器制作艺术,尤其是辽代以来的帝王贵族用器,制作华贵精美,技艺绝伦。
奥运来了,使人们认识了博物馆的价值,走进了博物馆。虽然有点拥挤,但这可真是件好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06年的这一天,搬入新家的首都博物馆开馆了。在长安街上,这座新的建筑曾经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它的造型有点震撼,一只巨大的青铜器超乎想象地破墙而出。新家确实有鸟枪换炮的感觉。
中国各省市都有博物馆,光北京就有大大小小130家。但是在软件和硬件上能算上现代化的博物馆却很少。首博新馆无论从占地面积、设施、规模、藏品数量和级别、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一流的,它的建立,让人们对印象中死气沉沉的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
在首博新馆的馆顶有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首博新馆屋顶铺设了5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是我国目前建设的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实用工程。而恒湿不恒温的空调系统让那些宝贝舒适无比。

文物与俗物
同大多数文博馆一样,过去首博的馆藏也是古代文物多,近现代文物少;文物多,“俗物”少。在人们普遍观念中,与悠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近现代与当代将近一两百年的物件都不太配称为“文物”。这样不仅人为地缩小了博物馆的收藏领域,弄得中国的博物馆只剩下四大发明、青铜器和彩陶。
博物馆里应该收藏什么呢?据一位文博学者说,一方面应该是文物,另一方面还需要俗物。在日本大阪的民族学博物馆就专门设有中国民俗馆,其藏品之丰富超过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同类博物馆。
有记忆的城市才是丰满的城市。北京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但是北京的记忆,却不一定足够完整。好在多年来首博一直在为新馆的展陈而面向市民征集文物,并且在2001年专门成立了“文物征集部”,面向北京市民征集北京的“城市记忆”。
征集物品大到家具、生活用品、书籍、服装;小到照片、录像、录音、绘画、手稿、日记、论文等实物。几年时间,首博从民间征集到了22000多件、套近现代文物。这其中出了宣统时期银号的银票、清末贵族人家孩子玩的玉质羊拐——嘎拉哈、1937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公路路线图、光绪年间的殿试册等等。
这是一件简单却难能可贵的事。随着城市的改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建筑、道路、商铺以及家庭物品消失于历史云烟。北京的古城楼、传统饮食、文化风俗,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中或人为消除,或自然消亡,如果不是近年来人们保护意识增强,很多老北京的东西恐怕真的要成为教科书里的想象了。
首都博物馆不但收藏文物,对俗物也是不遗余力地收集与保护,显出大博物馆的风范。
首博里的洋展览
首都博物馆的根基在于展示北京的历史文物和俗物,一般人想象着,它里面的展品应该全是历史久远的,中国味道十足的。但是两个国外展览在这里的展出,让人改变了这种看法。
一个是“余震——英国当代艺术1990-2006”,展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12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油画、雕塑、照片和电影等。英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艺术爆炸”时期,把这些年轻英国艺术家们称为YBA(YOUNG BRITISH ARTIST)。
另一个展览是来自西班牙的“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展。高迪是上世纪非常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他对几何有着特殊的理解,并出神入化地把它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用变幻莫测的几何表现建筑。人们评价他的作品“严谨而艺术”。
这两个展览中的作品非常疯狂,比如“余震”展览中的《超级人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塑像在一个巨大的悬崖顶上摇摇欲坠。据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尽管霍金这样有着超人智慧的科学家,也仍然是脆弱的,那些不稳定的配件支撑着他那孱弱的身体”。而高迪设计的东西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完整的平面。
两个展览既不中国也不古典,相反是非常的现代和疯狂,但绝对是世界顶尖一流的。YBA们的作品被认为“帮助伦敦重新恢复了其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地位”;而高迪建筑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首博要举办这样的展览,或是这些展览为什么要选择在首博展出?类似的问题是:为什么它不叫“北京”博物馆而叫“首都”博物馆?首都,它就应该有包容万象的大气,只要是最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们在最好的地方亮出来。
今天你首博了吗?
奥运会开幕的前几天,经常有人问:你去首博了吗?如果你去了,那你们可以大谈那里看见的宝贝;如果你说没去,那对方一定催你快去看看。在奥运会开幕的前几天,据说来首都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门口的队已经排得拐了弯。人们从来没有如此关心一个博物馆,关心博物馆里的展览。
首博为何能如此吸引人?奥运期间首博一口气推出五个重量级的展览。一般的展览规定,一级文物所占比率不能超过20%,而这次五大展览中的文物个个都算得上国宝级的。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文物集中展示,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很多老文博专家都说,短时间内看到这么多国宝级的藏品,一个人也许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除了“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收费30元外,其他展览全部免费。“中国记忆”之所以收费,是因为它太难得了。这个展览的藏品来自26个省市,是从上至国家文物局,下到全国55座博物馆征集来的,能称得上镇馆之宝的就有169件。如果说这是一次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大联展一点也不为过。不说绝后,但这样的展览可以说是空前的。
“中国记忆”的展厅,展厅不大,只是相对来说人太多了,完全是摩肩接踵,你几乎很难靠近展柜。只能站在外三层,等里面的人出来后你再使劲向里面挪。到了跟前,隔着玻璃,国宝虽然看到了,但是上面的文字解说很难仔细读,因为灯光暗,因为后面的人在催你。
很多年没见到这样拥挤的场景了,尤其是在博物馆里。这里的东西都似曾相识,比如:金缕玉衣、表情丰富的说唱俑、西安兵马俑、伏羲女娲图、2000年前的丝帛,这些在教科书上、在电视上不厌其烦提到的宝贝,如今算是在首都博物馆里聚齐了。
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出场的节目就是“击缶”,缶是中国最早的打击乐器,这里就能看到在湖北博物馆看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鉴缶。尽管以前读过资料,仍不免大为震惊。居然在2300年前就能生产如此精美绝伦的器物!不过,这种鉴缶是储冰用的,并不是打击乐器。
北京文物展是首博的常年展,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自辽宋以后中国瓷器进入了辉煌时期,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各地著名瓷窑,尤其是景德镇官窑的瓷器精品,犹如万川归海,汇聚在古都北京。北京地区出土和收藏的瓷器多为上乘之作。
还有金银器,从帝王王冠到民间饰物。金银器在皇家贵族、官吏豪绅,以至布衣百姓各个阶层中都广泛使用。最精美富丽的金银器历来为帝王所专有,用于祭祀、庆典、封赐。古都北京金银器制作艺术,尤其是辽代以来的帝王贵族用器,制作华贵精美,技艺绝伦。
奥运来了,使人们认识了博物馆的价值,走进了博物馆。虽然有点拥挤,但这可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