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刺死班主任的背后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班级第一”的尖子生,刺死了对他“恩重如山”的好教师。为何古人的“尊师重道”,如今变成了“杀师泄恨”?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还是家庭教育的忽视?这个惨剧的背后,究竟折射了什么?
  罗某杰,这个同学眼里的“尖子生”,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与班主任鲍老师发生争执后,拿起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刺死了老师。后经查实,鲍老师身上的刀伤有26处。
  案发前,鲍老师因布置作业的事训了罗某杰几句,数分钟后就有了这惨烈的一幕。
  此事于2017年11月12日发生在湖南省益阳市浣江三中,震惊全校师生,也引发众多家长思考:一个“班级第一”的尖子生刺死了对他“恩重如山”的好老师,为何古人的“尊师重道”如今变成了“杀师泄恨”?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还是家庭教育的忽视?这个惨剧的背后,究竟折射了什么?
  孩子篇:
  让人无法理解的惨剧
  (王琼,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
  惨剧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很多人依然觉得无法理解。
  因为小罗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而鲍老师也颇受学生爱戴,作为湖南省级示范中学重点培养的两个“清北(清华、北大)班”之一的1502班的班主任,他对工作用心,对学生关爱。夏天军训,他怕学生中暑,骑着电动车给大家送藿香正气水,一人一瓶。冬天,同学有点小咳嗽,他把熬好的可乐姜茶送来驱寒。后来,他因工作需要调班,当时班里的同学都不想让他走,甚至给校长打电话求情。鲍老师还安慰他们说:“我还是你们的老师,有事随时来找我。”私下里,学生叫鲍老师为“鲍子”,而更多学生则称他为“鲍嗲”。鲍老师对罗某杰也很不错,不仅安排他坐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还为他争取到了胡杨助学金。
  正因为如此,我们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为何班主任对小罗不薄,而小罗对班主任却不义?
  惨剧发生在老师办公室,里面只有他们两人,具体情况没人看到,但有同学分析,是罗某杰未完成作业被鲍老师说了几句所致。后来,我在新华社14日的报道中,看到了对事发经过较详细的描述:
  12日下午考试结束后,学校放了几个小时的假(一般每周日会有3小时的假),但班主任鲍老师把本班全体学生留了下来,让大家观看一部时长16分钟的励志视频,并要求每人写一篇500字的观后感后才能离开。这让打算到镇上买东西的小罗感到不满,当场和几个同学表示了反对。老师离开后,他起身去厕所,并一直在走廊上逗留,被班主任看见并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
  去办公室前,小罗把放在教室窗台上准备带出去的水果刀揣进了兜里。在办公室,班主任批评的不仅是他当天不端正的态度,还有最近起伏较大的成绩。鲍老师让他报父母电话号码,打给其父亲时无人接听,鲍老师正准备拨通其母亲电话时,站在侧后方的小罗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鲍老师……
  “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得完全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事后小罗给警方的说法。当时办公室里只有他们师生二人,小罗的说法不知真假。但即便他说的是真的,这也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老师。
  老师篇:
  把爱真正洒进孩子的心田
  (张海燕,某中学教师)
  在媒体采访中,很多人都提到鲍老师对罗某杰很好,那罗某杰这样认为吗?我认为不。据他们班的同学说,在高三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要求默写,小罗不想默写,然后语文老师回复他“那只能抄书了”。小罗听后非常不悦,拿出小刀在桌上刻了起来,“一边咬牙一边说杀”。这事后来在有关媒体的报道中得到了证实:“小罗和语文老师因课堂问答起了冲突,鲍老师得知此事后要求小罗道歉,并严厉批评了他。”
  我看到后来小罗在媒体采访中说:“我从来不喜欢回答问题,所以觉得鲍老师的要求有点过分。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感他找我谈心。我也不觉得班主任对我有多好。”
  多名學生回忆事发前一段时间,小罗在学习上有所懈怠,对他寄予期望的鲍老师批评了他好几次。估计祸端就在那时种下了。鲍老师觉得和学生谈心、批评学生、通知家长都是为了学生好,他万万没想到,学生已经起了杀心。直到鲍老师出于好心,想占用学生放假的一小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直到他又一次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谆谆教导,直到他再一次想和学生家长沟通,这些看似平常的又一次,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与此同时,结束了鲍老师生命的小罗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作为老师,我为罗某杰感到痛心,更为鲍老师惋惜。如果当时鲍老师多关心一下罗某杰,如果当时鲍老师用更巧妙的方式找到学生成绩下降或者不愿做作业的原因,而不是批评指责或者通知家长,是不是惨剧就不会发生?
  悲剧已出,现在批评任何人都已无意义。我们作为教书育人者,唯有更加努力,把爱真正洒进孩子的心田。
  家长篇:
  压力让少年急红了眼
  (贾媛媛,12岁孩子的家长)
  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多。
  首先,罗某杰不是一个坏孩子。他不仅学业优秀,与罗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唐先生说:“罗某杰非常有礼貌,每次见到我,老远就叫‘唐叔叔’。他成绩优秀,学习努力,很少看他出来玩耍,一回家就帮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等,很懂事。”
  据同学反映,罗某杰生活俭朴,一般学生一周有100元零花钱,而他一周包括早餐费在内只花20元。在学校,罗某杰经常穿校服,同学只见他穿过两双不同的鞋子。
  刚进高中时,罗某杰成绩中等,在班上排二三十名。由于学习刻苦,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到高二时,逐渐考到全班第一、年级前十。
  如果不是杀了人,罗某杰到谁家做儿子,相信父母都会深感欣慰的。
  其次,为什么这样一个懂事、优秀的孩子杀了一个口碑相当不错的老师呢?   我想,这可能与家里对他的要求太高有关。“妈妈对他的学习要求甚高,因而管理严格”。罗某杰其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甚至有着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他明白自己肩负着父母的希望,他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所以他的心理压力一直很大。由于长期处于压抑中,加上性格内向,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无处发泄,越积越多。
  而罗某杰所在的重点学校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大考后都会进行全校排名。作为重点学校重点班的班主任鲍老师肩上的担子很重,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多培养一些尖子生”。在鲍老师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批评和“通知家长”的举动下,罗某杰终于急红了眼,酿成大祸。
  再次,最让我感慨的是,鲍“对其(指罗某杰)好”,但罗“从未感受到”,是罗没有良心吗?我觉得未必。
  作为走过高考“独木桥”的人,我充分理解罗的部分心理和行为。因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单一标准,导致了学校“唯成绩论”,而家庭也“唯成绩论”。在一些父母眼里,除了学习,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孩子不能出去玩,不能交朋友,不能读课外书,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果只剩下一个“智”,其表现就是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
  而这有多可怕?最近江歌案的陈世峰、刘鑫,前几年投毒案的林森浩,因为小争执杀害室友的马加爵……无一不是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他们除了学习,真的什么都不会。而且从小因为成绩好,他们被家长、老师宠坏,完全没有抗挫能力,一旦遭遇质疑或遇到挫折,逆商和德商为零的他们只好寻求最原始的暴力手段,且手法笨拙无比。所以当肩负父母厚望、高考压力大到爆的学生遇到恨铁不成钢的老师时,矛盾瞬间激化并被点燃。
  为何爱会伤人,甚至会杀人?因为你所谓的“我这是为你好”,不是孩子所要的,而是他们想逃却又逃不掉的。
  这个惨剧,貌似老师和学生间的矛盾,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母对罗的要求太高,他怕父母失望,心理压力太大,长期的压抑导致了人格的扭曲。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才是核心所在。
  专家篇:
  “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
  (张唱婉,教育学博士)
  相比学习成绩,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重要。很多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督促孩子学习,而无暇顾及其他。没想到,孩子“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人生是场马拉松,笑到最后才最好。家长、老师要把目光放远一些,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三五年,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要切实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对其做个性化定制,让他做合适的事情,以发挥其最大潜力;在行为规范上,不要天天说教,不要总是告诫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而要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待人接物;不强制孩子做什么,而对其进行兴趣引导,每个孩子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感兴趣的事情,可以观察其特点,让孩子感兴趣的事变成孩子生命中的强项,这样他就会有成就感和存在感。
  2.不要把孩子和他人比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应该是“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做得更好”,尤其不要说孩子这不如别人、那不如别人。让孩子取长补短,不如让孩子扬长避短。父母要帮助孩子在某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说他这门功课学得有多好,而是要让孩子相信,不管他处在什么位置,都可以被别人接纳,都值得被爱。这样,他就会有安全感,有力量去抵御遇到的任何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成就每一个不一样的人,尊重个体選择。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中发展。
  所有的果,都是多年前种下的因。希望此事可以给所有的家长、老师们敲响警钟,不再唯成绩论、唯学历论,而要多关注孩子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日实现“教育自信”,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
  编者的话:
  据说在中国古代,为训练一种小丑,孩子出生后就把他放在一个罐子里生活,若干年后再把罐子打碎,从此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然后到处表演。
  这形象说明了一些中国家长的心态: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有资格规划你的行动、你的未来。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给孩子自由和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释放其创造力、想象力,让孩子有机会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包括一些老师对学生,都有一种特别直接的思维模式:我这么做,全是为你好!果真如此吗?
  心理学家分析后认为,打着“我这是为你好”幌子的人,并不是为你好,而是因为我体现了为你好,让自己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说“我这是为你好”的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我。
  通过这个惨剧,希望家长和老师们都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自我修行,让孩子以他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而不是让孩子拥有好分数、好学历或者好工作。大量的例子表明,在生命的长河里,成绩和学历对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占比越往后越小,而努力上进的心、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格等软实力的占比则会越来越大。
  同时,也希望家长、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和学生,因材施教,别用自己所谓的“爱”去伤害他们,让孩子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最成功的别人”。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日前,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20年底,建立健全教育移动应用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初步建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  “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覆盖了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APP,对促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2019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尾气,加上工厂燃烧煤炭,排放大量浓烟,雾霾天气越来越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戴上厚厚的口罩,以保护脆弱的呼吸道,否则,咳嗽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以后出门都要戴上防毒面具吗?回答是明确的:不!我們必须改变现状!环保形势迫在眉睫,那就让我们从身边、从此刻开始行动起来吧。  (指导老师:席振娟)
【人物名片】  徐智明,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1995年创办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现为北京快书包图书发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兼职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教育研究者,与妻子合著有系列图书《育儿基本》。  徐智明是一位企业家,也是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家庭教育的要领在于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和自主生活。日前,笔者采访了他,请他详解
注意听讲  陶宇航是个调皮鬼。那天上作文课,他一会儿用笔捅小夏,一会儿对李晓晓做鬼脸。过了一会儿,他又想起昨晚电视剧中躺在病榻上的李大叔……他的举动被讲台上的王老师看得清清楚楚。下课了,王老师把陶宇航叫到了办公室,苦口婆心地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意义,殷切地希望他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写出力透纸背的文章。面对王老师慈祥的眼睛,陶宇航羞愧地低下了头。 (指导老师:万坤山)  治理雾霾  雾霾的形成既有气象原因
牛牛不想出去玩,就想去超市买玩具  我家附近有个篮球场,我常带女儿牛牛去那里玩。但最近我发现她越来越不想去了。那天,我又要带她去,她不情愿地说:“妈妈,篮球场上就是几个人在打球,不好玩,我不想去。”我问:“那你想去哪儿?”她脱口而出:“超市。”  牛牛去超市,不是想买零食,而是想买玩具。以前她小,只要分散其注意力就能糊弄过去。如今她长大了,不好糊弄了。这不,家里的积木、娃娃、超级飞侠、奥特曼等玩具
联词:雾霾,尾气,燃烧,呼吸道,明确,那么,口罩,在所难免  汽车燃烧汽油后排出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有害气体会伤害我们的呼吸道,迫使我们出门不得不戴口罩。有关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那么大气层被污染就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出行要尽量少开车,最好步行或騎自行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指导老师:席振娟)
每次做新衣的时候,母亲都会把余下来的碎布整齐地放在小包袱里,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取出来,大块的做鞋面布给我们做新鞋,小块的用不同花色一块块缝起来做成花书包、坐垫等。母亲用一把剪刀和针线把细碎的生活连成了一片,那个小针线篓像“百宝匣”一样一直伴随在她身边。  ——王卓营(郑州)  从爷爷参加革命到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爷爷走了,父親走了,但他们正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们这个家族一代一代传承着。我
【人物名片】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同时担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有“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之称。  家庭中,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照顾我,爸爸照顾妈妈,我和妈妈一起帮爸爸,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链接关系,而不是形成一个中心的关系  笔者:李教授,您对青少年犯罪有长达40年的研究,对马加爵、药家鑫等社会热点案件,都有过精彩的分析和评论。您一直
两个苹果  □ 李俊燕(濮阳)  那年,我刚满10岁。一天下午,我跟父亲去他单位拉过节分的苹果。像往常一樣,我们还要把住在单身宿舍的夏伯伯分的苹果一起拉回去。  父亲把两筐已经称好重量的苹果搬上三轮车,我在后面扶着筐,朝夏伯伯的宿舍走去。途经一段坑坑洼洼的路面时,三轮车剧烈地摇晃起来,贴着夏伯伯名字的那筐苹果掉出来两个。我赶忙捡起来,随手放进了我家那筐苹果里。  父亲看见了,止住脚步,目光在我脸上
适度的自我惩罚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而不健康的自我惩罚则是一种自我伤害,它会让孩子攻击自我、轻视自我、隔离自我,甚至抛弃自我。  因为考试发挥不佳,她曾剪掉长发、冬天洗冷水澡、罚自己把错题做10遍、7天不开手机,甚至多玩一会手机都要用刷题进行自我惩罚  奚女士是一位画家,多年的艺术创作使她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她在家庭教育上的困惑显得异于常人:“小蕾有心理问题,她有自残倾向,如果现在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