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演唱的显性动能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音乐剧,从轻歌剧《彭赞斯海盗》(Pirates of Penzance,1879)到黄金年代的《俄克拉荷马!》(Oklahoma!,1943),到以剧本为重的《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1987),再到摇滚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2015),绝大多数的剧目都要求演员是位好歌手。没有他们的歌唱,就无法呈现整个剧目的戏剧音乐骨架。而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音乐风格的剧目对演员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譬如在《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1986)中,吉莉女士必须有坚固的“实唱”(Belt),如同大女主;《她爱我》(She Loves Me,1963)中的阿玛丽娅以古典唱法(Classic)来演绎女高音声区的多首歌曲,但她必须要在歌曲《我的鞋呢?》(Where’s My Shoe)中使用说话位置来歌唱。
  歌唱技术是音乐剧演员完成“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叙述故事或推进情节发展”等戏剧任务的动力,也是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可直接感知的,因此可称其为音乐剧演唱的“显性动能”。从百老汇音乐剧的百年发展来看,演员们的歌唱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古典唱法及其进化形式——Legit


  在百老汇早期音乐剧时期,受欧洲轻歌剧、音乐喜剧等音乐戏剧形式的影响,此时期的歌唱技术来自古典唱法,演员的优美音质、饱满的元音、纯净而不间断的连音(Legato)、开放的腔体、温暖的共振等与当时的轻歌剧表演基本无异,例如赫伯特的《淘气玛莉塔》(Naughty Marietta,1910)、齐格菲尔德《富丽秀》系列(Ziegfeld Follies of 1911-1919,1911-1919)“公主音乐剧”四部曲《太棒了,埃迪》(Very Good Eddie,1915)、《哦,男孩!》(Oh, Boy!,1917)、《交给珍妮》(Leave it to Jane,1917)、《哦,女士!女士!!》(Oh, Lady!lady!!,1918)。
  进入到1920年代,源自古典唱法的音乐剧歌唱技术有些变化,例如《演艺船》(Show Boat,1927)的歌曲《叫我如何不爱他》(Can’t Help Lovin’ Dat Man)中,胸声色彩比以前较浓厚,低声区受爵士乐的影响,出现爵士乐特有的律动,而这对女高音演员而言不是很友好,因为戏剧角色“朱莉”是黑白混血女性,演员需将爵士乐风格融入古典唱法来准确塑造人物形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剧歌唱比过去更加轻柔或活泼,例如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1935)、罗杰斯与汉默斯坦(Rodgers & Hammerstein)的《俄克拉荷马!》《旋转木马》(Carousel,1945)、科尔·波特(Cole Porter)的《吻我,凯特!》(Kiss Me,Kate!,1948)。
  百老汇音乐剧发展至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音乐剧题材内容得到广泛延伸,更多平民故事呈现在舞台上,过去沿用的古典唱法已不再能满足市场需要。例如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1951),当时久负盛名的戏剧演员格特魯德·劳伦斯(Gertrude Lawrence)出演剧中女主角“安娜”,她不是歌剧演员,自然不能运用纯正的古典声乐技术。但是为了整个剧目的唱法统一,演员在一个八度内尽可能地融合“说话”与“歌唱”。此时期的古典唱法呈现新趋势,即更为近似语言。这种“新趋势”是在美声基础上向现代观众的口味倾斜,使演员的歌唱更轻松、声音位置更靠前,但又没有失去古典唱法特有的连贯和腔体共鸣。而“Legit”就是行内人士对此类新型古典唱法的统称。



  百老汇使用的“Legit”是术语“正统”(Legitimate)的简写,作为古典唱法的昵称最早出现在1900年代,现在主要用于区别百老汇另一常用的实唱技术(Belting)。Legit被描述为具有抒情性的、类似说话的声乐品质,强调歌词的清晰度;通常有稳定而持续的颤音,多用传统意大利元音发声,强调整个音区的音色一致,在高声区有歌剧音质。此类型音乐剧演员有理查德·凯利(Richard Kiley)、芭芭拉·库克(Barbara Cook)、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约翰·莱特(John Raitt)、戈登·麦克雷(Gordon MacRae)、克雷格·舒尔曼(Craig Shulman)、凯利·奥哈拉(Kelly O’Hara),奥德拉·麦克唐纳(Audra Macdonald)等。
  根据音乐剧的不同类型,Legit会呈现出两个不同技术层面:“歌剧化”与“近歌剧化”。前者集中出现在早期音乐剧,以及维克多·赫伯特(Victor Herbert)、西格蒙德·隆伯格(Sigmund Romberg)和鲁道夫·弗瑞尔(Rudolf Friml)、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早期“罗杰斯与汉默斯坦”等人创作的音乐剧中。而在过去的70年中,很多音乐剧以“近歌剧化的Legit”作为戏剧表达的主要歌唱方式。不论是黄金时期的《富贵荣华》(Kismet,1953)、《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56),还是20世纪末的《雷格泰姆》(Ragtime,1996)、《玛丽·克里斯蒂》(Marie Christine,1999),抑或是千禧年后的《晴光翡冷翠》(A Light in the Piazza,2003),都能从中发现那些音乐是为接受过美声唱法训练的歌者而作。在世界闻名的《剧院魅影》中,尽管作曲家韦伯为演员莎拉·布莱曼创作了完美展现女高音花腔技术的歌曲“剧院魅影”,但综观全剧的歌唱技术呈现,仍是以“近歌剧化”的Legit技术为主。

二、实唱技术(Belting)




  1930-1950年代的百老汇,音乐剧演员面对大量观众,需要跟管弦乐团尤其是爵士时代的铜管乐队实现声量平衡。他们尝试前移腔体共鸣位置,以获得更多胸声,使声音更加明亮,这时就是“实唱技术”的发展契机。最早尝试且成功的是埃瑟尔·莫曼(Ethel Merman),她在寻找一种可以充满大房子的声音,无须扩音器就可以轻松表达戏剧文本,该声音的质量与爵士乐器更匹配,更能完美描绘内心坚定、自我强大的戏剧人物。
  “实唱”没有单一的定义。这个词本身来自俚语“wallop”,意思是“猛地一击”。因剧本的驱动,它在戏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像是说话或喊叫,并在今天的许多音乐剧中使用。百老汇音乐剧面试中的“实唱”多被形容为“明亮的”“铃声响亮的”“响亮的”“向前的”“说话一样的”和“大喊”。但有些专家认为该唱法不需要特别大声,且无“嘶吼”的品质。在专业声乐学习背景下,鼻音是可选的,也可以用颤音提高实唱的感知美。“实唱”具有相对较高且向前的舌位,以及窄咽、高喉位;与其他唱法相比,喉位更“灵活”,可根据实唱声音的类型进行升降。实唱中几乎不倾斜甲状软骨,其喉咙的垂直升降可被视为“喉部倾斜”,以期获得更高的实唱音。当然,喉头过高会使人衰弱,过低也会是毁灭性的。但是某些歌手也能在相对的低喉位和宽咽状态下完成实唱。跟古典唱法相比,实唱需要更高的声门下压力,增加肺部压力使代表胸声的音频向上延伸,超出预期的情态音范围,进入假声域。
  实唱在中声区有多种声音呈现,但不是相同的品质,其技术通常包括纯实唱(pure belt)、轻实唱(light belt)、健康实唱(healthy belt)、胸声实唱(chest belt)、强实唱(power belt)、流行实唱(pop belt)、摇滚实唱(rock belt)、鼻音实唱(twangy belt)、高位实唱(high belt)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百老汇音乐剧都需要实唱,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需要,这视剧目的戏剧表达要求而定。但在某些特定歌曲里,这种质地的声音不可替代,拥有这种技巧的歌手有埃瑟尔·莫曼、塞莱斯特·霍尔姆(Celeste Holm)、丽莎·明内利(Liza Minelli)、劳瑞·比奇曼(Laurie Beechman)、帕蒂·卢彭(Patti Lupone)、珍妮佛·霍利迪(Jennifer Holliday),伊迪娜·门泽尔(Indina Menzel)、南希·奥佩尔(Nancy Opel)、亚当·帕斯卡(Adam Pascal)、托尼·文森特(Tony Vincent)等。



  不论是《玫瑰舞后》(Gypsy,1959)中的《一切进展顺利》(Everything’s Coming Up Roses),还是《魔法坏女巫》(Wicked,2003)中的《抗拒引力》(Defying Gravity),又或是《摇滚年代》(Rock Ages,2005)、《美国白痴》(American Idiot,2009)等当代音乐剧中的大量摇滚歌曲,都需要演员具备强大的实唱技术才能完成既定的戏剧表达。但是该技术必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练习和实践,从而发现歌曲中何时且如何使用“实唱”,以及如何避免因过度“实唱”而引起的声带小结、息肉、囊肿、水肿、出血等病变以及疲劳、痛苦、嘶哑等不良问题。

三、混声技术(Mixing)


  百老汇音乐剧在20世纪历经革新、成熟、鼎盛、衰落、复兴,混声技术(Mixing)跟实唱技术一样被演员们广泛使用。不论是首个将歌曲和对白整合在严肃叙事中的《演艺船》,还是率先用大段叙事性舞蹈完成多个叙事任务的《俄克拉荷马!》,歌曲文本成为理解戏剧人物情感的关键。为了让演员的角色表演更加贴近戏剧要求,作曲家常选择更合适的音域来实现歌者“说话般”的歌唱。中、低声区的“实唱”可以实现作曲家的创作诉求,但是让“实唱音域”继续向高声区延展时,混声技术便成为有效手段。
  混声技术可实现胸声与头声之间的“无缝连接”。例如音乐剧中的大女主或天真无邪女主,通常有较宽音域(F4-G5),在实唱技术与古典唱法之间会存在混声技术。作为一种声学策略,混声技术能够持续降低歌唱时所需的声带压力。音乐剧演员学会了如何将胸声与头声有效混合,可以使实唱技术支持的声音更为真实。一周登台8次对演员而言是个挑战,尤其是要发出剧中歌曲或特定音符所需的音色,调整头声和胸声的“比例”尤显重要。当音域往上扩展时,会要求更多的Legit品质,擅长如此表现的音乐剧演员有丽兹·卡拉威(Liz Callaway)、梅丽莎·埃里克(Melisa Errico)、丽贝卡·卢克(Rebecca Luker)、卡萝莉·卡梅罗(Carolee Carmello)等人。
  音樂剧演唱中的混声,其含义不同于古典唱法的混声。音乐剧的混声音域是头声音域与胸声音域的混合,其中胸声音域占优势,而在古典歌唱的混声中,头声音域占优势。音乐剧歌曲演绎中,因为声区变化、语言表达以及戏剧需求,演员的混声品质有不同类型,如平衡的混声、混声/实唱(mix/belt)、胸声-混声(chest mix)、头声-混声(head mix)。



  此外,音乐剧的音乐风格也会影响到演员的混声技术运用,例如在“汉默斯坦接班人”桑岱姆为音乐剧《拜访森林》而作的歌曲《宫殿的台阶上》(On the Steps of the Palace,第3-107小节)中,以甲杓肌(Thyroarytenoid, TA)为主导的混声有6处,以环甲肌(Cricothyroid,CT)为主导的混声有1处,CT和TA可互换为主导的混声有2处;而流行色彩浓厚的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1980)中的歌曲《一厢情愿》(On My Own,第7-55小节)有6次运用混声技术,其中CT为主导的混声仅有1处,其他处均是以TA为主导的混声。而那些具有摇滚气质的音乐剧歌曲更多使用以TA为主导的混声,例如在音乐剧《油脂》(Grease,1971)的歌曲《看着我,我是桑德拉·迪》(Look at Me, I’m Sandra Dee,第7-89小节)中出现了6次,而在音乐剧《我爱你,你那么完美,现在变了》(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1996)的歌曲《永远的伴娘》(Always a Bridesmaid,第4-144小节)中则高达10次。
  综上可见,健康地使用混声技术,是绝大多数音乐剧演员的成功经验。一首歌曲中,演员若自始至终都是“实唱”,尤其是因戏剧表达要求而频繁地“呐喊”,会使声带处于紧张且易充血状态。进入过渡声区时如何在CT与TA之间取舍并实现平衡,就成为当代成功演员的不二选择。
  进入新世纪后的音乐剧市场对实唱技术以及会“实唱”演员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而只受过古典声乐训练的演员显现出就业劣势。因此,科学掌握实唱技术,并在“实唱”与“混声”之间实现健康的平衡,则成为他们日常歌唱训练的重中之重。



  音乐剧中的声乐品质被描述为像“说话”,因为这不是孤立于文本的戏剧需求而存在的。剧中角色的选择会影响演员的声音质量,就像戏剧性动作和歌曲的戏剧情感需求一样。演员的歌唱会受到语言的韵律(节奏、语调、重音)和歌曲的音乐元素的影响,但不是每个词都有相同的重音、音量或质量。如何获得具有吸引力的声音以及清晰的咬字吐词,这需要演员具备以健康发声为基础,且融合多种歌唱技术和方法后,最终形成的平衡、有效、整体的歌唱技能。只要是健康的歌唱,不論是运用何种歌唱技术呈现不同的音乐风格,声音都应该是自由、开放的,没有过度的紧张或收缩,且有良好的声带运动控制和流畅发音。只有如此,演员才能获得充足的显性动能,在音乐剧舞台上塑造不同的戏剧人物形象,进而跟剧组的所有成员一起完成戏剧任务。
其他文献
“何谓信仰,那是历久弥坚;何谓誓言,那是永不背叛;何谓理想,那是矢志不渝;何谓先锋,那是奋勇向前……”激昂的歌声感染着每一个人。这是9月24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发布仪式暨首讲活动中的动人一幕。于此,“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正式揭牌。  “初心讲堂”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是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为核心阵
期刊
同样诞生于1813年,歌剧巨擘威尔第与瓦格纳凭借可观的歌剧杰作及各自明确而伟大的歌剧理念,将意大利歌剧和德语歌剧分别推向辉煌的巅峰。百多年来,他们的经典作品不断被演绎,给世界观众带去感动。作为上海歌剧院酝酿筹备多时、歌剧迷们期待已久的一台演出,“歌剧双雄会·威尔第&瓦格纳歌剧集萃音乐会”,11月13日将重磅登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这场音乐会中,上半场将由特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期刊
团伊玖磨(Ikuma Dan,1924~2001),日本著名作曲家,1924年出生于东京,1942年考入东京音乐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本科。1945年毕业后专门从事音乐创作活动,并经常指挥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团伊玖磨的创作范围极广,从歌剧、戏剧、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到电影音乐、合唱曲、儿童歌曲,几乎涉及每一个音乐领域。其中团伊玖磨在歌剧创作方面的光辉业绩是众所周知的,《荒山狐乐》便是他的
期刊
次女高音玛达莱娜·科泽娜(Magdalena Ko?ená)1973年5月26日出生于捷克南部摩拉维亚的首府布尔诺市,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物理学家。儿时便参加儿童合唱团的她,原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在14岁参加布尔诺音乐学院入学考试前,她在学校体育活动时伤到了手,只好改为参加声乐考试,并一举被录取。  在布尔诺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她原是女低音,唱过许多巴赫和早期的声乐作品,主科导师是伊娃·布拉霍娃(E
期刊
小瓊:刚刚过去的9月30日,成为全美歌剧迷的哀悼日。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去世,享年95岁。他的名字叫卡莱尔·弗洛伊德。  小薇:我记得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苏珊娜》(Susannah)写于1955年,但直到1999年才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蕾内·弗莱明(Renée Fleming)担纲主角,与塞缪尔·拉米(Samuel Ramey)演对手戏。  小琼:也许我应该再补充一些。《苏珊娜》是弗洛伊德根
期刊
2021年8月19日,我在“上剧场”观看了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  作为音乐爱好者,不会不知道这个名字;不是剧名,而是一个“天才音乐家”的名字。  据闻这是一部韩国人创作的音乐剧。节目单上没有标明,只在“原版制作”下列出作者的名字,如:编剧、作词Yoo Hyeon, Kim,作曲Jin Wook, Li / Bo Ram, Kim等。另一页“制作出品”下,则是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及主创团
期刊
李亭是全国有成就有影响的剧作家,听说搞了部新戏——音乐剧《100》,于是有所期待心里有底。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宣传部指导、成都武侯音乐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品、四川蜀风国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成都优胜实业有限公司创作制作、李亭戏剧工作室负责执行的项目,从正式建组到开台试演仅仅一个月零两天,且全程处于疫情紧张阶段,太冒险了吧?2021年8月30日,当我走进成都棕北音乐厅,舞台呈现的结构形态,在我的视野里罕见
期刊
2021年9月20日晚,全息沉浸式大型声乐套曲《万里长沙》在湖南长沙马栏山中广天择演播厅首演。  大型声乐套曲《万里长沙》是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江大河交响季,百里画廊百年歌”系列文化活动之一。套曲以长沙的前世今生为纽带,以标志性的文化人物、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诗”“乐”“舞”“器”“光”“电”等传统与现代科技的有机整合,向世人展示出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劳苦大众上下
期刊
歌剧《灰姑娘》(Cendrillon)是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内(Jules Massenet)于1893年与脚本作者亨利·凯恩(Henri Ca?n)共同构思的。凯恩的脚本根据法国诗人和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98年的童话《灰姑娘》创作。佩罗67岁时方因失业而投身写作,两年后出版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使他迅速成名。他随后创作的著名童话《小红帽》和《睡美人》等均极受欢
期刊
就算在一年前,当大家开始讨论全球后疫情时代逐渐“恢复常态”时,我心里总是在疑惑,想要把世界还原,真的能办得到吗?事实上,一条文艺新闻说明了一切。那就是珍·莫斯(Jane Moss)退出林肯中心。  去年夏末,莫斯辞去了她的艺术总监一职——在过去的27年里,她在林肯中心的领导地位高高在上,刚好跟我从事音乐评论的年份相若。林肯中心是全球最庞大的文化机构,在她宣布离任之前,林肯中心旗下各家场馆的大门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