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子女基本素质提高方略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等基本素质方面,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影响到城市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甚至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质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子女基本素质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质问题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5亿,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已超过20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就有360万人之多。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素质,进而影响着未来我国城市公民的素质,但目前,对他们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思想观念上的不思进取和不求上进。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来到城市中生活,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他们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即农忙时节及寒暑假期间,他们跟随父母回到农村,其它时间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在城市,也是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而不断变换生活学习环境。这种流动生活及家庭出身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不把自己看作城市人,认为自已只是暂时在城市中生活和学习,迟早要回到农村去。这种观念是造成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求上进的思想根源。
  心理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上学要比城里孩子多花很多的钱。上学后,有的被编入农民工子女组成的班级。因此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调查中发现:有38%的学生认为班级中的同学看不起他;有24%的学生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别人批评或冒犯他时,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22%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一起是多余的。长此以往,农民工子女受到的歧视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中造成创伤,留下阴影,产生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心理,其人格逐渐被边缘化、被扭曲变形。
  其次,悲观的心理。地位低下、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成绩不理想,使他们对自己升入重点中学和考上大学没有信心,这种悲观心理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对前途不敢想象或者觉得自己将来没有像城市孩子那样的前途。第三,普遍的依赖心理。农民工子女大多觉得自己的事都是由父母来安排的,所以,生活学习甚至今后成家立业也都应该由父母来决定,他们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自己的主见,自立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在父母面前他们不敢有自己的主张,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他们也存在听从别人安排的心理。
  沟通能力差,行为上存在偏差。一些农民工子女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很少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在家里,他们缺少与父母及家人的交流与沟通,所以,有困难也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他们的社会参与率较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更没有城市公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既不是城里人,又不是乡下人,是一种“双重边缘人”等等。
  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素质问题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它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子女自身的成长进步,影响其成长为现代人。农民工子女的自卑、消极、盲从、冷淡、保守的人格特征會造成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不佳,甚至失学,最终使他们的文化水平低下,使其无法养成现代人格,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第二,它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上述问题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有些已经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隐患。第三,它使农民工子女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城市生活。这就必然影响城市化的质量,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导致城市农民工子女基本素质问题的原因
  户籍制度的制约。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造成多种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这个决定因素的制约,我国在城市管理中,在就业、教育、居住等许多领域的政策法规上,存在着对有城市户口和没有城市户口的区别对待,使得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只有城市人才能获得的福利待遇,这种政策的不公平所带来的机会的不平等势必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工作学习和发展造成许多障碍,最终造成农民工及其子女始终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
  家庭教育上存在偏差。首先,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方式落后。在子女教育上,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容易采用传统的“棍棒教育”的方式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放任自流、疏于管教,而大多数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较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农民工持有“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儿长大后是他家的人”。对孩子的上学问题不主动,导致入学率不高,据黑龙江省的相关调查显示,6周岁儿童中有48.2%没有接受入学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少是影响他们素质的根本原因。
  经济条件差是导致问题产生的物质根源。据相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城市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仅为700余元。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导致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而疏于教育子女,有些农民工即使想让子女考大学,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不能像城市家庭那样花很多钱参加文化课补习或进行各种特长训练,由此又造成了农民工子女的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
  社会偏见导致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传统的“轻农”、“贱农”观念至今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观念的世代传承,最终使城市人形成轻农、贱农到排斥农民的思想。城市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相对优越于农村居民,这使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上也优越于农村居民,因而从心理上也看不起进城的农民工,这种歧视心理和行为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造成一些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和仇恨心理。
  居住空间的相互隔绝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缺乏相互了解。社会学相关理论认为,两个社会群体居住隔离程度越高,相互之间的交流越少,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和冲突就越多。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交往少也是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的重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途径
  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户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各种不公平对待以及歧视心理和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给农民工及其子女适应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革有关城乡教育的不同政策。要实现教育政策的公平,尤其要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政府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认识到,社会力量办学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最终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政府理应给予积极支持。
  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沟通能力。学校首先要创建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农民工子女在班级和学校与城里孩子一样学习和活动,使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融洽相处、一起成长。同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合力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为此,学校要及时成立“打工族家长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或班级的会议,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等问题,共同教育孩子成长。
  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引导,改变其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要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使农民工改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引导他们重视对子女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新闻媒介要改变过去片面宣传进城农民工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做法,积极宣传和报道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转为城市人口就不会实现农村城市化,而今天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就是未来的城市人口,因此,城市人不应该歧视和排斥他们,而应该理解和接纳他们。
  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流。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交往,使他们由相互了解到相互理解和接纳。在居住环境上,要消除以往人为的隔绝状态,随着农民工进城购房比例的加大,原来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在居住空间上的隔离状态必将逐步改变;在社区管理中,也要开展一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联谊活动,如在“邻里节”期间,可以开展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广泛接触和交流,逐渐改变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消极刻板的印象,也会逐渐改变城市居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所持的歧视和排斥的态度。最终为农民工及其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动员全社会力量,帮扶农民工子女成长。高校师生可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文化课的补习帮扶以及开展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一些农民工子女的自卑、懦弱等消极心理,可以在中小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高校可以在中小学校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对农民工子女的能力素质帮扶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作者为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2000年三八之夜,约数好友小聚,畅饮欢谈,不胜酒力,渐入梦乡……为了申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向世界展示新北京风貌,北京市政府邀请了了一批世界级大师,为奥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公共治理活动是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受行政人格支配的公务员的行为选择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广大公务员普遍、完美的行政人格的建构,是政府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必要途径与方式之一,也是中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管理 社会矛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