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自信失落的种种表象和自信失落给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职业院校大学生自信失落的根源,提出了帮助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主体意识,找回自信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自信
[作者简介]谢文兵(1977- ),四川临水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91-02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程度
2006年7月,笔者对深圳、长沙四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2007年1月,笔者又对深圳特区一所大学几十个专业的八百多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20.3%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心。被调查的八百余人中有71.6%的同学觉得整日无所事事,茫无头绪,其中21.4%的同学经常陷入这种迷茫状态,有17.3%的同学担忧未来的前景。
把立足点自“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转向21世纪的大学校园,曾经被无数莘莘学子不断诠释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和先锋队”的高度自信已日趋淡化,另外,在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的现实面前,大学生们往往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因此,当代大学生仍有自信心,但这种自信正在日益淡化。
二、大学生自信失落的种种表象
由于缺乏自信心,当前职业院校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方式、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均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产生了种种畸形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观念。主要表现如下:
1.小足即乐。在大学校园内风靡着“60分万岁,少一分残废,多一分浪费”的口号,有这种意识或潜意识的大学生们追求的是最大化的自由(无所事事)和最小付出后的满足,这是他们小足即乐的典型表现。
2.随波逐流。部分大学生日益缺乏万马齐喑时的一鸣惊人和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勇气,屈从甚至迎合于不正当、不道德的社会世俗,一些人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不再崇尚知识,不再以读书为荣。
3.推卸责任。当今的部分大学生已经淡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不再想承担传承人类先进文明、文化和道德的责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低头走路,抬头看天,休管他人苦和难”等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原谅自己不作为的口头禅。
4.及时享乐。当西方思潮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国人的头脑时,大学生们也开始狂热地追赶时尚,部分学生推崇“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的高调享乐主义。但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又不甘做时代的落伍者,于是不断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更有甚者,出现偷抢等违法行为。
5.抱怨社会。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是大学生不够自信的直接表现。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逐渐失去了主体意识,于是,诸如“社会不再为我设定,我也不再为社会而设定”的种种怨叹此起彼伏。
上面列举的种种表现在大学校园中已屡见不鲜,表明大学生自信失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趋势。
三、大学生自信失落对校园文明建设的危害
一定数量大学生的自信失落无疑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其自信失落将对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看来,将阻碍我国精神文明进步。
首先,大学生自信失落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校教育的秩序,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如果大学生缺少自信,学习能力下降,必然使学校的知识密度减低,使课堂上的主角从学生向教师偏移,打破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稳固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其次,大学生自信失落将增加学校管理工作的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有12.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竞争很残酷,社会道德有时不能顾及”,甚至在已入党或要求入党的学生中,只有33%的人入党主要动机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有33%的学生同意“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自私”的观点。自从有了这些观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便多了一份不信任,不少学生有了把自己和群体隔离的想法和做法。另外,一些大学生用高消费、假名牌服装、泡吧等方式来遮掩其不够自信的内心世界,而他们又不具备这种行为的经济能力,从而造成对社会和校园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四、大学生自信失落的根源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自信失落问题是这种演变的一大推动力。要探究大学生自信失落的根源,不妨从“五四”时期的青年谈起。
1919年,各帝国主义对我国长期肆无忌惮的侵略使人民大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形下,最容易被唤起激情的年轻人开始奋力反抗,各高校游行示威活动此起彼伏,一股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气势迅速扩展到整个中华大地,中国革命从此拉开序幕。而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一群群青年肩负着共同的理想,在贫困的中国大地上以无比的自信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青年在人生价值追求上逐渐表现出冲突、迷茫和探索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群体明显具有比较稳定的个人主义倾向,自我价值、自身利益和情感的需求逐渐沉淀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出现了其价值判断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猛然抛进80度的热水锅中,青蛙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水锅;但若把一只青蛙放进20度的水锅中,然后对水锅缓缓加热,结果是青蛙丧生于水锅之中。当今部分青年大学生正如20度水锅中的这只青蛙,他们在校园这鼎水锅中感受着市场经济的温度,从当初的适应即将达到想挣脱却无力挣脱的境况,逐渐因失去了社会主体意识而丢失了自信。
人们通常为了物质需要去追求,去竞争,去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人奉献了一切,同时也容易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和空虚,产生各种对价值观的疑问。部分大学生就是这样,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较为宽裕的生存环境时便逐渐失去了勇于进取的精神,也失去了继续拼搏的自信。
五、高校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重拾自信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总是属于青年人的,21世纪的中国将走向何方?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与年青一代特别是已经走进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有密切的关系。
曾有一段时间,受功利化思想和短视行为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知识无用论”的论调,使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受到困扰。然而事实证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水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被重视程度也必将逐步提高,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学生必须保持自信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学校教育帮助部分自信失落的大学生重拾自信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拾自信的主要切入点是让他们找回在激烈竞争中所弱化或失去的社会主体意识。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让一部分进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迷雾的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原则是既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明辨是非,及时纠正错误的理念。
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自信的人生方向发展: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二是要引导学生合理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三是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四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五是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找回自信,做一个轻松、勇敢、虚心、诚实、乐观和果断的新时期大学生。
帮助一批丢失自信的大学生重拾自信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学校、社会应当用最短的时间来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许明.关键时刻[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l977.
[2]周惠恒,唐建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自信
[作者简介]谢文兵(1977- ),四川临水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91-02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信程度
2006年7月,笔者对深圳、长沙四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2007年1月,笔者又对深圳特区一所大学几十个专业的八百多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20.3%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心。被调查的八百余人中有71.6%的同学觉得整日无所事事,茫无头绪,其中21.4%的同学经常陷入这种迷茫状态,有17.3%的同学担忧未来的前景。
把立足点自“五四”时期的大学校园转向21世纪的大学校园,曾经被无数莘莘学子不断诠释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和先锋队”的高度自信已日趋淡化,另外,在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的现实面前,大学生们往往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因此,当代大学生仍有自信心,但这种自信正在日益淡化。
二、大学生自信失落的种种表象
由于缺乏自信心,当前职业院校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方式、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均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产生了种种畸形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观念。主要表现如下:
1.小足即乐。在大学校园内风靡着“60分万岁,少一分残废,多一分浪费”的口号,有这种意识或潜意识的大学生们追求的是最大化的自由(无所事事)和最小付出后的满足,这是他们小足即乐的典型表现。
2.随波逐流。部分大学生日益缺乏万马齐喑时的一鸣惊人和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勇气,屈从甚至迎合于不正当、不道德的社会世俗,一些人受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不再崇尚知识,不再以读书为荣。
3.推卸责任。当今的部分大学生已经淡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不再想承担传承人类先进文明、文化和道德的责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低头走路,抬头看天,休管他人苦和难”等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原谅自己不作为的口头禅。
4.及时享乐。当西方思潮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国人的头脑时,大学生们也开始狂热地追赶时尚,部分学生推崇“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的高调享乐主义。但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又不甘做时代的落伍者,于是不断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更有甚者,出现偷抢等违法行为。
5.抱怨社会。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是大学生不够自信的直接表现。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逐渐失去了主体意识,于是,诸如“社会不再为我设定,我也不再为社会而设定”的种种怨叹此起彼伏。
上面列举的种种表现在大学校园中已屡见不鲜,表明大学生自信失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趋势。
三、大学生自信失落对校园文明建设的危害
一定数量大学生的自信失落无疑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其自信失落将对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看来,将阻碍我国精神文明进步。
首先,大学生自信失落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校教育的秩序,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如果大学生缺少自信,学习能力下降,必然使学校的知识密度减低,使课堂上的主角从学生向教师偏移,打破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稳固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其次,大学生自信失落将增加学校管理工作的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有12.8%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竞争很残酷,社会道德有时不能顾及”,甚至在已入党或要求入党的学生中,只有33%的人入党主要动机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有33%的学生同意“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自私”的观点。自从有了这些观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便多了一份不信任,不少学生有了把自己和群体隔离的想法和做法。另外,一些大学生用高消费、假名牌服装、泡吧等方式来遮掩其不够自信的内心世界,而他们又不具备这种行为的经济能力,从而造成对社会和校园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四、大学生自信失落的根源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自信失落问题是这种演变的一大推动力。要探究大学生自信失落的根源,不妨从“五四”时期的青年谈起。
1919年,各帝国主义对我国长期肆无忌惮的侵略使人民大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形下,最容易被唤起激情的年轻人开始奋力反抗,各高校游行示威活动此起彼伏,一股巨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气势迅速扩展到整个中华大地,中国革命从此拉开序幕。而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一群群青年肩负着共同的理想,在贫困的中国大地上以无比的自信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青年在人生价值追求上逐渐表现出冲突、迷茫和探索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群体明显具有比较稳定的个人主义倾向,自我价值、自身利益和情感的需求逐渐沉淀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出现了其价值判断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猛然抛进80度的热水锅中,青蛙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水锅;但若把一只青蛙放进20度的水锅中,然后对水锅缓缓加热,结果是青蛙丧生于水锅之中。当今部分青年大学生正如20度水锅中的这只青蛙,他们在校园这鼎水锅中感受着市场经济的温度,从当初的适应即将达到想挣脱却无力挣脱的境况,逐渐因失去了社会主体意识而丢失了自信。
人们通常为了物质需要去追求,去竞争,去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人奉献了一切,同时也容易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和空虚,产生各种对价值观的疑问。部分大学生就是这样,当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较为宽裕的生存环境时便逐渐失去了勇于进取的精神,也失去了继续拼搏的自信。
五、高校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重拾自信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总是属于青年人的,21世纪的中国将走向何方?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与年青一代特别是已经走进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有密切的关系。
曾有一段时间,受功利化思想和短视行为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知识无用论”的论调,使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大学生受到困扰。然而事实证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水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被重视程度也必将逐步提高,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学生必须保持自信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学校教育帮助部分自信失落的大学生重拾自信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拾自信的主要切入点是让他们找回在激烈竞争中所弱化或失去的社会主体意识。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让一部分进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迷雾的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原则是既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能力。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明辨是非,及时纠正错误的理念。
具体来说,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健康、自信的人生方向发展: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二是要引导学生合理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三是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四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五是要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找回自信,做一个轻松、勇敢、虚心、诚实、乐观和果断的新时期大学生。
帮助一批丢失自信的大学生重拾自信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学校、社会应当用最短的时间来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许明.关键时刻[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l977.
[2]周惠恒,唐建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