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对做好还原型谷光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应用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观察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方法: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和异甘草酸镁治疗。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均达到90%,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和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 结论: 还原型谷光甘肽(GSH)是治疗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病毒性肝炎患者还应防治继发性感染 精心护理,诊疗操作尽可能做到无菌;在病程中注意观察有无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
关键词: 药物;病毒性肝炎;肝脏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95-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1],它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的小分子三肽化合物,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它参与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糖代谢和DNA合成调节,在拮抗外源性毒物、氧自由基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它具有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脏酶活性和促进肝脏合成功能等多种作用,所以广泛用于临床肝病的治疗[2]。本文主要以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和异甘草酸镁治疗,为进一步做好对病毒性肝炎治疗和预防肝脏感染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于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昌吉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调查对象,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42.36±17.12岁。其中男性为60人,平均年龄43.15±17.05岁;女性为60人,平均年龄41.63±17.26岁。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所有病例均有肝功能异常,未使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排除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两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单独调查方式,采用统一选项式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 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饮食情况、疾病史等。
1.2.2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1.2.3临床诊断
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201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4周。
1.3.2对照组:
注射用异甘草酸镁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4周。
1.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评价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均达到90%,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评价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和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
3.讨论
本文通过本文通过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和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肝功能和不良反应等。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90%,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认为两组等效。还原型谷光甘肽(GSH)能够使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同时由于GSH副作用更少,无钠水潴流作用,因此又可用于肝硬化腹水以及合并有高血压患者
病毒性肝炎患者还应防治继发性感染 精心护理,诊疗操作尽可能做到无菌;在病程中注意观察有无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在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尤应提高警惕[3]。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感染药予以控制,且注意药物须对肝、肾无毒性或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25(10):324.
[2]袁平戈,张大志.还原型谷光甘肽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药品评价,2006,8(1):385.
[3]郭随章.谷胱甘肽的临床应用概况[J].药学实践杂志.2008,19(4):204-0000-208.
关键词: 药物;病毒性肝炎;肝脏感染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95-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1],它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内的小分子三肽化合物,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它参与细胞内氨基酸的转运、糖代谢和DNA合成调节,在拮抗外源性毒物、氧自由基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它具有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脏酶活性和促进肝脏合成功能等多种作用,所以广泛用于临床肝病的治疗[2]。本文主要以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和异甘草酸镁治疗,为进一步做好对病毒性肝炎治疗和预防肝脏感染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于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昌吉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调查对象,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42.36±17.12岁。其中男性为60人,平均年龄43.15±17.05岁;女性为60人,平均年龄41.63±17.26岁。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所有病例均有肝功能异常,未使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排除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两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以单独调查方式,采用统一选项式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 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饮食情况、疾病史等。
1.2.2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1.2.3临床诊断
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201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4周。
1.3.2对照组:
注射用异甘草酸镁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4周。
1.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评价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均达到90%,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评价两组病毒性肝炎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和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
3.讨论
本文通过本文通过将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和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肝功能和不良反应等。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90%,且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认为两组等效。还原型谷光甘肽(GSH)能够使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同时由于GSH副作用更少,无钠水潴流作用,因此又可用于肝硬化腹水以及合并有高血压患者
病毒性肝炎患者还应防治继发性感染 精心护理,诊疗操作尽可能做到无菌;在病程中注意观察有无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在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尤应提高警惕[3]。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感染药予以控制,且注意药物须对肝、肾无毒性或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25(10):324.
[2]袁平戈,张大志.还原型谷光甘肽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药品评价,2006,8(1):385.
[3]郭随章.谷胱甘肽的临床应用概况[J].药学实践杂志.2008,19(4):204-00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