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事业经历了市场导向的转变之后,呈现出两个典型的科研监管困境:一方面,科研赞助者以资本来塑造科学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名的吸金乱象。本文通过对科研监管困境的溯源,认为是由于市场利益变成了科研运作背后的因果结构和不可见的隐蔽秩序,导致了内部的科学共同体的纠错机制可能失效,而外部的逆向选择上呈现出极端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研究路径应当从对科研活动中的个体行为解释转移到市场导向型科学的文化力量上,并在学理层面上提出了反思及对策。
出版偏倚指已发表内容没有准确代表所有证据,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形出现系统性偏差。医学领域的出版偏倚存在多种形式,会带来负面影响持久的假阳性,降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质量,错误引导医疗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研究方向。历史上,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存在出版偏倚,夸大了效用、低估了副作用,进而错误引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威胁到患者健康。本文对“奥司他韦事件”做了进一步延展性思考: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因时间敏感性而放大特定类型的出版偏倚,还会因风险的陌生性、伦理规范的变化、治疗终点的差异、限制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等特点,影响研究
本文将政府采购的货物采购划分为单一产品的采购和非单一产品的采购,着重讨论当采购的货物为单一产品时,不同供应商提供相同品牌应如何处理;当采购的货物为非单一产品时,应如何合理地确定核心产品及其数量;当供应商提供的核心产品为相同品牌时,如何处理。政府采购活动中,对于如何处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核心产品品牌相同的情形一直存在着分歧与争议。为此,本文将政府采购的货物采购划分为单一产品的采购和非单一产品的采购,并围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