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而引起的权益纠纷和争端,不仅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而且影响基层政权巩固
《财经》记者 姚佳威
所谓村改居,是指撤销行政村,建立社区居委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农民转为市民。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介绍,从上世纪末至今,全国行政村已由110万个减为不足60万个,大量行政村改为居委会,并入城市。
作为向城市扩张提供土地的方式之一,村改居之“改”既没有“征”字的火药味十足,也不像“流转”那样让人觉得暧昧不明,似乎既实现了目的,又淡化了矛盾。
但以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为样本,《财经》记者发现,与其他城乡土地转变方式一样,村改居背后同样利益纠结,矛盾丛生。
新密愤懑
在河南省新密市一个自然村,提及村改居工程,村民的不满溢于言表。“村改居前,大家生活都差不多,现在可好,分了集体财产之后,村干部都有几处洋房,开上小轿车。”该村一位年近40的壮汉眉头紧锁,愤愤不平。
据介绍,村改居过程中,要对集体资产进行审核,然后将其收益以股份方式,在村集体成员间分割。据村民指称,该村账目明细从不向村民公布,撤村改居委会时也没有进行审计,“集体的财产是不是被干部分了,我们都不知道。”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指出,村改居的根源是地方政府想要廉价置换土地,其实质是一次利益再分配,暗箱操作之下的利益多寡不均,导致矛盾多发。
对于村民的指责,村干部并不服气。据该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该村村改居之前的收入大约有2000万元,主要来自卖地,其中村里提留30%,其余交给卖地的村民小组,“这都是经过村委会研究决定的。此外还每半年查一次账,年底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时,村里一次性公布每个月的收支数目。”
据一些村民反映,村里的确每年开大会,但会计都是村干部指定的,村干部自己查自己的账,缺乏公信力。
河南省农业厅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当前村改居过程中集体资产产权关系体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集体资产的归属成了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由于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而引起的权益纠纷和争端,不仅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而且影响基层政权巩固。
相对于对村改居后集体资产处置失语的愤懑,村民们更深的担忧来自“村民变市民”后保障的无着无落。
平顶山忧虑
土地既是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在平顶山市的城乡结合部,以往农民多把自己宅基地上的房产租给在市里上班的年轻白领,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平房可租500元-600元。除了这些租金,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还包括村集体卖地后的分红。
村改居后,土地变为国有,租金收入自然不复存在。习惯于坐在炕头上收租的村民,突然面临就业压力。“原来是土里刨食,后来炕上收租,现在村改居了,还得到社会上找工作。”平顶山市某社区的赵长保抱怨说。
按照村里的退休金制度,老年人每月可得60元-100元的生活补助,年底每位村民有100元-500元的集体分红,再加上每月130元的城市低保补助,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据鹤壁市政府官员预测,大量农民变为市民将给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以增加10万城市人口计,低保方面就需要资金2.646亿元,除去补贴,净增加财政支出2.35亿元。
另据鹤壁市政府官员介绍,当地村改居的村民暂时不能享受城市医保,五年内继续适用农村合作医疗,到城市卫生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点就医。
在医疗等领域的一些现行法规,也为村改居设置了障碍。按照有关法规,在城市当医生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在农村行医只需具备乡村医生资格。今年3月,针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城区扩大后原乡村医生如何执业问题,卫生部专门就此批复称:“撤村改居”后,原来的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已取得合法行医资格并在该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乡村医生,可以继续在转型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执业,对这部分乡村医生的管理,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而对于新进的医生,则必须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虽然有此解释,但医疗设施与医护人员不足,令一些村改居地区事实上处于医疗法卫生服务资源匮乏的重灾区。
郑州热情
在河南村改居过程中,也并非尽是不满和担忧。据调查,对村改居的满意度,与土地级差升值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一些土地收益丰厚且民众所分得份额较多的地区,矛盾相对较少。
郑州七里河村在2005年9月上报城中村改造申请,次年12月获批,被列入该市2006年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计划。
该村东邻机场高速路、北邻航海路两侧、西邻中州大道、南临金岱工业园区,随着近几年郑州城区扩张,已变为城中之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七里河土地市场价较高,在与村集体协调过程中,开发商愿意拿出较多资金来满足村民需要,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阻力。
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开发商对村民土地使用证内部分房屋,按照建筑面积1∶1的标准进行补偿安置。此外,开发商还将数万平方米的商业开发面积划拨为村集体财产,用每年的商品房租金、商业运营收入和分红,保障居民生活。
借郑州当前高房价照拂,七里河村集体与村民在村改居过程中收益颇丰。七里河村的土地效益分析报告显示,七里河村共有土地912亩,现有建筑79万平方米,按照目前市场行情,该村村改居总收入将达42.4亿元,除去拆迁和建设投资38.8亿元,剩余利润3.6亿元。以七里河2150人的人口计,这笔收入确实不薄。
另据村委会统计,改造前平均每户的租金收入每年约4.5万元、老旧房产折价约50万元,而改造后平均每户的商品房和新住宅租金收入每年约8.5万元、可变现的新房产价值约288万元。丰厚的收益演变成村民的热情拥护,就业、社会保障之忧,在当地很少有人提及。
眼下,市政府又将目光放在了市建成区范围内的106个行政村和174个自然村之上,在这批占地约70平方公里的村庄里,居住着大约30万名村民,正排起队伍等待改居和转非。
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文禁止各地“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但没有统一详细的指导性条文。■
《财经》记者 姚佳威
所谓村改居,是指撤销行政村,建立社区居委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农民转为市民。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介绍,从上世纪末至今,全国行政村已由110万个减为不足60万个,大量行政村改为居委会,并入城市。
作为向城市扩张提供土地的方式之一,村改居之“改”既没有“征”字的火药味十足,也不像“流转”那样让人觉得暧昧不明,似乎既实现了目的,又淡化了矛盾。
但以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为样本,《财经》记者发现,与其他城乡土地转变方式一样,村改居背后同样利益纠结,矛盾丛生。
新密愤懑
在河南省新密市一个自然村,提及村改居工程,村民的不满溢于言表。“村改居前,大家生活都差不多,现在可好,分了集体财产之后,村干部都有几处洋房,开上小轿车。”该村一位年近40的壮汉眉头紧锁,愤愤不平。
据介绍,村改居过程中,要对集体资产进行审核,然后将其收益以股份方式,在村集体成员间分割。据村民指称,该村账目明细从不向村民公布,撤村改居委会时也没有进行审计,“集体的财产是不是被干部分了,我们都不知道。”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指出,村改居的根源是地方政府想要廉价置换土地,其实质是一次利益再分配,暗箱操作之下的利益多寡不均,导致矛盾多发。
对于村民的指责,村干部并不服气。据该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该村村改居之前的收入大约有2000万元,主要来自卖地,其中村里提留30%,其余交给卖地的村民小组,“这都是经过村委会研究决定的。此外还每半年查一次账,年底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时,村里一次性公布每个月的收支数目。”
据一些村民反映,村里的确每年开大会,但会计都是村干部指定的,村干部自己查自己的账,缺乏公信力。
河南省农业厅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当前村改居过程中集体资产产权关系体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逐渐凸现。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社区居民,集体资产的归属成了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由于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而引起的权益纠纷和争端,不仅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而且影响基层政权巩固。
相对于对村改居后集体资产处置失语的愤懑,村民们更深的担忧来自“村民变市民”后保障的无着无落。
平顶山忧虑
土地既是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在平顶山市的城乡结合部,以往农民多把自己宅基地上的房产租给在市里上班的年轻白领,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平房可租500元-600元。除了这些租金,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还包括村集体卖地后的分红。
村改居后,土地变为国有,租金收入自然不复存在。习惯于坐在炕头上收租的村民,突然面临就业压力。“原来是土里刨食,后来炕上收租,现在村改居了,还得到社会上找工作。”平顶山市某社区的赵长保抱怨说。
按照村里的退休金制度,老年人每月可得60元-100元的生活补助,年底每位村民有100元-500元的集体分红,再加上每月130元的城市低保补助,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据鹤壁市政府官员预测,大量农民变为市民将给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以增加10万城市人口计,低保方面就需要资金2.646亿元,除去补贴,净增加财政支出2.35亿元。
另据鹤壁市政府官员介绍,当地村改居的村民暂时不能享受城市医保,五年内继续适用农村合作医疗,到城市卫生部门指定的卫生医疗点就医。
在医疗等领域的一些现行法规,也为村改居设置了障碍。按照有关法规,在城市当医生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而在农村行医只需具备乡村医生资格。今年3月,针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城区扩大后原乡村医生如何执业问题,卫生部专门就此批复称:“撤村改居”后,原来的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已取得合法行医资格并在该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乡村医生,可以继续在转型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执业,对这部分乡村医生的管理,适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而对于新进的医生,则必须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虽然有此解释,但医疗设施与医护人员不足,令一些村改居地区事实上处于医疗法卫生服务资源匮乏的重灾区。
郑州热情
在河南村改居过程中,也并非尽是不满和担忧。据调查,对村改居的满意度,与土地级差升值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一些土地收益丰厚且民众所分得份额较多的地区,矛盾相对较少。
郑州七里河村在2005年9月上报城中村改造申请,次年12月获批,被列入该市2006年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计划。
该村东邻机场高速路、北邻航海路两侧、西邻中州大道、南临金岱工业园区,随着近几年郑州城区扩张,已变为城中之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七里河土地市场价较高,在与村集体协调过程中,开发商愿意拿出较多资金来满足村民需要,减少开发过程中的阻力。
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开发商对村民土地使用证内部分房屋,按照建筑面积1∶1的标准进行补偿安置。此外,开发商还将数万平方米的商业开发面积划拨为村集体财产,用每年的商品房租金、商业运营收入和分红,保障居民生活。
借郑州当前高房价照拂,七里河村集体与村民在村改居过程中收益颇丰。七里河村的土地效益分析报告显示,七里河村共有土地912亩,现有建筑79万平方米,按照目前市场行情,该村村改居总收入将达42.4亿元,除去拆迁和建设投资38.8亿元,剩余利润3.6亿元。以七里河2150人的人口计,这笔收入确实不薄。
另据村委会统计,改造前平均每户的租金收入每年约4.5万元、老旧房产折价约50万元,而改造后平均每户的商品房和新住宅租金收入每年约8.5万元、可变现的新房产价值约288万元。丰厚的收益演变成村民的热情拥护,就业、社会保障之忧,在当地很少有人提及。
眼下,市政府又将目光放在了市建成区范围内的106个行政村和174个自然村之上,在这批占地约70平方公里的村庄里,居住着大约30万名村民,正排起队伍等待改居和转非。
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文禁止各地“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但没有统一详细的指导性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