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地融合导向的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以徐州市工矿废弃地为例

来源 :中国矿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是资源衰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工矿废弃地修复对于促进矿区发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考虑工矿废弃地修复难以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潜力,因此,本文将矿地融合理念引入到工矿废弃地修复中,厘清矿地融合的内涵及方式,分析矿地融合与工矿废弃地修复的内在联系,以徐州市工矿废弃地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以矿地融合为导向的徐州工矿废弃地修复策略。主要结论:衰退型资源城市中矿地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土地融合、资源融合、全域治理以及城乡统筹;分析工矿废弃地所面临的矿地矛盾及其之间的推动、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旨在通过人工重建和改良,将受损矿区生态环境的健康风险或生态风险降至可接受风险水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运用适应性管理跟踪修复状况、评估阶段目标、调整完善修复措施,促进人工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适应性管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制度体系,距系统性、审慎性、动态性的规范要求仍有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优化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方案:以可接受风险水平为依据,统筹设定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一般要求,为全国范围内的活动划定行为底线;以
国土空间开发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废弃矿山多存在地灾隐患、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亟待生态修复与再利用。在生态文明时代,矿山生态修复更加强调统筹空间要素的系统评估和治理。为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以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以南宁市大都市区为例,基于矿山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以重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目的,构建了集“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规划体系。通过划定矿山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开发程度,预判土地资源供应能力,并采取需求、供给相匹